姜子牙的三本兵書,蘇秦張良只讀一本便建立不世之功

姜子牙身上充滿了皇帝的理想符號,他七十多歲的時候還在尋求明主,代表著良臣擇主而事。當他在渭水垂釣等待召見的時候,西伯侯又占卜遇見了一個“非龍非螭,非虎非熊”的四不像之物,君臣如此心有靈犀,象徵著君臣相得。關鍵是姜子牙個人武力值非常高,詩經裡都說他“維師尚父,時維鷹揚”,七十多歲的老人站在戰車上,左持黃鉞,右握白旄,竟然如同蒼鷹展翅。隋朝專門將驃騎將軍府改為鷹揚府,就是向姜太公致敬。

姜子牙的三本兵書,蘇秦張良只讀一本便建立不世之功

在隋唐人眼裡的姜子牙就跟明清時的關羽一樣,姜子牙是兵家鼻祖,傳說他寫下了三本書,一是《太公金匱》記錄他的言行,一是《太公陰符》,專講謀略,一是《太公兵法》(又叫《六韜》)這三本書合稱《太公》,堪比《射鵰英雄傳》裡的《武穆遺書》,讀了三本書中的一本便是得了太公真傳,天下罕有匹敵。蘇秦當年讀了太公陰符,所以才能縱橫六國,而張良當年在橋上給陌生老頭撿鞋,黃石公傳他絕世秘籍就是《六韜》,張良正是靠著這本書人生才得以輔佐劉邦,登上人生巔峰。

姜子牙的三本兵書,蘇秦張良只讀一本便建立不世之功

這些故事真假現在已經無從驗證了,一本書就這麼厲害,充分說明了當時人們對姜子牙的崇拜。

李世民當了皇帝后,就讓人在姜子牙垂釣的磻溪建立一座祠堂,用來紀念姜子牙,但更主要的是李世民也想做那個“四非”之夢,將天下賢才招入彀中。

姜子牙的三本兵書,蘇秦張良只讀一本便建立不世之功

李世民開了這麼一個頭,後來李隆基當皇帝的時候,在長安和洛陽各設立一座尚父廟,姜子牙從釣魚的地方來到了京城,待遇也上去了,每年春秋祭祀。生怕姜子牙一個人吃飯寂寞,又讓張良作陪——配饗。當然姜太公這飯也不能白吃,武舉考試完畢,中舉的士子們都要來拜謁,姜子牙要接見他們,還要順便負責給他們做做榜樣,讓他們如同自己一樣“時維鷹揚”,而且每次出兵打仗,出師之前,將領們都要來拜見,姜子牙在天之靈要保佑旗開得勝。

姜子牙的三本兵書,蘇秦張良只讀一本便建立不世之功

只是,姜子牙職責履行得不太好,否則,後來就不該發生安史之亂。即便有人作亂,也不應該勢如破竹,打破潼關天險,闖入京師,導致李隆基倉惶辭廟,連最愛的女人都保護不了。但是等到肅宗李亨回到長安,痛定思痛,並不認為姜子牙保佑不力,反而覺得自己虧待了這位太公。因為在文治的一面,作為代表的孔子被封為文宣王,姜太公作為武功的象徵,卻沒有地位,難怪被人家追著打。亡羊補牢的方法就是抬高姜太公的地位,所以在肅宗的上元元年(760年)追封姜子牙為武成王,與文宣相對,從此姜太公也面南而坐。

姜子牙的三本兵書,蘇秦張良只讀一本便建立不世之功

既然是王,不能只有張良一個手下,孔廟是十哲,武廟也要有,孔廟的十哲是孔子弟子,姜子牙沒有弟子,但是沒有關係,太公兵法教育了多少人,於是他們從歷代武將中挑出十個人,分列兩旁。左邊: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右邊: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張良雖然和大家並列,但張良姜太公的副手,地位高於他們。

姜子牙的三本兵書,蘇秦張良只讀一本便建立不世之功

這裡面沒有關羽,說明唐朝人心目中的武將標準,謀略是第一位的,光自己能打還不行。

二十年後,到了唐德宗的時候,武廟中的神靈進行了一次“擴招“。顏真卿認為文廟有七十二賢,武廟也要有,在他建議下,從歷代武將中選拔了六十四人。

在武廟裡,只有姜子牙和十哲面前擺設祭品,六十四個武將只能在一旁幹看,這些英靈們也真夠憋屈的。這個情況一直到唐朝滅亡,後唐的時候,才在他們的畫像前擺上一盤祭品,一個酒杯。

這六十四人裡面,有一個是關羽。

姜子牙的三本兵書,蘇秦張良只讀一本便建立不世之功

當時他不過是左邊第十六個,周瑜、陸遜和他相鄰,呂蒙在他對面。唐朝人不知道怎麼想的,他們就不怕這些人大半夜再打起來。

這個人的加入可不簡單,姜子牙若真是有神,他怎麼也沒有想到,幾百年之後,這個人的地位將超過自己,取代自己。

到了清朝,關羽的地位被尊奉為“關聖大帝”,成為帝王,姜子牙只能活在小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