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張良、蕭何被譽為漢初三傑,為什麼沒有陳平呢?

“漢初三傑”,一般多指漢朝建立時的:張良、蕭何、韓信這三個人(另一說法的三人歸於漢初三大名將)。漢高祖劉邦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領。

劉邦遂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韓信、張良、蕭何被譽為漢初三傑,為什麼沒有陳平呢?

陳平在劉邦的功臣中,功勞實在不小。我們知道韓信、張良、蕭何被譽為漢初三傑,那麼為什麼沒有陳平呢?

說到西漢開國功臣陳平的人生經歷,可以說就是一部人生勵志片,足以讓人感慨好半天。陳平平民出身,秦末天下大亂,他加入了反秦的軍隊,先事魏,再事楚,後事漢,在楚漢戰爭和平定異姓王叛亂中屢建功勳,最後封侯拜相,走上人生巔峰。

陳平家住陽武縣(今河南原陽)戶牖鄉,陽武縣屬魏地,遭逢亂世,年輕的陳平憑著滿腹學問和“宰天下”的遠大理想,告別家鄉,出外闖蕩了。他先在魏王魏咎手下任太僕,經常向魏咎提建議。然而,不但魏王不以為然,身邊的人還常向魏咎說陳平的壞話,於是他逃離了魏國,投了項羽。

韓信、張良、蕭何被譽為漢初三傑,為什麼沒有陳平呢?

陳平追隨項羽入關破秦,先封卿爵,後封信武君。殷王司馬卬叛楚,項羽派陳平征討,陳平打敗了司馬卬,司馬卬投降,項羽又任陳平為都尉。後劉邦攻殷地,司馬卬降漢,項羽大怒,要斬殺前次平殷地將領,陳平害怕被殺,便封還金印,逃出楚營,渡過黃河,到達劉邦大軍駐紮的修武(今河南修武),投靠了漢王劉邦。從此,陳平緊緊跟隨劉邦,南征北戰。

在劉邦陣營,陳平以“六出奇計”而聞名,這六計分別是:巧施反間,計除范增;金蟬脫殼,脫險滎陽;窮寇宜追,滅楚垓下;潛躡帝足,請封齊王;偽遊雲夢,智擒韓信;借力閼氏,解圍白登。他通過這六條計策,為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取得了優勢,為劉邦平定天下後,穩定了政權,立下卓越功勳。

韓信、張良、蕭何被譽為漢初三傑,為什麼沒有陳平呢?

然而,儘管陳平奇計頻出,功勞卓著,但劉邦在總結自己之所以戰勝項羽時卻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且不說他後期和周勃一起,剷除諸呂,迎立漢文帝並由此開創“文景之治”的大功勞。就是在輔佐劉邦的時候,他所立下的那些功勳,也是相當了得的。他一生有“六大奇計”,建了六大功勞。我們來分析一下。

韓信、張良、蕭何被譽為漢初三傑,為什麼沒有陳平呢?

第一件:破敵。離間項羽范增,讓項羽最後一個謀士范增出走,楚從此走向衰落。

第二件:救主。劉邦在滎陽被圍困後,讓人假扮劉邦,聲東擊西,促劉邦突圍。

第三件:制將。韓信手握重兵要挾劉邦,讓劉邦封他為齊王,陳平及時阻止劉邦錯誤決定,封韓信為王,讓韓信從此死心塌地跟隨劉邦。

第四件:破敵。在楚漢劃出“楚河漢界”以後,劉邦就想罷兵,陳平讓他趕緊乘勝追擊,聯合諸侯打擊項羽,果然最終獲得天下。

韓信、張良、蕭何被譽為漢初三傑,為什麼沒有陳平呢?

第五件:制將。韓信有造反的跡象,劉邦要率軍討伐,陳平獻出妙計,讓韓信自投羅網,免了干戈。

第六件:救主。劉邦打匈奴在白登被圍後,陳平出奇計讓他賄賂匈奴單于的妃子,從而得以逃脫。

六件大功勞,兩件救主,兩件破敵,兩件制將。可以說,都是劉邦最在意的東西,直接關涉全局性走勢的東西。能說陳平功勞不大嗎?

不僅如此,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有資格進入他“世家”行列的漢初人物,只有“陳勝、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周勃”六人。為什麼陳平卻不被稱為“漢初三傑”呢?

韓信、張良、蕭何被譽為漢初三傑,為什麼沒有陳平呢?

咱們來看“漢初三傑”這個概念是誰給命名的?劉邦命名的。劉邦說: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劉邦顯然認為陳平的功勞,不能和三人平起平坐。那麼,為什麼劉邦會做出這樣的評價呢?

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名額有限。劉邦顯然要在謀略、後勤、打仗三方面各選一人。不會多選一人。既然各選一人,就要把陳平和張良比較。在他看來,張良勝於陳平。原因有四點:一是張良出身比陳平高貴。張良是韓國貴族後裔,是韓王相,陳平出身於平民。二是張良的人品比陳平好。陳平有“盜嫂”、“貪金”這樣的汙點,張良以義砸秦始皇,以忠侍韓王,人品貴重。三是張良出的計謀都是戰略問題,陳平出的計謀都是戰術問題。四是張良以“道”勝,陳平以“術”勝。

韓信、張良、蕭何被譽為漢初三傑,為什麼沒有陳平呢?

不過,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劉邦做那個評價,說那個話,可不是隨便說的,他是有目的的。這張良、韓信、蕭何這三個人,都是人中龍鳳,而且志向也不小,劉邦多少有些猜忌他們。說這個話,其實是為了安撫他們。

後來,張良歸隱、蕭何自汙、韓信被抓,就可以看出,劉邦其實並不放心這三個人。但他對陳平絕對放心。他說陳平“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其實就是說陳平不會造反。既然如此,他也沒有必要把陳平提到那麼高的高度來誇獎他了。

劉邦把自己成功的原因,歸結於張良、蕭何、韓信,將他們喻為“三傑”,而將陳平排除在外,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可以用比較法,去對照一下陳平與“漢初三傑”的功勞。

韓信、張良、蕭何被譽為漢初三傑,為什麼沒有陳平呢?

比如張良,張良是劉邦最信賴的智囊,後稱“謀聖”,屬於絕世謀臣,鴻門宴上見智見勇;灞上分封,建議劉邦爭取漢中之地;楚漢戰爭期間,他為劉邦籌劃“長計謀平天下”,建議劉邦聯合彭越、策反英布,他為劉邦所獻的計策都是長遠的,決定最後勝利的關鍵性戰略,堪稱建立漢朝的總設計師。

蕭何是後勤總管,統管後方一切軍政事宜,為劉邦經營後方、支援前線、奪取最後的勝利,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韓信就更不用說,拼殺在一線,整個中原地區,基本上都是韓信打下來的,他是在軍事上劉邦打敗項羽的第一功臣。

韓信、張良、蕭何被譽為漢初三傑,為什麼沒有陳平呢?

而陳平呢?一則,在當時,他好色貪財,口碑不好;二則,儘管他有六大奇計,但總體來說,多屬於用於局部的小計謀,沒有戰略大決策。他的幹才自不能與蕭何、韓信比,就是他最擅長的謀略,也無法與張良比。

所以,劉邦將他排於“三傑”之外,自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