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 前言 =

之前寫了購買牛排的種種大大小小的坑,這一篇我們講烹飪牛排的一些常見問題。

但這一篇的所有內容,是基於上一篇文章的,因為牛排非常依賴原材料,如果你沒買到一塊好的牛排,即使按這篇文章種種方式烹飪,也不見得最後出品能讓人滿意,所以如果你還沒看上一篇,請移步看完再過來。

當然,你可以移步到最底部廣告欄,直接到我店內選購合適的牛排。

那有了一塊合適的牛肉之後,怎麼烹飪呢?

說起來很簡單,無非就是解凍,熱鍋,上油,煎殼,熱盤,起鍋靜置,撒上鹽和黑胡椒,切開,開吃!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稍微詳細一點的,之前也寫過了,主要都是集中在煎多久,怎麼判斷熟度上。但很多人會發現,照著做好像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有時候太生,有時候太老,有時候殼還沒煎出來肉就全熟了,等等一系列問題。

這就是本文寫作的初衷,也是這麼多年煎了N的N次方塊牛排後的經驗總結。

這篇文章會涉及到很多很多的細節和小疑問,也是針對不同厚度、不同部位、不同工具等各種情況下來寫的,是為了讓你看完本文之後,瞭解自己喜歡和可操作的方式,來找到應對不同牛排的烹飪方式。

例如最常見的1.5cm-2cm的牛排: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3cm的各種部位厚切牛排。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4cm的厚切牛排。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沒有低溫慢煮機情況下,用烤箱或蒸箱做出來的厚切牛排: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文章很長,所以給個目錄:

一、烹飪前

Q1買薄切牛排還是厚切牛排?

Q2牛排需要洗嗎?

Q3醃製,還是不醃製?

Q4是否需要用松肉錘捶打牛排?

Q5牛排鍋具如何選?

二、烹飪過程

Q6為什麼牛排要擦乾再下鍋?

Q7為什麼牛排一煎滿屋子都是煙?

Q8用什麼油煎牛排?黃油應該如何正確使用?

Q9為什麼煎牛排會突然大量冒血水?

Q10牛排煎殼能鎖水?需要封邊嗎?

Q11為什麼牛排煎不出焦褐感?

Q12牛排不熟,是否有安全風險?

Q13不同部位的建議熟度是多少?

Q14低溫慢煮是什麼?

Q15沒有低溫慢煮機,如何實現低溫慢煮?

Q16沒有低溫烹飪設備卻買了厚切怎麼辦

Q17什麼情況適合用噴槍?

三、烹飪後

Q18為什麼要靜置?

Q19為什麼有時候靜置時會大量出血水?

Q20牛排有酸味/羶味/腥味正常嗎?

Q21牛排太韌,正常嗎?

Q22牛排應該如何調味?

Q23盤子、刀叉如何選?

Q24煎完牛排鍋具如何處理?

四、烹飪速成筆記

Q25如何處理常規厚度牛排

Q26如何處理厚切牛排

五、其他常見問題

Q27牛排到手化凍了,怎麼辦?

Q28袋子漏氣,可以直接放冰箱嗎?

Q29如何正確解凍一塊牛排?

Q30如何判斷一塊牛排顏色是否正常?

大家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疑問挑著看。至於這裡沒回答全的,大家也可以留言,我會持續更新這個系列。

如果實在沒時間一個個問題看,也可以先從第四章的速成筆記看起,文章可以收藏以後有遇到什麼問題再回來查閱。

一、烹飪前

Q1 買薄切牛排還是厚切牛排?

薄切牛排與厚切牛排,口感是有天壤之別的

我們經常說一塊好的牛排,要做到“外焦裡嫩”,這裡的外焦,不管是煎還是烤,都是為了讓牛排外部形成一層焦香的

“殼”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這需要牛排表面溫度要足夠高,才能能發生的美拉德反應,才能帶來的肉質焦香風味。而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如果是煎的話,就需要煎鍋的初始鍋溫要非常非常高,基本都是200°以上,牛排才能下鍋。如果是明火烤,則溫度則比煎的溫度還高。

那跟厚度有什麼關係?關係非常大。

一般市面上常見的厚度是1.5cm左右,那麼放到200度的煎鍋上,兩面想煎出合格到位的焦香,每面至少都得在一分鐘多鐘的時間才行。

而1.5cm的厚度,兩面各一分多鐘,基本上已經在7成熟以上了,想煎出一塊外焦裡嫩的牛排,要比厚切更難,我一般會切這個厚度,更多是用那些可以全熟或者7成熟以上的部位,例如牛小排。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而如果不是全熟,一般為了保證嫩度只能折中,減少兩邊煎的時間,這樣殼往往不夠焦香,例如煎成這樣: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雖然還有一些不夠焦的地方,但已經是必須起鍋了,否則內裡就全熟了,牛肉風味會大打折扣。

而3cm左右的牛排則完全不會有這個煩惱,表面煎到足夠焦脆,對牛排中心溫度的影響,也不會像1.5cm那麼敏感和直接,所以只要有合適的操作,可以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外焦裡嫩,表面的殼可以徹底煎到焦香。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那是不是大家就直接上來就買3cm厚切牛排來做呢?

