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是上汽大衆?

在一些車企還在為銷量突破百萬或奮鬥或歡欣鼓舞的時候,上汽大眾銷量已經率先突破兩百萬。

為什麼?答案有很多。比如深厚的品牌積澱,作為國內歷史最悠久的汽車合資企業之一,上汽大眾在消費者眼中就是“高品質汽車”的代名詞。比如上汽大眾強大的產品組合,Polo、桑塔納、朗逸、帕薩特等既對標國際先進技術又符合中國消費者特點的產品,在不斷推陳出新中一路走高。又比如持之以恆的本土化戰略,這保證了上汽大眾擁有強大的研發能力……

然而這些並不是全部,這一個個獨立的答案,是上汽大眾率先“撞線”200萬輛這一標杆性事件的一塊塊拼圖,或許足以支撐50萬、80萬、100萬輛的規模,但在200萬輛這一量變到質變的轉化,必然是企業在產品研發、生產製造、品質保障、渠道建設、營銷推廣、售後服務等眾多方面不斷探索和積累的成果。

本期主編論道,我們邀請了眾多資深媒體人士和意見領袖參與,聽聽他們對上汽大眾200萬輛的思考和見解,並以此為讀者呈現更加全面、更加豐滿的拼圖。

寰球汽車集團副總裁 賈翔

看200萬輛,更要關注上汽大眾的經營質量

上汽大眾登頂200萬輛,除了反映出其在產品、營銷、渠道、服務等方面的過人之處外,更是一種企業綜合能力的體現。上汽大眾的這200萬輛之路並不輕鬆,除了銷量,我們更要關注它的經營質量。這才是真正能看清其持續發展實力的地方。

2014、2015年,因為調整生產線,產能受限,加之市場波動,上汽大眾一度增幅放緩。那時,上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銷售與市場執行副總經理、上海上汽大眾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賈鳴鏑表示:“如果200萬可以成為第一固然好,但是最後不會為了幾萬輛車一定要去爭什麼。我們還是會繼續把重點放在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來不斷提升用戶滿意度。”換句話解讀,上汽大眾有實力紮紮實實地走上200萬輛臺階,但為了確保經營質量,不會不惜一切。

去年一段時間,上汽大眾因單車利潤下滑被不少人質疑,但這種質疑非常片面,只看單車利潤,只看產品銷售結構,卻沒有看大面、看宏觀,看行業大勢、市場環境、產品升級以及消費者利益等等。去年上半年,上汽大眾銷售約97萬輛,根據上汽集團財報顯示,同期上汽大眾實現經營收入1105億元,歸入母公司的淨利潤118億元。而2015年同期,上汽大眾以銷售86.58萬輛的水平,實現經營收入1272億元,歸入母公司淨利潤150億元。兩下相比,利潤水平確實在下降。但我們應該看到,近年來,中國市場競爭在加劇,車市整體價格水平逐步下壓,全行業的單車利潤率都在向下調整。在研發支持、渠道支持、消費者購車支持等等環節上,車企又都有很多不可或缺的投入。除了國家的補貼政策之外,很多企業的優惠信貸,乃至企業購車補貼也佔了重要一環。上汽大眾在這些方面做了很多,投入很大。這一增一減之間,市場份額得到了提高,消費者得到了實惠,而上汽大眾則在調整中,獲得了更強的競爭力。

按照全年200萬輛銷量,根據2016半年度的收入、利潤水平估算,上汽大眾去年的經營收入可能會實現2278億元,歸入母公司淨利潤可能將達到243億元。如果年度數據真實現了這個水平,相信上汽大眾的盈利能力依舊屬於行業前列。

