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北平館子裡的吃喝民俗

民國北平館子裡的吃喝民俗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部的熱播,再度掀起美食熱潮。其實,中國人不僅會做美食,在吃喝上歷來也規矩頗多,例如民國時期的北平,想要吃一頓飯也未必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忠信堂在戰場上擺酒筵

北洋時期,有一年張宗昌在南口喜峰一帶,跟馮玉祥的西北軍來了一次直魯大交兵,結果大獲全勝,長腿將軍在高興之餘,要在南口戰場犒賞三軍,派軍需到北平找飯館。承應這趟外會,一合計要訂一千桌到一千五百桌酒席,誰也不敢接下來。

後來還是忠信堂的大拿(即大管事)崔六有點膽識,跟店東一合計,奓著膽子,把這號大買賣接下來了。

桌椅方面倒不用發愁,在戰場上大擺酒筵,大家都是席地而坐,至於盛菜用的杯盤碗盞,因為數量實在太多,著實讓崔頭兒傷了點腦筋。後來他終於把城裡城外,所有跑大棚口子上的傢伙,全給包了下來,這個問題才算解決。可是炒菜的鍋,上哪兒去找那麼大的呀?到底人家崔六有辦法,他把北京城乾果子鋪炒糖栗子的大鐵鍋,連同大平鏟,一股腦兒都運到南口前線,當炒菜鍋用。當然炒蝦仁也談不到平底鍋,炒七鏟子半起鍋了。可是一開席,煎炒烹炸熘汆燴燉樣樣俱全,苦戰幾個月的阿兵哥,整天啃窩頭喝涼水,成年整月不動葷腥的老哥們,現在山珍海錯,羅列滿前,一個個狼吞虎嚥,有如風捲殘雲,一霎時碗底朝天,酒足飯飽,歡聲雷動。

“翠蓋魚翅”一年吃一次

北平飯莊子,雖然以包辦筵席為主,可是家家都有一兩樣秘而不宣的拿手菜,到了端午中秋或者是年根底下,才把認為可交的老主顧,請到櫃上來吃一頓精緻而拿手的菜。一方面是拉攏交情,一方面是顯顯灶上的手藝,炫耀一番。

以東城金魚衚衕福壽堂來說吧,端午節櫃上照例請一次客,準有一道他家的拿手菜“翠蓋魚翅”。北平飯莊子整桌酒席上的魚翅,素來是中看不中吃的。一道菜,一個十四寸白地藍花細瓷大冰盤,上面整整齊齊鋪上一層四寸來長的魚翅,下面大半是雞絲、肉絲、白菜墊底,既不爛,又不入味。凡是吃過廣府大排翅、小包翅的老爺們,給這道菜上了一個尊號,稱之為“怒髮衝冠”。

人家福壽堂端陽節請卮的翠蓋魚翅,可就迥然不同了。這道菜他們是選用上品小排翅,發好,用雞湯文火清燉,到了火候,然後用大個紫鮑、真正雲腿,連同劏好的油雞,僅要撂下的雞皮,用新鮮荷葉一塊包起來,放好作料來燒。大約要燒兩小時,再換新荷葉蓋在上面,上籠屜蒸二十分鐘起鍋,再把荷葉扔掉,另用綠荷葉蓋在菜上上桌,所以叫翠蓋魚翅。魚翅本身不鮮,原來就是一道借味菜,火功到家,火腿鮑魚的香味全讓魚翅吸收,雞油又比脂油滑細,這個菜自然清醇細潤,荷香四溢而不膩人。不過人家櫃上請客,一年一次,除非是老主顧,恐怕吃過的人還真不太多呢。

“什錦冰碗”招來的財富

北城什剎海的會賢堂,因為什剎海是消夏避暑勝地,所以夏季生意特別興旺。究其實,這個飯莊子並沒有什麼拿手好菜,只是下酒的冷盤種類特別多,尤其是河鮮兒“什錦冰碗”,那是別家飯莊子比不了的。

據說會賢堂左近有十畝荷塘,遍種河鮮菱藕,塘水都是京西玉泉山天下第一泉的泉水,引渠注入。因此所產河鮮,細嫩透明,酥脆香甜;比起杭州西湖的蓮藕,尤有過之。特別是鮮蓮子顆顆粒壯衣薄,別有清香。冰碗裡除了鮮蓮、鮮藕、鮮菱角、鮮雞頭米之外,還得配上鮮核桃仁、鮮杏仁、鮮榛子,最後配上幾粒蜜餞溫樸,底下用嫩荷葉一託,紅是紅,白是白,綠是綠。炎炎夏日,有這麼一份冰碗來卻暑消酒,的確令人心暢神怡。

記得有一年夏天,熊秉三、郭嘯麓發起在會賢堂舉行一次消夏雅集。所有當時在京擔任過財政部總長次長的,如張弧、王克敏、曹汝霖、梁士詒、周自齊、高凌蔚、夏仁虎、凌文淵、王嵩儒等各路財神,一網打盡,結果給香山慈幼院捐了一筆頗為可觀的經費。這次消夏雅集,就是用會賢堂時鮮冰碗招徠的財富,北平一家報紙曾把這次雅集改名叫“財神爺大聚會”,時鮮冰碗起名叫“聚寶盆”,可以說是謔而不虐的一個小玩笑。(來源|《讀者報》 作者|唐魯孫)

如無特別說明,本號刊載的文章,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本號會第一時間刪除,謝謝。文章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