當然不是,做厚切牛排是需要條件的。一般厚切牛排,我們需要先進行一個低溫煮/蒸/烤的過程,使得溫度由內而外一致,例如通過低溫慢煮方式,把牛排抽真空放到溫水裡,泡一個多小時後讓牛排從內而外都達到52°C左右,這樣再上鍋煎到表面焦脆,中心溫度也不會超過55°C,這就是分子料理裡非常常見的低溫慢煮(sousvide)。

而如果直接煎或者烤,那麼牛排的中心基本上是1-3成熟,也就是夾生的狀態,並不是說不行,也有些人是可以接受這個熟度的,但我相信很多人還接受不了的。

如果你希望是均勻熟度方式的外焦裡嫩效果,就需要有相應的工具,可以下面幾種選其一:

1.專業低溫設備:可以做到非常精準,溫度穩定後基本不會有超過0.1°C的變動,且帶水流攪動,溫度非常均勻,但價格不菲,一套下來七八百起步。

2.可以控制溫度的電磁爐:例如小米的電磁爐是可以進行低溫慢煮操作的,我自己也買來對比了,可以基本實現低溫慢煮,但調節精度只能5°C一檔,且不帶水流攪動,所以上下水溫不均勻,實際水溫要比設定溫度偏低。

3.可以低溫烤的烤箱:低溫需要大概到達80度左右,一般3cm我設置85°C烤一小時可以基本等同於5成熟,但因為溫度會比預期溫度高,所以時間不能超過太多,否則就過熟了。另外,烤箱慢烤的牛排,表面相對容易發乾。

4.可以低溫蒸的蒸箱:設置55°C蒸汽,可以做到53°C的中心溫度,蒸箱控溫相對精準,且表面不會發幹,但蒸箱價格一般不便宜。

如果你以上設備一個都沒有,那麼除非你能夠接受1-3成熟的牛排,不然就不建議你選擇厚切牛排,可以選擇1.5cm-2cm左右的厚度的牛排入門,極限也別超過2.5ccm。這種厚度雖然表面焦香略有不足,但合理操作一樣可以做到外焦裡嫩,等你覺得需要再往上嘗試時,就需要考慮以上幾個設備了。

當然,如果你願意改刀成牛肉粒,那是可以的,後面也會提到這個做法。

那能不能選擇1cm左右的牛排呢?除非你是給小孩吃或者特殊用途,不然也不太建議選擇太薄的厚度,因為火候會非常難掌握,分分鐘就煎全熟了。

總結一下,如果有設備,可以考慮2.5cm甚至3cm以上的厚度。如果沒有厚切烹飪所需要的設備,那麼建議選擇1.5cm-2cm左右的常規厚度,可以直接煎,不借助太多設備就可以做到外焦裡嫩。當然,不同部位可能厚度和熟度建議都有一點區別,這個後面講。

Q2 牛排需要洗嗎?

不需要。

很多人都很擔心牛排髒,覺得買回來之後需要洗洗才能安心,但實際上牛排是很乾淨的,冷凍肉基本都是在非常嚴格管控的環境下進行切割和分裝,冷鮮肉甚至是要求無菌封裝,本身就是真空包裝運輸的,基本不需要擔心牛排表面有什麼灰塵,所以不需要洗。

而如果你擔心的是細菌問題,牛排是全程冷鏈的,並不適合絕大部分細菌的繁衍,而如果你買的是走私牛肉中間反反覆覆化凍,可能細菌已經繁衍滋長了,那麼這種情況,即使你洗也是沒辦法把細菌洗掉的。

正確做法就是解凍後拆袋,將牛排取出,並放到廚房紙上擦乾表面水分,就可以準備下鍋了。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Q3 醃製,還是不醃製?

很多人在看牛排烹飪教程時,都會看到兩種食譜,一種是煎之前撒上鹽和黑胡椒,稍微醃製後下鍋煎的,另一種是直接不醃製,煎好之後再在牛排表面撒上鹽和黑胡椒的。

這兩種做法,都沒有對錯,但我更推薦後加調料,為什麼呢?因為提前醃製,雖然香料和鹽可能都會更入味一些,但因為煎/烤牛排的過程中溫度非常高,很容易會導致黑胡椒糊了,也容易產生油煙。所以我個人建議,如果你不太會掌握火候的話,不用提前加黑胡椒,要加也別太多。

此外,黑胡椒的風味物質主要是易揮發的萜烯類物質,所以研磨後加熱,風味消散是比較快的,所以不管是否醃製,最後吃的時候還是需要再加現磨的黑胡椒,這樣才能使得牛排有足夠的黑胡椒風味。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而至於鹽,在醃製時間很短的情況下,不管提前加還是後加,其實都不會太入味,直接後加也沒什麼關係的。

因為以上兩點,我一直都是直接後加鹽和黑胡椒的方式來烹飪的,供大家參考。

而除了調味目的之外,醃製也還可以改善低端牛肉的口感,所以對於一些較韌的草飼牛肉或者肉質粗糙的部位,倒是可以適當考慮醃製,用洋蔥、木瓜等富含酶的食材進行醃製,可以一定程度的改善牛肉韌勁從而達到嫩化的效果。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但注意醃製的時間半天左右即可,然後醃製物不需要一起下鍋,把牛排單獨拿出來擦乾煎即可。

Q4 是否需要用松肉錘捶打牛排?

絕大部分牛排,是不需要使用松肉錘或者松肉針的,因為松肉錘的作用本身是切斷牛肉中的筋膜,來改善那些筋膜太多的部位的口感。但我們一般買的牛肉,眼肉、西冷和菲力等,筋膜不算很多,沒必要使用松肉錘,免得搞得肉本身組織汁液流失,這樣適得其反。

那是不是筋膜很多的部位就可以用松肉錘了呢?個人也不是很建議,如果是本身筋膜特別多的部位,那麼建議通過薄切炙烤,或者厚切慢煮的方式來改善,而不是使用松肉錘,松肉錘使得肉被擠壓和間隙變大,不能很好地保持汁液,最後切斷了筋膜又煎的過程失水太多,效果也是很有限的。

Q5 牛排鍋具如何選?

鍋這個問題,往大了說可以寫足足一整篇,包括各種鑄鐵、鑄鋁、銅等不同材質的分析,不同牛排煎鍋可以有不同的性能。但既然是一篇居家牛排烹飪指南,不打算推薦那麼多,看太多了大家也選擇困難症,所以直接說最直接的結論:

從家庭選購的性價比來說,鑄鐵鍋是目前相對性價比比較高,烹飪效果也比較合適的牛排煎鍋材質。

為什麼這麼說呢?