《汽車商報》執行總編 樊春豔

我看到了一個精緻的上汽大眾

人們對上海這個富有魔性的城市一直心嚮往之,從上世紀80、90年代開始,大批外來人口潮水般湧入這座城市,其中就包括上汽大眾。

提及“魔都”,人們大多會給它貼上包容和精緻的標籤。海納百川的胸襟也讓上汽大眾成為了中國改革開放後最早的轎車合資企業。

如果用“小資”去形容一座城市的話,一定非上海莫屬。這個詞裡折射出了上海人對生活質感的把握和追求。江南女子的溫柔、體貼、持家、周到,一直都是馳名大江南北的。粗狂且嚴謹的日耳曼人,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好的伴侶後,大眾這個名字在中國也慢慢變得有了溫度。

很多人對上汽大眾有一種執念——放心,似乎買哪一款都不會差。因為它的產品品質工藝過硬,這是德國基因,而從使用到售後的全方位周到與體貼,則流露著上海氣質。

1995年,上汽大眾通過了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這在當時全國的汽車企業來說尚屬首次。2011年,為了持續深入推進用戶滿意工作,上汽大眾建立以“用戶之聲”為基礎的全新評價體系。

細微之處見真章。有如此氣魄的城市,何患無好的企業?有如此周到的車企,又何患無好的銷量?

車人網主編 王一

中國200萬消費者的情懷

是否還記得,最初桑塔納的模樣?“擁有桑塔納,走遍天下都不怕。”當年豪邁的廣告語深入人心,雖然是那時的時代產物和代表,那時良好的市場口碑,以及市場的熱忱,但最終卻讓其成為了國人眼中不可磨滅的標杆形象。而這一成績能夠展現的也僅僅是上汽大眾產品中的冰山一角。

隨著時代的進步,國人對於汽車的認識逐漸更新換代,而上汽大眾也有了符合國人標準的產品線結構,如何讀懂中國的汽車市場,讀懂國人消費需求顯得尤為重要,這兩點能夠帶來怎樣的輝煌,上汽大眾必有一番體會。

基於此,上汽大眾不僅引導了國人消費趨勢,更為國人創造出更多具有標杆性車型。在2016年中,Polo已連續8年成功登頂A0級市場年銷量冠軍寶座;全新途安L的上市帶領途安品牌全年銷售4.7萬輛;全新旗艦車型PHIDEON輝昂的推出,讓上汽大眾成為國內依託大眾化品牌進軍豪華車領域的“第一人”;斯柯達速派126%的高速增長,被譽為“最具成長性B級車型”,更為有力地證明了上汽大眾在國人心目中的印象。

對30多年來的上汽大眾而言,正在用行動打造最佳用戶體驗,也將成為消費者心目中“值得信賴、最具價值、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形象!”

《汽車商報》執行副總編 孫雯

年銷超200萬輛源於品質信任

如果硬要給車企們分個優良中差,那麼能排在優等陣營的肯定不能少了上汽大眾。這樣說似乎還不夠貼切,因為上汽大眾一直都是榜樣級的存在。2016年過去後,上汽大眾又實現了一個新的突破,成為中國首家、並且是唯一一家年銷量突破200萬輛的乘用車企業。

這種成績也引來了外界的議論有人說這是“底子”好,因為上汽大眾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汽車合資企業之一;有人說是資源好,因為上汽大眾擁有很多好車型;還有人說是體量夠大,年銷量超過200萬是遲早的事,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在中國,幾乎每10個汽車消費者裡就會有一個最終選擇上汽大眾的產品,如此高的比例,恐怕更需要的是國人對其有足夠的信任,而這種信任源於上汽大眾始終如一的產品品質。

其實,德國產品做工精良是一種世界共識。在上汽大眾將德國品質帶入中國市場的30多年歲月裡,國人逐漸認識到一輛好的德系車,不只是做工紮實、性能優良那麼簡單,其背後需要先進的工藝設備、嚴謹的質量管理、雄厚的開發能力和以人為本的精神作為支撐。尤其是德國工業4.0概念提出後,上汽大眾也以此為基礎,走在了智能製造的前沿,將汽車產品高品質的概念提升到更廣的維度上來。

