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一個熱血青年到帝王之師的蛻變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張良,漢高祖劉邦身邊最重要的謀士。歷史上最著名的謀略家之一。張良的一生經歷了多次的蛻變,最終才成為帝王之師。那麼,張良的一生到底經歷了什麼?

張良出身於韓國的一個貴族家庭。從其祖父到其父親,張氏家族輔佐了韓國五代國君,被稱為“五世相韓”。如果沒有秦始皇的統一六國,張良的人生軌跡就是朝著“六世相韓”一直走下去。但是秦始皇把他一切美好的願景打破,張良從一個前途無量的貴族世子淪為國破家亡的普通人。

家仇國恨刺激著熱血青春的張良,幾代人的敦敦教誨指引著他的方向。這一次,張良又改變了他的軌跡,他將由一個“普通人”轉變成了“通緝犯”。

張良不惜變賣家產,用重金買通了一個大力士,打造了一個幾百斤重的鐵錐用來刺殺秦始皇。在博浪沙襲擊了秦始皇的車隊,事情經過大家很清楚,最後刺殺失敗,張良為躲避抓捕,從此淪落天涯。

石橋三遺履,黃石公授書

張良--一個熱血青年到帝王之師的蛻變

四處逃亡的生活磨鍊了張良的心智。不知道經歷了多少的白眼,這一天張良走到了下邳一個石橋上,碰見了他人生中最重大的轉折。

他看到一個白鬍子老頭挺古怪光著一隻腳,而且還毫不客氣對他說:年輕人,把鞋拾起來給我穿上!張良照做。穿好後,老頭又把鞋扔下說:拾起來給我穿上!張良又一次照做。老頭第三次把鞋扔下,還是那句話:給我穿上!張良怒火中燒:這老頭是不是神經病啊!要不是看你年紀一大把,換做以前我早揍你了。但是心想著自己的身份,還是把鞋給老人穿上了。這一次,老人說了一句話:孺子可教也,你明天早上六點來這裡,我有東西交給你。

第二天早上張良來到了這裡。老頭很生氣的對他講:昨天約定讓你六點來,你一個年輕人怎麼比老人來的還晚?明天再來!張良第二天早早就去了,發現老頭又比他還早。丟下一句話:明天再來!這一次張良索性不走了,我就在這裡等著。第二天老人看到了張良說:你享盡人間富貴又受盡世間磨難,如今大徹大悟。我不是別人乃黃石公也,今傳授你天書三卷,好自為之……從此,張良隱居起來,鑽研天書以待時而起。

秦末大起義在陳勝的帶領下如星火燎原之勢迅速燒到全國各地。張良也由一個“憤青”磨鍊成虛懷若谷的儒者,他的目標由單純的報仇轉變成復國。

偶遇劉邦

張良--一個熱血青年到帝王之師的蛻變

六國的後人紛紛自立,張良想先寄身於楚國景駒,然後藉機找尋韓國公子復國。在投奔景駒的途中,張良遇到了決定他一生命運的劉邦。兩人一見如故,互為欣賞。張良告訴劉邦他復國的想法,劉邦說只要找到韓國公子,我一定借兵助你復國……張良就此留在了劉邦軍中。

項梁採用范增之策,立六國國君的後人為王,使秦朝注意力分散,化解壓力。張良找到了韓國公子成見項梁,項梁封公子成為韓王成,交給張良一支兵收復韓國土地。離開劉邦,張良仗打的並不順利。最後在劉邦的幫助下攻佔了十幾個城,韓王成順利接收。或許是出於感恩,張良暫時沒有留下輔佐而是跟隨劉邦一路向西。

一路上劉邦聽取張良的計策,仗打的順風順水,很快攻入了咸陽,秦朝滅亡。接下來鴻門宴如果沒有張良,劉邦如何逃生?所以,劉邦從心底不願意讓張良離開自己。每一次封賞都是把最好的留給張良;劉邦對所有人都是罵罵咧咧,唯獨對張良總是尊稱:子房。

君臣淚別,再重逢

但是,還來的會來,該走的留不住。項羽大封天下,戰爭告一段落。張良向劉邦灑淚告別要回去輔佐韓王成。臨走前,又獻給劉邦一計:燒燬棧道,使項羽放下劉邦圖關中的戒心。這一幕場景和後來徐庶別劉備極為相似,什麼望眼欲穿,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正當張良準備輔佐韓王成大幹一場時,項羽的做法給張良“潑了一盆涼水”:項羽不放心韓王成和張良的“組合”,不許韓王成去韓國封地。為了斷絕他們的復國之心,項羽殺了韓王成,張良僥倖逃脫又一次成為了“通緝犯”。殊不知,得罪了張良,項羽為此埋下了“殺身之禍”。

再一次的相見,劉邦喜極而泣,拜張良為侯。張良眼神堅定,他和劉邦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項羽。彭城大戰的失敗,劉邦知道不能和項羽正面相抗。他抓著馬鞍子問張良:我決定捐出函谷關以東的所有土地,只求能打敗項羽,子房你有什麼人選?張良當即列出韓信、英布、彭越。事實證明,在對陣項羽的所有戰役,這三個人起決定性的作用。

項羽逐漸敗下陣,受形勢所逼與劉邦簽署鴻溝議和。張良依然成為劉邦不可或缺的軍師。面對昔日仇人項羽,張良力勸劉邦單方面撕毀條約置項羽於死地。劉邦全面追擊項羽,終於在烏江邊上把項羽“五馬分屍”。

功成名就,急流勇退

張良--一個熱血青年到帝王之師的蛻變

劉邦稱帝,第一個想封的人就是帝師張良。開國十八侯排名第一的蕭何又如何?在張良的“待遇”面前真是“小巫見大巫”。劉邦讓張良:自擇齊地三萬戶。最大的侯莫過於萬戶侯,而齊地又是當時天下人口最多最富饒的地方。功成名就的張良曉得“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黃石公的天書可不是白看的。張良辭封,只想歸隱山林,悟道參禪。在劉邦不許的情況下,張良為求全身而退,向劉邦來了一手“攻心計”:如果真的讓我自己選擇,我只想要我們當初第一次見面的地方-留地。這一手“攻心計”惹得劉邦淚流滿面,心想:你不說我都忘了,還是你子房重情重義!所以,最後為劉邦消除了顧慮,張良得以全身而退。

從此,張良就過上了“半隱”狀態,由帝王之師轉為“閒雲野鶴”。時而打卡簽到,時而遊山伴水。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古今多少功成名就之人,沒有做到急流勇退?又有多少功成名就之人,沒有放下私慾而身首異處?君不見劉邦豐沛集團最信任的第一功臣蕭何,最後如果不“自汙”也難免逃過劉邦的猜忌。

張良,只是一個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