牛排的焦香味來自於肉在高溫時形成“殼”的過程——也就是肉排表面發生美拉德反應,從而形成

一層焦香的脆殼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這就需要肉在下鍋的時候可以瞬時達到高溫,但同時不能導致煎鍋的溫度急劇下降,所以需要鍋有足夠的厚度和良好的儲熱性能。

試想一下,如果你的鍋非常薄,即便把鍋燒得非常燙,一塊厚厚的牛排鋪上去,鍋瞬間就涼了,再回溫上來可能是幾十秒後的事情了,如果此時翻面,牛排成色可能大部分還是慘白慘白的,而如果不翻面,可能肉就會變老,很是尷尬。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而儲熱跟鍋的厚度、質量、材質都有關係,那是不是買個厚點的鍋就好了?為什麼建議買鑄鐵鍋呢?

這是因為,鑄鐵除了儲熱性能良好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便宜。

同樣的厚度,銅鍋是必然買不起的(土豪除外),鑄鋁一般需要做成塗層,用於高溫煎就需要有耐高溫的塗層材料,也不會太便宜。

而鑄鐵呢,材料便宜又不需要塗層,一口洛極鑄鐵鍋兩百以內就能拿下,所以對於家庭,尤其是偶爾吃牛排的家庭來說,一口鑄鐵鍋就是最適合的選擇了,平時可以煎牛排,一口鍋拍下去還能防賊,避難時候可以防彈,堅固耐用可傳家,重量也足以彰顯家族的厚重底蘊。

而鑄鐵鍋還分很多種,大的小的、圓的方的、條紋的平底的……這又怎麼選?

形狀其實關係不大,大小建議至少選26cm以上,因為像西冷,或者和牛這類直徑是比較大的牛排,買太小的鍋難免以後得再買一個更大的,不如一步到位買個能適合大部分牛排的尺寸。

當然如果你願意也可以買個小的,例如柳宗理,非常小巧,平時拿來煎菲力、眼肉蓋等也很順手!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而如果你還打算煎短柄戰斧,那麼建議買30cm-32cm左右的鍋,但這個屬於比較小眾的需求,是不是為了這種這麼小眾的需求買一口這麼大的鍋,就各位自己權衡了。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至於平底鍋還是條紋鍋,我建議只買一口鍋的情況下,選擇平底鍋。因為平底鍋受熱均勻,也不需要用太多的油,清洗也更容易,對新手更加友好。

條紋鍋雖然煎出來的條紋好看,但是用的油要比較多,不然容易煎出來就會相當不均勻。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像油不夠的時候,煎出來的牛排,沒接觸鍋的部分就慘白慘白的。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但平底鍋只要用油合適,溫度夠高,也不會出現很嚴重的斑白。另外平底鍋也比條紋鍋要容易清洗,所以綜合來看我還是建議平底鍋。

而如果你希望更進一步,也可以考慮鑄鋁、銅等導熱性能更佳的鍋,這個說起來篇幅太長,就不展開討論了。

二、烹飪中

Q6 為什麼牛排要擦乾再下鍋?

如果要煎出一塊外焦裡嫩的牛排,廚房紙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目前接觸的絕大部分牛排,都是冷凍或者冷鮮進口的牛排,尤其是經過冷凍後化凍的,表面一定會有“血水”,那麼你就需要用到廚房紙來把這些“血水”擦乾。

為什麼一定要擦乾呢?你需要知道“焦”是怎麼來的。

我們經常說的外焦,你可以粗暴地理解為是一種高溫乾燥條件下的蛋白質褐化,我們燒烤時,明火直接烘乾了表面水分,緊接著外部的肉就開始褐化併產生焦香風味,我們稱為美拉德反應。

而如果煎牛排時表面有大量水分,下鍋的時候不僅會油水混合導致噼裡啪啦亂跳之外,還會因為水分太多導致溫度不夠高,褐化反應不夠猛烈與直接,從而使得把肉裡面都煎老了,外面的肉色卻還很蒼白。

所以,正確的做法就是,你需要在充分恢復室溫的前提下,把牛排表面的水分充分擦乾,熱鍋後再煎。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為什麼說要充分解凍?因為如果解凍不充分,即使你牛排表面擦得再幹,煎的過程疊加化凍過程,也會出很多水,最後也還是會導致表面水分太多而不夠焦脆。

所以充分解凍也是表面焦脆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除非你用的是明火炭烤的方式,那這樣出水不會淤積影響就沒那麼明顯。

而擦乾牛排的另一個原因,是避免煎牛排變成“災難現場”,如果你鍋非常燙,油溫非常高,再丟入一塊溼漉漉的牛排,後果就是“炸鍋”,水和油在高溫下混合會噼裡啪啦濺得到處都是,甚至可能被油點燙傷。

因此,不管是為了表面焦香還是為了烹飪安全,牛排一定一定要擦乾再下鍋。

Q7 為什麼牛排一煎滿屋子都是煙?

這也是很多人有疑惑的地方,為什麼煎個牛排,家裡跟著火了似的?

這裡可能有幾個原因:1.用油不對。2.調料/佐料糊了。3.殘渣未清理乾淨。

什麼叫用油不對呢?一般煎牛排的鍋,溫度可能高達200°C以上,而如果你用一款煙點200°C以下的油,那即使你牛排佐料都沒下,單獨燒鍋以及下油,煙可能就已經滿屋子都是了。

常見的錯誤用油包括黃油、初榨非精煉橄欖油等。

黃油,指的就是牛奶提煉的黃油。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沒買過?其實就是很多賣牛排的店鋪送的那種小小塊的黃油粒,它的煙點多少呢?在120°C-150°C之間。你如果拿來煎牛排,油煙大不說,稍微過火黃油自己就焦黑了,焦苦味都出來了,非常影響風味。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那為什麼很多牛排店還送呢?而且那麼多大神的視頻裡都提到了黃油?其實黃油是有正確打開方式的,這個我們留待下個問題說。