品質的不斷進步,是汽車企業進步的初級推動力,也是促使銷量上升的終極原動力,這也是上汽大眾能第一個跨過年銷量200萬門檻的根本原因。

V訊網內容總監 歐陽卉

上汽大眾承載了一代人的記憶

1983年,當第一輛桑塔納轎車在上海安亭組裝成功,“一輛車改變一個行業”的傳奇歷程開始在中國上演。

暑去寒來30餘年,這輛經典“國民車”不僅僅是上汽大眾品牌的一張特殊名片,也承載了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並以真誠可靠的卓越品質與中國消費者締結下真摯的情誼。

國人的轎車情懷始於“桑塔納”。如今的我們確實很難想象在那個年代一輛轎車對老百姓、一個國家汽車工業帶來的影響。

從最初的合資項目難產到摸著石頭過河般的成長,再到2013年實現累計產量1000萬輛,2016年銷量突破兩百萬輛,這一系列矚目的成績背後不僅僅靠的是“情懷”,更多的是上汽大眾人的堅守、探索、創新、精益求精。

面對汽車行業的激烈競爭,上汽大眾將“質量是上汽大眾的生命”的理念貫穿於產品開發、供應商、生產、銷售及售後服務的整個業務鏈,始終致力於為消費者提供最優質的汽車產品。

遍佈全國各地的1800餘家銷售服務網點,為消費者購車、車輛保養等提供了便捷、周到的服務。大眾品牌“Techcare匠心摯誠”和斯柯達品牌“Human Touch真心呵護”,也已成為國內汽車服務業的標杆品牌。

從“老三樣”桑塔納到帕薩特,再到“精品小車”Polo、“銷量王”朗逸、“神車”途觀,上汽大眾旗下的每一款產品都得到了中國消費者的熱烈追捧,進入千家萬戶成為百姓心中的經典。

亞運村磚家隊總編 張翔喆

上汽大眾車型中的典型與非典型

一樣都是車,為什麼上汽大眾的車更受歡迎?上汽大眾近年來針對中國道路特點與中國消費者審美觀,對車型進行了出色的本土化設計與調校,完美地融入了中國本土市場。

Polo自2002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車型經過多年多次換代,在國內A0級轎車市場銷量持續領跑,不得不說,Polo是上汽大眾的典型車型之一。途觀於2010年3月上市。作為上汽大眾首款SUV車型,在北上廣深的白領們心中,絕對是具有一定逼格的城市SUV車型。途觀在操控性、舒適性和安全性上樹立了“智能化都市SUV”的新標杆,又是一個典型的上汽大眾車型。

Lavida朗逸是上汽大眾自主獨立研發的車型代表之一,在國內A級車市場非常受歡迎,原因就是上汽大眾深入瞭解中國用戶的喜好,朗逸的外觀設計中庸中透著機靈,可以說老少皆宜。

另外,上汽大眾根據市場需要獨立研發出朗逸的兄弟車型,如:朗行、朗境,這些車型都是針對細分市場推出的,無論配置和外觀都非常符合當下的潮流,深得年輕一代的喜愛。

2016年上汽大眾能做到如此驕人的成績,無外乎在營銷服務層面持續提高客戶滿意度,持續提升營銷的綜合管理能力。

更深一層的原因不僅是做好服務,還是靠這些典型車型與非典型車型分別進入不同年齡用戶的細分市場。說白了,還是車造得好。上汽大眾深耕中國汽車市場多年,足夠了解市場,足夠了解用戶。2016年上汽大眾年銷200萬輛,這是不斷鑽研不斷創新帶來必然好結果。

