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為何我們做一座“佛系小山”更好?

李佳琦回應董子初事件:“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總有人會來溫暖你。”李佳琦希望自己給大家帶去的是快樂和正能量,粉絲不要為了他而不開心,也沒有必要去和別人吵架,大家只要做一座佛系的小山就好。得到網友讚譽。――本文讓我們圍繞“佛系小山”從心理學角度展開討論:
到底什麼是“佛系小山”?我們為什麼要做一座“佛系小山”?[乾貨防偽標識]

李佳琦回應董子初|心理學家:為何我們做一座“佛系小山”更好?
  • 首先,到底什麼是“佛系小山”?

“佛系小山”是一個組詞,它是由“佛系”意為追求內心的平和與淡然,以及“小山”對應與世隔絕的“孤島”,兩種詞義組合起來就是:內心豁達樂觀並且善於跟人溝通的生活態度。

如果只是“佛系”,但是不願意跟別人溝通,那麼,人與人就不能相互關心,相互支持;如果只是“小山”,當人們意見不合的時候,卻不會相互包容彼此,而是相互攻擊,最終也是相互都不開心

李佳琦回應董子初|心理學家:為何我們做一座“佛系小山”更好?
  • 我們為什麼要做一座“佛系小山”?

你可以把“佛系小山”想象成:一個開放包容的小山,每一個人都樂於接受它,大家給小山種上大片五彩繽紛的花草樹木,如果一個危險陡峭的高峰,人人都會害怕得避而不及,如果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孤島,那麼,沒有人能夠找到它,孤島就是一片荒涼的景象。

“佛系小山”不僅告訴我們,在我們跟別人交流、為人處世的時候,我們要包容對方的缺點,我們要學會“求同存異”,這樣我們大家才能和睦相處,相互幫助,而且還告訴我們,我們不要把別人拒之門外――不願意接受別人的關心,或者不願意聽聽別人的意見與看法,這樣我們會越來越故步自封,得不到更大的成長和快樂。

李佳琦回應董子初|心理學家:為何我們做一座“佛系小山”更好?
  • 那麼,我們怎樣做一個“佛系小山”?

首先,我們要明白,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優點、缺點和一些中性特徵,每個人都會犯錯誤,這一點大家都是一樣的。而且沒有人是固定不變的,我們從小到大一直都在不斷變化,我們的情緒、思想和行為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

所以說,世上沒有任何人是真正的敵人,沒有任何是真正的壞人,我們都是普普通通的人。

總結:“佛系小山”就是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學會相互包容,接受別人的缺點和錯誤;當別人給我指出不足之處,我們也要虛心接受,因為別人的意見,總會有建設性的一點,而且別人也是表達好意。要知道,我們的社會道德體系就是相互體諒的利益關係,你可能會說,如果有人嚴重侵犯了自己怎麼辦?這個時候你大可不必理會,或者拿出法律保護自己,如果非要跟對方發生爭執,反而讓自己不開心。[你對“佛系小山”怎麼看?評論區見!]

李佳琦回應董子初|心理學家:為何我們做一座“佛系小山”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