而另一種則是橄欖油。很多人都說牛排用橄欖油,這句話沒錯,但問題是,橄欖油大部分是進口是初榨橄欖油,因為初榨保留的原物質較多,所以煙點是比較低的,很多初榨橄欖油更適合涼拌,而不是高溫煎炸。

另外,因為橄欖油是進口的,各個國家進口的都有,這些油並不是按我們國家的油類標準進行劃分等級,每個國家的分級,以及精煉、初榨還是混合,都不一定有統一的標準的規範,要找一款適合煎牛排的橄欖油並不容易。因此,除非你非常瞭解你手上的那瓶橄欖油,確定是精煉的橄欖油,否則我不建議選橄欖油來煎牛排。

類似的,如果用的是國產的植物油,那麼也一定要選精煉油(等級為一級),精煉過後的油,雜質含量很低,因此在較高溫度下仍然不會產生太大的油煙。

精煉油並不難找,超市裡標籤看一下等級就可以找到了,基本都是一級油,也就是我們說的精煉油。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油用對了,如果你調料放太早,油煙也會比較大,尤其是黑胡椒,很多喜歡提前醃製,如果醃製黑胡椒太多又沒很好黏在肉上,到了高溫的油裡,那麼細小的顆粒在200°C油溫裡炸2分鐘,就很容易出現油煙和焦味。

另外就是殘渣沒清理乾淨。很多人會給家裡人做牛排,一家子人少說也是兩三塊了,那麼反覆在一個鍋裡煎牛排,就得時不時清理碎肉渣,以及保持油的更換,否則即使油用對了,也會因為油裡有雜質而導致有很大油煙。另外一種就是在鍋裡放蒜頭、迷迭香等,這種也要注意煎焦之前撈起。總之,鍋裡要時刻保持相對乾淨無殘渣,否則也會有油煙。

Q8 用什麼油煎牛排?

黃油應該如何正確使用?

前面我們說了油的油煙問題,是因為雜質含量太高,所以建議選精煉油。當然,不是所有的一級植物油都合適,一般我是建議基礎先從玉米油用起,因為沒有什麼味道,不影響風味。反之,

味道太大的花生油和菜籽油就不太合適。

此外,也可以選擇精煉橄欖油或者牛肉本身的牛油,尤其是菲力這種本身缺乏牛脂味道的部位,用牛脂肪來煎味道會很不錯。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但反之,和牛牛排或脂肪較多的部位,就不需要用牛油,甚至也不太需要用太多其他油來煎

,煎的過程就牛肉自己就出很多油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牛小排,煎牛小排我是從來都不放油的,因為本來就已經很肥很肥了。

很多人還會問一個問題,黃油怎麼煎牛排呢?

前面講了,黃油是不適合煎牛排的,黃油的正確打開方式是用來調味,而不是煎牛排。

黃油因為煙點很低,而且很容易焦,拿來煎牛排,牛排好像很容易有焦褐感,但其實這種焦不是帶香味的焦肉,而是焦黃油,不僅發黑,而且味道發苦。

所以把牛排煎至有焦褐感之前的所有步驟,都不需要用到黃油。那黃油什麼時候才用到?最後一步。

因為黃油很容易焦,所以使用黃油的時候,鍋最好離火。

如果是銅鍋或者鋁複合鍋,一般離火後溫度很快就會下降,此時可以牛排一直放在鍋裡,離火後,鍋差不多降低溫度到140°C了,就往鍋中放入黃油塊,融化後再輕微斜側,用湯勺將融化的黃油汁澆淋在牛排上,一是讓牛排另一面也帶上黃油香氣,二是降低黃油汁的溫度防止迅速焦化。如果喜歡香草味道也可以放入黃油的時候同時加入迷迭香、百里香。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而如果是鑄鐵鍋,尤其是厚底的,那麼建議你把牛排先從鍋裡夾出來靜置3-5分鐘,鍋也冷卻一下,到140°C左右,再加入黃油,按上述方式操作。

為什麼是140°C?因為這個是黃油大概的煙點(不同牌子和工藝略有不同),超過這個溫度很容易黃油變焦苦。

最後的階段,是單獨夾起牛排靜置。至於鍋裡的黃油,你喜歡的話可以再調理成醬汁,例如加點白蘑片等。這種方式如果用於煎小塊厚切的部位,也可以做出非常均勻的效果,例如用來煎眼肉蓋,直接煎,靜置後再淋一次黃油,出來效果非常均勻,堪比低溫慢煮。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而關於用什麼黃油,我是不太建議用淘寶上經常買牛排送的那些黃油粒的,本身味道就一般,還經常是各種臨期品。既然是要用來調味,就用好一點的黃油,總統等發酵式黃油是比較合適的,不喜歡發酵味的也可以選一些品質較好的非發酵式黃油。

Q9 為什麼煎牛排會突然大量冒血水?

經常有人問,煎牛排的時候大量出血水正常嗎?

正常,不出血水才不正常,因為那可能是調理合成牛排。我們先不糾結那個是不是“血水”,我們姑且這麼叫它,為什麼牛排會出血水呢?我們要先了解下原理。

牛排,並不是一開始加熱就會從多汁走向乾柴的,相反,它是經歷了一個過山車般的過程,從全生到全熟,牛排是先開始變得多汁,再由多汁變成乾澀的。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也就是說,一塊全生的牛肉,不會比一塊3成熟的牛排更多汁。

那為什麼加熱了反而會感覺到多汁呢?是因為存在一種叫“肌凝蛋白”的蛋白質,它會在50°C左右的時候開始受熱收縮凝固,而這個溫度下,牛排內的水分子會因為肌凝蛋白收縮而被擠出到細胞外。因為牛排是一整塊的肉,所以肉汁並不會立刻被擠出牛排外,而是分散在肌肉纖維外鞘位置,所以肉在這種狀態下,你一口咬下去,都!是!汁!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那這個熟度是多少呢?恩,只有一成熟。如果繼續加熱,到60度左右,這種凝固和持續收縮會越來越明顯,所以50-60度之間,肉都會呈現出牛排多汁的狀態,這也是我們一般牛排烹飪熟度所落在的溫度區間。