《中國汽車市場》主編 劉奕宏

2017 還將是大眾年

回顧2016年的中國汽車市場,在眾多企業紛紛打出SUV這張 “王牌”時候,上汽大眾不聲不響地以途觀242160輛的成績,位列合資品牌SUV國內銷量第一。但是綜觀SUV車型市場,我個人認為上汽大眾並沒有完全發力主攻SUV這塊炙手可熱的蛋糕,依然鎮守在轎車市場。

然而,這並不代表上汽大眾要放棄SUV市場,我相信2017年的上汽大眾SUV將全面進攻,其中大眾品牌全尺寸大型SUVTeramont、全新途觀L以及讓消費者期待已久的斯柯達品牌柯迪亞克都會在2017年走到消費者的身邊。屆時,上汽大眾將率領這三款嶄新的SUV車型在加上中國消費者一直喜愛的老途觀大舉進軍SUV陣營,覆蓋不同細分市場,這就意味著在20萬-50萬價格區間的SUV陣營中,都有上汽大眾SUV選擇。

所以毋庸置疑,2017年將會是大眾最強的一年,屆時,在2017年年底或2018年年初,我們會再一次看到“神車”品牌創造出的銷售奇蹟。

寰球汽車測試中心總監 魏聞博

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雙向上

200萬輛,對於消費者而言,可能並不興奮其中,因為他們並不清楚這樣的量級意味著什麼,但對於行業來講,這卻是非常震撼的。消費者更看重產品,特別是在“大眾品質”這個金字招牌之下,能夠為更多消費者提供不同需求的產品,是上汽大眾發展整個產品矩陣的原動力。

這30多年來,從桑塔納到3000和志俊;從Polo到Cross Polo和Polo GTI,從帕薩特到領馭、新領馭再到全新一代帕薩特,上汽大眾的品質、技術和品牌口碑,已經深深烙在中國汽車市場的歷史和消費者心中。而且不難看到,上汽大眾在逐步摸索和打造產品矩陣和產品品牌。

時間推移,在朗逸上市後,朗行和朗境的推出,讓我們越來越能夠看清這條家族化和打造產品品牌的路線。同時這也為上汽大眾帶來了可觀的銷量,Lavida家族2016年銷售54.8萬輛。然而,似乎上汽大眾也並沒有止步於此,而是尋找新的突破,試探市場對產品品牌的認知度,途觀和全新途觀L很可能就是第一步。

完整的產品品牌矩陣是上汽大眾正在形成規模的佈局,品牌向上也是上汽大眾正在做的事。輝昂有著頗高的認可度,在2016寰球年度車的測評中,更是好評如潮,特別是蘇世民書院院長、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他對輝昂的評價非常高,可見其產品實力是不容小覷的,輕易就打動了精英圈層。

產品矩陣和產品品牌鏈已經形成規模,隨著上汽大眾高端產品的不斷投放投,以及消費變得更加理性,市場中形成多年的品牌類別劃分將逐漸模糊,未來的上汽大眾或許是一個新的層級,更或許是重新洗牌市場的“大鱷”。

《汽車商報》執行副總編 牛大為

把根紮在消費者的心中

年銷超200萬輛,乘用車市場銷量第一,這對任何一家車企來說都不是一個輕易能完成的業績,不過上汽大眾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在筆者看來並不十分驚訝。

30多年,上汽大眾見證了中國汽車工業的“改革開放”,其累計產銷量1500萬和年銷量200多萬輛,是厚積薄發的必然結果。

細看上汽大眾2016年的銷量數據,幾乎是一路領跑一直到最後衝線,每個月的銷量表現也相當沉穩有序,沒有給追趕者以任何的機會,可以說是以壓倒性的優勢奪冠,所以更具標杆意義。

所謂“樹大根深才能枝繁葉茂”,強大的產品組合成為上汽大眾領跑中國汽車市場的“撒手鐧”,經過30多年的深耕細作,上汽大眾持續不斷地向中國市場導入高品質汽車,如今已經形成從A0級到豪華C級轎車、從緊湊型SUV到全尺寸大型SUV及MPV的全細分市場覆蓋,並且,各細分市場的主力車型實力不俗。