那什麼時候開始往外冒血水呢?大概需要加熱到60-65度的時候,細胞外的結締組織外鞘膠原蛋白變性,造成了劇烈的收縮,這種收縮會對本身已經充滿液體的細胞內外形成更為強勁的壓力,於是肉汁就會大量滲出,此時蛋白質纖維也會大量凝結而變得更難撕咬,肉也就變得更加乾柴而堅韌。

而60-65度是幾成熟?超過5成,接近7成熟。加上靜置的時候中心溫度還會持續上升,所以一般煎的時候冒血水,靜置後牛排的熟度會在7成熟以上了。而如果冒血水的時候你還繼續煎,牛排很可能就全熟了。

好了,那麼回到最開始的問題上,煎牛排的時候大量冒血水正常嗎?

正常,原因就是你把一塊原切好牛排煎到快7成熟了而已。

所以,如果是薄切牛排的話,你想煎到7成熟,那麼當第一面煎的時候有大量血水突然冒出來,就需要翻面了。當另一面也煎到突然冒血水了,那麼就必須起鍋靜置了,這個時候差不多就是7成熟。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而如果你是想煎5成熟,那麼煎的時候兩面都不應該大量出血水,甚至靜置的時候也不應該有大量血水。

Q10 牛排煎殼能鎖水?需要封邊嗎?

承接上一個問題的答案,這個問題的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煎殼顯然是不能鎖住水分的,因為水分的擠出是因為結締組織受熱變性擠壓,從外鞘的位置流出,牛肉表面的焦化對鎖水一點用處也沒有。

那麼同樣的,煎牛排的周邊,也是封不住水分的。

所以很多人口中說的什麼煎殼鎖水、封邊鎖水,都是沒有任何(xia)根(che)據(dan)的,甚至以此提出的厚切牛排必須先煎殼鎖水再進烤箱,也是不成立的,不管先烤後煎,還是先煎後烤,只要熟度把握得當,都是正確的做法,並不一定需要先煎。否則如果按這個原理,那麼現在已經慢慢普及的低溫慢煮,還得先煎再煮不成?

那封邊既然封不住,還需要煎邊嗎?看情況。如果是薄切牛排,是不需要的,因為煎兩面的時候周邊也能受熱。但如果是厚切牛排,邊上受熱不一定足夠,此時可以看成色適當煎邊。

Q11 為什麼牛排煎不出焦褐感?

很多人都會有個疑惑,為什麼明明燒鍋燒得很燙才下鍋,可是最後煎出來的牛排卻是焦得很不均勻,甚至有可能大部分還是慘白慘白的呢?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我們都知道,牛排的焦香來自美拉德反應,是還原糖與氨基酸或蛋白質間的反應,受熱生成棕色甚至是黑色的大分子物質類黑精或稱擬黑素,使顏色褐化的同時還產生迷人的香味。

但其實低於100°C時,牛肉也能產生美拉德反應,為什麼要強調高溫呢?那是因為牛排既要外焦又要裡嫩,如果溫度較低,那麼美拉德反應的速度較慢,這樣表面還不夠焦裡面已經熟透了,這樣的牛排汁水都燒乾了,自然不會好吃。

所以,表面迅速焦化是關鍵。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煎了1分鐘左右表面還不起焦呢?

首先,表面乾燥。前面已經講到了,不管你是直接牛排下鍋,還是先低溫烤/低溫蒸/低溫煮之後再下鍋,下鍋之前都需要把已經化凍的牛排表面的水分徹底擦乾,不然很難煎出焦褐感。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第二,下鍋溫度足夠高。前面講到了鍋具儲熱的重要性,而要把一塊厚切牛排放到鍋裡煎一分鐘就能起焦,初始鍋溫也非常重要,一般我是先空燒鑄鐵鍋,燒到滴水瞬間氣化,有輕微起煙,這些煙其實就是之前表面油層受熱氣化的現象,因為油的煙點差不多200-230度,所以這個時候鍋溫是已經達到200度以上的了,加上適量的油再鋪上牛排,全程中大火,讓鍋溫全程保持200度左右。

如果你家用的是無油煙的鍋,那麼當你滴落水珠,水珠不會跳動而是幾乎瞬間氣化,鍋溫也差不多是200度。實在不行,就買個紅外線測溫槍,雖然有偏差但也比其他判斷方式更靠譜。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但很多人往往前兩步都做到了,但煎出來還是一塊焦一塊白的,非常不均勻,這是怎麼回事?

我們想象中的,牛排下鍋後與鍋是緊密貼一起的,然而實際上,因為一塊牛排裡有瘦肉,有肥肉,有的還有筋(例如板腱、西冷、眼肉),雖然冷凍的時候牛排切得非常平的,但一旦受熱,肌肉、脂肪和結締組織受熱收縮程度是不一樣的,表面立刻就不平了,於是就產生了鍋與肉之間的空隙。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別的物質作為導熱介質,鍋與牛排之間的空隙就只能全靠空氣導熱,而空氣的導熱係數是多少?只有0.023W/m·K,相比鑄鐵的導熱係數40W/ m·K,兩者導熱係數相差1739倍!你能煎得均勻,那就真的是奇了怪了。

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適量的油。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空氣的導熱係數是0.023W/m·K,鑄鐵的導熱係數40W/ m·K,而油的導熱係數介於兩者之間,約為0.161 W/m·K,而且溫度上限遠比水高,油的最高溫度可以達到200度以上,所以是良好的導熱介質,可以均衡導熱,使得整塊牛排隔著油層的情況下均勻受熱,最後煎出來的牛排就可以有均勻的焦褐感。

而還有一種極端情況,就是明明下了很多油,但因為牛排變性得太厲害,還是沒辦法均勻受熱怎麼辦?

這種情況其實也很常見,尤其是那種薄切牛排上經常遇到,這是因為薄切牛排實在太薄,本身重量不足以壓住形變,加上牛排本身的筋收縮嚴重,導致牛排可能整塊鼓起來或者彎曲成波浪形,最經常遇到這種情況的部位就是板腱和西冷。

那怎麼辦?單純用油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的了,我們需要從牛排本身入手。既然是因為筋收縮引起,做過天婦羅蝦的朋友一定能想到,和蝦一樣,要讓它不要彎曲,只需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斷筋。

以西冷為例,我們只需要從背筋處,用刀每間隔1--2釐米斷開一刀即可,不需要切到肉,這樣受熱時,筋因為被斷開,橫向拉扯的力被斷開,就不會產生過分的形變,可以把變形降低到用油就可以解決的程度,輕鬆解決。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那筋在外側的可以這麼解決,像板腱一樣筋在裡頭的如何處理?稍微複雜一些。如果你有尖刀,從中間的筋部位將筋斷開數刀

,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注意斷筋可以從兩面分開斷,不需要把筋兩面貫穿那樣斷開,因為不好操作,非要貫穿斷開可能容易把肉戳得爛掉了。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但問題是很多家庭都是方片刀,怎麼辦?那就用廚房剪,也可以輕鬆解決。

經過處理之後,再把這些含筋的牛排放入鍋內煎,基本不會出現卷片的現象,再配合用多點油,可以做到焦褐均勻。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當然,如果你不追求整塊板腱的賣相,還有一種做法就是煎之前把筋左右兩邊的肉剔出來單獨當牛排煎,雖然小塊,但做出來的效果最好。

Q12 牛排不熟,是否有安全風險?

很多人喜歡把牛排煎全熟,認為不熟的牛排有安全風險。

其實,牛排基本都是不會吃全熟的,而只要是正規渠道進口的牛排,非全熟的做法風險也是相當可控的。

首先,正規飼養與屠宰,並正規進口,經過國家檢驗檢疫,全程冷鏈運輸再進行分割分裝,且是未經過調理調味合成的原切牛排,這是牛排可以吃非全熟的大前提,如果你買的是走私肉,或者合成牛排,甚至是調理牛排,那麼以下所說的都不適用。

那在以上條件滿足時,我們來探討非全熟牛排最大的兩個風險點。

1.細菌問題

在上面說的前提下,我們至少可以確認,在進口檢驗之前的環節都是安全的,否則根本無法報關進口。

而進口之後,正規的商品是可以走冷鏈物流的,最後再入冷庫,並經過國內分割再分裝,雖然並不是無菌分割,但是因為也是冷凍狀態下切割。也就是說,從原產國出庫開始到國內收貨入庫並進行分割,

牛肉都處於-18°C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本來就不適合細菌滋生,及時有表面有菌也是無法在冷凍狀態下進入牛排內部的。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而當牛排寄到客戶手中並進行解凍,溫度可能會逐漸回到室溫,但因為時間很短,所以也不會因為細菌就壞掉了,而表面因為分割分裝時不可避免的帶上的少量細菌,當你把牛排放到溫度高達200°C的鍋裡煎的時候,也是基本可以致其失活了,

畢竟巴氏殺菌75°C保持15秒就可以殺菌,何況是200°C一面煎了1分鐘呢。

而為什麼前面說走私、合成、調理牛排除外?走私是因為本身肉就沒有經過檢驗檢疫,加上夾帶走私的過程也非冷鏈,以及到了國內後很可能無法走冷鏈物流(冷鏈物流一般需要附帶檢驗檢疫證),每一環都可能導致細菌滋長,所以能不能吃非全熟各位只能自己掂量。

而合成調理,則是因為它本身是碎肉重新粘合的,細菌在這個過程中是打散進入牛排內部的,中間如果還不熟是有相當高的風險的。不僅是合成牛排,就連牛絞肉也是必須吃全熟的,美國有一個紀錄片叫《食品公司》,裡面就多次提到了牛絞肉非全熟導致兒童食用後死亡的案例,也是這個道理,感興趣的可以做自己下載看看。

2.寄生蟲問題

牛的主要寄生蟲為牛帶絛蟲,成蟲及蟲卵,在零下18°C以下無法存活,而進口牛排一般都冷凍處理過,所以說寄生蟲也不是太大的問題。

而近幾年,隨著物流的發展,冷鮮肉也逐漸走入家庭和餐廳,像這種沒有經過冷凍的牛肉,是不是就會有寄生蟲問題?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也不盡然,現在以及有相對成熟的寄生蟲檢驗手段,只要牧場和品牌方及分割廠,有做過這方面的檢測,是可以不需要經過冷凍就冷鮮狀態出售的,所以也是相對安全的,但因為門檻比較高,目前國內開放允許進口冷鮮肉的註冊分割廠,要遠遠比註冊的冷凍分割廠要少,所以冷鮮肉並不容易買到,但只要是正規買到的正規廠冷鮮肉,也是風險可控的。

現階段可以進口冷鮮肉的澳洲廠編號分別是:7、203、218、235、239、243、291、294、640、1265。 除了以上廠寫的,並且寫了保存條件為0度的,其餘的廠如果號稱是冷鮮肉的,基本都是冷凍再化凍後拿來忽悠的。

而如果你還是擔心以上問題,希望吃更熟一點的牛排行不行?那麼你可能需要選擇一些比較合適的部位,例如脂肪含量較高的牛小排或者眼肉蓋等部位。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Q13 不同部位的建議熟度是多少?