不俗產品力的背後源於上汽大眾對中國市場的潛心研究。在眾多合資企業中,上汽大眾有一個最為獨特的標籤,那就是持續建設本土化研發能力。而諸如桑塔納、帕薩特、朗逸和輝昂這樣既對標國際先進技術又符合本土化消費者“口味”的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上汽大眾三十年如一日構建的強大本土化研發能力。

作為國內歷史最悠久的汽車合資企業之一,上汽大眾無疑是最具有歷史底蘊的一家,每一步都走得很穩,也在不斷樹立著新的里程碑。如今,上汽大眾不僅把根紮在了中國市場,更把根紮在了中國消費者心中。

人民日報經濟社會部工業採訪室副主編、高級記者 王政

上汽大眾兩百萬輛後的暢想

兩年前寫的一篇文章,標題是《上汽大眾:兩百萬輛的暢想》。2014年前兩個月,上汽大眾累計銷量超36萬輛,其中,1月單月銷量達到創紀錄的19.9688萬輛,這不能不讓人們對年銷量200萬輛產生遐想。

然而,即便背靠2700多萬輛的世界第一大市場,率先“衝線”200萬輛也並非易事。隨後的兩年裡,上汽大眾的股東之一大眾集團經歷了速騰斷軸事件、柴油車尾氣“排放門”事件,大眾集團監事會、董事會先後經歷了兩輪大的人事變動,中國汽車市場也伴隨著宏觀經濟探底開啟了新一輪失速……慶幸的是,上汽大眾的中方股東上汽集團面對挑戰保持了戰略定力;上汽大眾管理層和營銷團隊在持續提升產品力的同時,通過廣告刷牆、週末地推等一攬子接地氣的舉措,深耕四五線市場,大大提升了網絡執行力,有效化解了2014年底、2015年初的市場下行壓力,為2016年衝刺200萬輛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然,200萬輛也是新的開始。伴隨輝昂、Teramont高端產品相繼推出,上汽大眾拉開了新一輪產品、品牌佈局的序幕;與奧迪的合作,不僅彌補了豪華車短板,更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電動車積分制度的實施,同樣為中方在合資合作中更具建設性提供了契機。互聯網科技、智能駕駛、電動車、共享經濟、大數據運營、工業4.0等,正在給傳統汽車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期待跨越200萬輛之後,上汽大眾不僅能在銷量上繼續領跑,而且能成為汽車產業新技術、新模式的引領者。

新浪汽車事業部總經理 劉曉科

上汽大眾為自主品牌樹立典範

通過上汽大眾年銷量突破200萬這件事,表明中國汽車市場規模還在持續擴大,這是上汽大眾銷量突破的大背景。我相信,這種突破只是個開始,在這一趨勢下,未來會有更多車企有這樣的突破。

作為國內最早的合資企業,上汽大眾品牌早已經深入人心,並形成了成熟的渠道佈局,這都是上汽大眾銷量突破的重要依託。而在產品佈局方面,上汽大眾的產品價格從十萬以下到二十多萬,擁有豐富的車型佈局。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輝昂上市成為上汽大眾品牌和製造能力的象徵,進一步提升消費者對上汽大眾品牌和產品的信心。

眾所周知,汽車行業是一個從零部件到最終產品的完整產業鏈條。一個企業要想快速高效地為消費者提供滿意的產品,考驗的也是整個產業鏈條的體系能力。在一款銷量過萬的產品背後,沒有產能、質量管控、零部件供應等等環節的支撐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所以,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看到上汽大眾整個供應鏈條所展現出來的體系力量。

上汽大眾作為中國最早、也是最成熟的一個合資車企,其銷量超過200萬輛,對中國品牌有一定的啟示作用。這讓自主品牌在現實階段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銷量目標。

同時,合資企業這麼多年發展的同時,也對自主品牌供給了大量的經驗和人才。有了這樣的突破以後,相信上汽集團的自主品牌也會受益。

另外,2016年,很多自主品牌開始提高產品質量,注重品牌、口碑的樹立,而不只是停留於營銷上的噱頭,不是單一走性價比路線。實際上,這些年,上汽大眾對技術路線,質量和口碑的打造,已經成了自主品牌借鑑的典範。

搜狐汽車事業部總經理 晏成

敢於創新、善於創新是上汽大眾的性格

2016年,上汽大眾年銷量破200萬輛,是國內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銷量破200萬輛的乘用車企業。200萬輛背後,是上汽大眾洞察先機,對中國汽車市場的準確把握。1984年,上汽大眾就成為改革開放後國內第一家轎車合資企業。

事實上,早在1983年,上汽大眾就以CKD方式組裝生產了桑塔納,當年耳熟能詳的口號“擁有桑塔納,走遍天下都不怕”成為很多人抹不去的記憶。迄今為止,桑塔納品牌累計銷量已經超過500萬輛,它不僅見證了上汽大眾的成長,也見證了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

桑塔納之後,上汽大眾也一直保持在產品、營銷等方面的創新突破。在大部分自動擋車型還只是傳統的液力變矩器自動變速箱時,大眾率先推出以換擋速度快和傳動效率高著稱的DSG雙離合變速箱,並以“TSI+DSG”黃金動力組合的方式進行宣傳,讓消費者感受到來自德國先進科技品質的優勢,成為了雙離合變速箱的有效推動者,也實現了現在大家提到雙離合變速箱就聯想到大眾的口碑。

與此同時,上汽大眾對全新市場的預判和把握也非常敏銳。它創新地以同類車型的幾個不同定位產品同堂銷售的方法迅速佔領了轎車領域的各個細分市場。這都是上汽大眾三十多年來始終保持在國內合資車企領先優勢的條件,也為2016年銷量破200萬輛奠定了基礎。

騰訊汽車總監 王秋鳳

上汽大眾的“執拗”精神

上汽大眾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後第一家合資車企,通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上汽大眾已經完美地把德國文化與中國文化融合。在融合兩種文化精髓後,上汽大眾展現的造車理念已經深深的影響了中國汽車消費者。

說到上汽大眾,所有人腦海裡冒出的第一個詞一定是“結實”,這已經成為上汽大眾的標籤。就像我們說到日系品牌汽車就會想到“省油”一樣。

此外,不得不說的就是上汽大眾的德國血統,在工業製造領域,德國人的嚴謹已經被全世界所熟知,上汽大眾同樣傳承了德國人的嚴謹精神。但是這種精神有時候也會讓人覺得“死板”,就像我們看到上汽大眾車型的外觀和內飾設計近乎是統一的標準,有時候會讓人覺得沒有新鮮感。曾經有一個經銷商想申請給車型增加新的一種顏色,但是得到的回覆是“大概需要兩年時間”,這種嚴謹似乎一般人不能理解的。但也正是因為這種嚴謹才造就了上汽大眾的高品質。

要知道,上汽大眾除了嚴謹之外,還有一種難能可貴的創新精神。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生命力,上汽大眾從自主開發的朗逸,到高顏值性能轎車凌渡,再到C級豪華轎車PHIDEON輝昂,其研發創新能力已經得到大眾集團的認可,並在市場上贏得了眾多消費者的青睞。

網易旅遊版總編 張齊

上汽大眾是特別的那一個

多數消費者買車的時候,無論最後會不會選擇上汽大眾的車型,但是備選列表中一定是有上汽大眾車型的身影,很多人對上汽大眾有情懷、有情感,它總是以特別的那一個出現在我們的心中。