大多數的牛排而言,3-7成熟,都是適合的熟度,要看各人的接受程度,有的人就是吃不慣3成熟,就沒必要勉強自己。

而如果非要細分,也確實有一些針對不同部位的具體建議,我們先把牛排分成三類。

幾乎沒有筋膜,肉質鬆散:菲力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筋膜少:眼肉、靠近後段的上腦、戰斧。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多筋或者多筋膜:西冷、板腱、靠近前段的上腦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筋膜多且肥油也多:牛小排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對於像菲力這樣的幾乎沒有筋膜,且肉質鬆散的,最好不要超過5成熟,以3-5成熟左右為合適的熟度區間,因為菲力沒有筋膜的約束,肉質是比較鬆散的,所以稍稍過熱就很容易出血水,很難保持住鮮美的汁水,所以不建議烹飪超過5成熟,而且最好厚一些才好吃。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當然,如果是給小孩子吃,那麼切薄片做成全熟也是可以的,做法就是參考中餐裡的牛裡脊了。

對於眼肉這種筋膜不多,肉質細嫩的部位來說,烹飪熟度是5-7成熟。不是說3成不可以,但3成熟度時的筋膜要比5成更帶嚼勁一些,雖然多汁,但綜合起來還不見得比5成更適口,當然,也看個人牙口。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對於筋膜較多的部位,例如板腱、西冷、上腦,烹飪溫度,雖然烹飪熟度也是建議5-7,但溫度要比上面的部位更高一點點,更偏向7成一些,且如有可能,筋要單獨高溫煎,例如我們常說西冷要煎背筋,板腱要把筋單獨剔出來煎等。這是因為溫度高的情況下,結締組織會受熱後變成明膠,釋放出潤滑的口感,從而使得這些筋更易入口。而如果只是3-5成熟左右,結締組織剛好受熱變性收縮,是這些筋最難咬的時候,因此這些部位都不太建議做5成熟以下。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最後一種,肥且多筋膜,典型代表就是牛小排。若不考慮調理嫩化的情況下,牛小排我的處理熟度幾乎是全熟,至少是7成熟以上,這是因為牛小排的筋膜非常的多,加上肥油也很多,如果不通過高溫把油脂逼出,則吃起來會非常的膩,筋膜也會比較難咬。相反,如果高溫烤或者煎的方式將牛小排處理至7成熟以上,並且切薄片斷開筋膜,則口感會大大改善,也非常適合中國人的口味,全熟吃起來也是滿口脂香,口感豐腴。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以上熟度僅僅是個人角度的建議,不作為標準,因為口味、口感都是非常個人的事情,有的人牙口就是要好一些,可能筋膜多也可以吃得動,而有的人可能牙口不太好(例如我),筋膜稍多就覺得韌,所以多自己煎幾種熟度慢慢比較和體會,最後按自己喜歡的口感來做就行。

至於每個部位的具體烹飪方式,以及呈現的口感、香氣等,都會有一點點細微差別,篇幅關係這一篇不展開講,後續我們再單列一篇來寫。

Q14 低溫慢煮是什麼?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牛排烹飪一般都需要做到“外焦裡嫩”四個字。前面講到了,薄切一般外焦和裡嫩難以兼顧,而對於有一定厚度的牛排,直接煎又沒辦法把牛排中心部分直接煎到均勻熟度的,一般要麼太老,要麼夾生。

那這個難題怎麼解決呢?低溫慢煮應運而生。

所謂低溫慢煮,就是讓食材長時間的保持在一個恆定的溫度下進行水浴加熱,使得食材從外而內均勻受熱,例如設定54°C的水溫,在數小時的浸泡加熱之後,牛排由內而外的溫度就都會達到54°C,此時再進行高溫的煎或者烤,只要表面焦殼形成即可起鍋,這樣外焦肯定沒問題,而只要牛排夠厚,煎的時候溫度對內部的影響比較有限,最終可能內部溫度就達到57°C左右,這樣裡嫩也做到了,是做牛排的一個非常好的思路。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除了能達到均勻厚度,在低溫加熱的過程中,食材本身也會經歷一個快速熟成的作用,使得結締組織變弱,肌紅素也可以更好的保存,也就是更加“多汁”,筋也會變得相對柔軟而更容易入口。

那如果要低溫慢煮,你需要怎麼做呢?其實原理很簡單,就是要一鍋水可以穩定在一個溫度上即可。但要做到整鍋水上下左右水溫均勻,溫度不要大幅波動,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像專業的低溫慢煮機,可以實現精準的溫控,而且加上水流擾動,整鍋水的溫度幾乎不會有什麼差異。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而它什麼都好,唯一的缺點就是價格並不便宜,一個低溫慢煮機需要大概7~8張毛爺爺。不過,如果你本身非常喜歡吃牛排,我覺得這筆投入還是非常值得的,因為出品真的很穩定,與其經常把牛排做壞了,花幾百塊買個稱手的工具,吃得多還是能把做壞的牛排錢掙回來的。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另外,這裡需要注意一下,

牛排一般3cm以上比較適合做低溫慢煮,太薄的牛排本身就非常容易煎過頭,如果還提前把內部溫度先加熱到50多°C,那表面都沒煎幾秒鐘估計內部就基本全熟了,最後煎出來的牛排就非常老韌了。

Q15 沒有低溫慢煮機,如何實現低溫慢煮?