我認為,任何消費都是有延續性的,我們父母信任的品牌,我們可能就會無條件的信賴,汽車也是如此。上汽大眾進入中國30餘年,品牌對中國的深遠影響是不可估量的,父輩薰陶的影響甚至已經超過了產品力,“擁有桑塔納,走遍天下都不怕”那時幾乎成為順口溜。

上汽大眾的特點之一就是德系標籤,提到德國汽車可以脫口而出的品牌太多了,例如寶馬、奔馳、保時捷這些來自德國的品牌也給為上汽大眾增加了很多印象分,當然主要還是因為德系汽車血統的嚴謹,讓上汽大眾的產品很有保障。

此外,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消費者大多是理性、中庸和保守的,所以與外觀、內飾、動力等因素相比,中國消費者在選擇汽車時更重視安全性和可靠性,而安全、品質、可靠正是上汽大眾產品的一大優勢。

最近幾年,中國汽車市場可謂是“熱火朝天”,似乎市場競爭很激烈,但是跟其它車企相比,上汽大眾在渠道規模、產品陣容、品牌忠誠度等很多方面都有比較大的優勢。這也是上汽大眾能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鳳凰網汽車事業部總經理 胡津南

上汽大眾的成績是眾望所歸

去年,上汽大眾銷量破200萬輛,成為國內首家年銷量突破200萬輛的乘用車企業,這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也是眾望所歸。

過去,合資品牌的銷量“天花板”可能是180多萬輛,但現在它被上汽大眾捅破了,其他企業會將自己的銷量目標相應調高。同時,以上汽大眾為標杆,其他企業會思量自身的發展,學習優秀企業的管理、營銷等優勢,藉以達到提升自我競爭力的目的。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上汽大眾第一次帶給我們驚喜,幾乎每一年,上汽大眾都會樹立一個新的行業里程碑,令追趕者只能望其項背。

而在這一個個里程碑背後,則是上汽大眾對中國市場和中國消費者的深刻認知與把控。可以說,上汽大眾是消費者選擇出來的優秀企業。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後最早的轎車合資企業,上汽大眾見證了改革開放的30年;還有它創造的從“桑塔納”到“途觀”、“帕薩特”、“朗逸”等的“矩陣式爆款”產品線。畢竟,要做到一個爆款容易,但要做到個個都爆款就太難了。

與此同時,上汽大眾的200萬輛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中國汽車市場依然是一個具有無限潛力的市場。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乘用車銷量首次超過2400萬輛,同比增長14.93%,未來,中國汽車市場大有可為。

北京晨報汽車週刊主編 周光軍

上汽大眾200萬輛背後是全方位規模效應的支撐

如果說把成立時間最早歸結為上汽大眾保有量最多有失公允,上汽大眾不斷刷新行業紀錄的背後,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最近幾年規模化帶來的蝴蝶效應。

成立最早只是給上汽大眾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量”並不驚人。驚人的是從2012年到2016年的時間段,記得五年前的2012年,上汽大眾的保有量才有800萬輛,四年多時間其保有量從800萬輛迅速增長至1500萬輛。比如,從1400萬輛到1500萬輛的跨越,上汽大眾僅用了半年多一點的時間。

支撐上汽大眾年銷售200萬輛背後的是全方位的規模效應。近年來,上汽大眾積極推進產能部署,完善產能佈局,已形成擁有上海安亭、南京、儀徵、烏魯木齊、寧波和長沙“六地八廠”的產業格局。

與產能相匹配的左膀右臂是始終如一的產品品質和龐大的營銷渠道。上汽大眾始終秉持“質量是上汽大眾的生命”的造車理念,建立了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覆蓋產品策略、技術開發、生產製造和市場營銷等各個環節。值得一提的是,上汽大眾連續獲得多次全國和上海市質量金獎。

可以看出,上汽大眾的規模效應是一面鏡子,規模化事關成本、體系和競爭力。一家車企的年產量如果沒有規模化作為支撐,就難以具有成長性和領先性。(汽車商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