這是很多人都很關心的問題,畢竟慢煮機價格擺在那,如果不是經常吃牛排,可能很多人並不想直接上手買慢煮機。那能不能有便宜的替代方案呢?也不是完全不能。

例如米家電磁爐就已經有提供低溫慢煮的功能了,只不過專業低溫慢煮機是0.5°C一檔,而米家電磁爐是5°C一檔,加上本身加熱是由下至上,水流又幾乎靜止不動,所以上下水溫溫差有時候可以差3-5°C,接觸鍋底部分會更燙,要實現跟專業慢煮機那樣的精準控溫是比較難的,但作為入門使用是可以的。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而如果也沒有這種類似的電磁爐怎麼辦呢?如果你有一臺可以設一個相對低的溫度(70-90°C之間)的烤箱,也可以類似方式來實現,我們稱為低溫慢烤。

可能很多人會有疑惑,為什麼不是設置目標溫度,直接設置55°C左右呢?這裡要說一下水和空氣的熱傳導效率問題了。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

水和空氣的熱傳遞效率,相差接近10倍,加上烤箱是通過加熱管加熱空氣的,空氣本身的流動性也不會太好,如果還設置55°C的溫度,時間可能得延長很久很久才能使得牛排的中心溫度達到目標溫度,所以我們需要設置一個相對高的溫度來提高這個效率,但此時你就還需要再配一個工具了——針式溫度計。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因為設置溫度偏高,如果不加溫度計,很可能再烤十幾分鍾就熟度要再往上一檔了,為了不導致太大偏差,建議把針式溫度計插入到牛排中部,設置目標溫度,當達到該溫度時,溫度計是會有聲音提醒的。

之前我用長帝的烤箱設置85°C,時間1小時15分鐘,就可以把一塊3cm厚的牛排大約加熱到中心溫度54°C左右。以上時間和溫度設定僅供參考,畢竟每臺烤箱溫差還是挺大的。

在使用烤箱做低溫慢烤時,需要注意一點的是,慢烤方式往往會使得牛排的表面偏幹。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為了避免這個問題,可以考慮在烤盤底下放一盤水,再把牛排放到烤架上來烤,這樣可以烤箱內部增加空氣溼度,避免牛排表面發乾。如果有錫紙,那麼用錫紙包裹烤也是可以達到均勻受熱並保溼的作用的。同時可以開啟烤箱內部的風扇(如果有的話),來使得空氣內部流通更加均勻一些,如果沒有這個功能,那麼可以考慮烤的期間翻2-4次面。

而如果你有一個可以設置低溫蒸(50-60°C之間)的蒸箱,也同樣可以實現低溫慢蒸,而且用起來比烤箱更加方便,不需要再額外在烤盤裡加水,就可以很好地避免牛排表面發乾,而且蒸箱的低溫蒸方式要比烤箱的低溫烤更均勻一些,因為蒸箱的蒸汽是直接從噴氣口噴出的,本身就會引起蒸箱內部空氣的流通,加熱方式也更加直接,所以不需要設置很高的蒸汽溫度,就能在合適的時間內達到需要的溫度。

之前用西屋的檯面式蒸烤箱,設置55°C,大概40分鐘就可以把一塊3cm厚的牛排加熱到中心溫度52°C,之後繼續加熱溫度上升很平緩,幾十分鐘都上升不了1-2°C。雖然蒸箱溫度很穩,但因為品牌不同,建議初次嘗試時,還是加個針式溫度計自己監測一下。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如果以上設備都沒有,那麼最原始的方式就是自己弄一個溫度計和一鍋水,加熱到一定溫度就關火,水太涼了就加熱,往復循環,也不是不可能,就是一個多小時都守在灶臺上,我覺得大部分人受不了而已。所以,我個人覺得,如果沒有低溫慢煮機/定溫電磁爐/烤箱/蒸箱,那麼就還是先從普通厚度的牛排入門吧。

Q16 沒有低溫烹飪設備卻買了厚切怎麼辦

有時候遇到一些橫截面小的部位,看似250g一份的牛排不大,但實際上可能有3cm-4cm厚,買到這種厚切,卻發現家裡沒有低溫慢煮機,也沒有烤箱蒸箱,沒法進行低溫烹飪,應該如何處理?

首先,不建議直接煎鍋烹飪,除非你能夠接受最中間有一段夾生,又或者你能接受把外殼往裡的1/3直接煎到接近全熟。

那怎麼辦?個人建議,煎之後改刀成粒。

我們先按正常牛排的步驟,把牛排煎到兩面焦香,不需要煎邊。起鍋靜置5分鐘之後,內裡熟度稍微均勻,溫度不會太燙手,將牛排改刀成牛肉粒。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鍋重新燒熱,將牛肉粒倒入鍋內迅速翻滾10-20秒左右(視切開後的夾生情況控制時間),起鍋後按正常牛排加入調味料就可以享用了,這樣牛排夾生情況可以略為改善,二次加熱時間也比較短不至於把牛排做得太老,要比直接煎出來夾生或者過熟要好吃。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Q17 什麼情況適合用噴槍?

經常有人會問到噴槍的問題,噴槍實際上原理就是炙烤,利用丁烷燃燒的外焰高溫對牛排表面形成炙烤,從而迅速焦化,與明火燒烤的原理基本相同。

但因為噴槍的炙烤溫度很高,外焰接近千度,長時間加熱容易焦黑,所以炙烤的時間都是非常短的,而加熱時間過短會造成一個問題,外面焦黑而內裡幾乎沒有受熱,所以一塊生牛排能不能直接用噴槍來烹飪?答案是,不能。除非你打算吃非常夾生的牛排。

一般用噴槍,大部分是已經經過了低溫慢煮/慢烤/慢蒸的牛排,因為內部已經幾乎到達需要的熟度,所以只需要用噴槍完成表面的迅速焦化即可。

但是不是低溫慢煮後的牛排,用噴槍的效果一定比煎要好?也不是。

噴槍有一個非常致命的缺點,就是噴頭的火焰面積太小,所以噴的時候容易不均勻,試想一下,噴焰面積只有牛排面積1/200,溫度那麼高,多一秒少一秒烤出來都是不一樣的,每一個點你都要保證噴得均勻,那得多難?所以噴槍雖然理論上可以迅速焦化,但實際上噴起來效果也不見得非常好,烹飪均勻程度上有很大的硬傷。

那噴槍就不能用了?並不是,問題在於要換個更適合的噴頭,把火焰面積變大,使烤出來的牛排表面焦化得更加均勻。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這種噴頭並不便宜,加上目前還只能從美亞購買,所以目前國內使用的人不多,我自己也還沒打算買,所以就不多做介紹,以後有入手再寫詳細開箱。

牛排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你可能是遇到這些問題了!(上篇)


下篇我們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