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時不食,春天。


不時不食,春天。

中國人講究吃。

從王公貴胄,到平民百姓,莫不如此

講究吃時,又尤其講究“不時不食”

講究吃時令的食物、時令的蔬果

春來了,吃薺菜

春日嚐鮮,必嘗春筍

春若有情,香椿便有情

中國人在餐桌上感知四季變化

中國人也在食物中傳遞愛與溫情

春天是食物,是季節,也是人生

不時不食,是講究時令,也是講究感情

食物對我們的陪伴,和我們的生命同等漫長

請好好吃飯,請珍惜那個春天給你分享食物的人


不時不食,春天。

攝影 | 誰最中國


不時不食,春天。

孔子,在一般人的印象裡,是個極其嚴肅正經的聖人。

但實際上,他是個很會吃的老頭兒。對於吃,他有許多奇怪又可愛的講究。

《論語·鄉黨》記錄了孔子對於吃的講究和要求: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過期變質的魚和肉,不能吃;顏色不好看的食物,不吃;味道不好聞的,不吃;甚至肉切得不正,也不吃;沒有和肉正好搭配的醬料,繼續不吃。


不時不食,春天。

攝影 | 誰最中國


孔子要是活到今天,一定是個堅定的反外賣主義者,從外面買來的酒肉不吃。肉雖然吃得多,但是不會讓肉壓過主食。他的酒量很大,想喝多少就喝多少,但不會喝醉。吃飯的時候一定要有姜,也不會暴飲暴食。

孔子尤其講究的一點,是“不時不食”,只吃符合時令的物產。穀物不熟,不吃;瓜果不熟,也不吃。如果孔子生活在現代,反季節的蔬菜水果,他是不會吃的,催熟的、打激素的、添加防腐劑的食物,他肯定也不吃。他對食物時令的講究,頑固到有點可愛的程度。


不時不食,春天。

攝影 | 誰最中國


實際上,“不時不食”不只是孔子一個人的講究,也是中國古代整個文化階層的講究。按照節序的流轉,吃不同的食物。


不時不食,春天。

“不時不食”,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是一種低調的浪漫。即使是足不出戶的小姐,目不窺園的書生,也能夠通過餐桌上的食物,感知天地運行、四時代序的奧妙。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鄉下人看到溪頭長滿了薺菜,就知道春天要來了。城裡人看到餐桌上出現了薺菜,第一反應也是春天來了,是時候去踏春了。


不時不食,春天。


薺菜身影遍佈大江南北,吃法五花八門。

南方人把嫩薺菜挖回家,洗乾淨,用最簡單的方法清炒,便是一道爽口的春日菜餚。又或者,把薺菜搗碎成泥,和到糯米粉中,做成薺菜青團,軟糯清香,又好看又好吃,好像是

用食物在雕塑春天,欣賞春天,讚美春天,再把春天一口口吃下去。

等薺菜開出白色小花,還可以採回去煮雞蛋。三月三,吃雞蛋。吃的就是薺菜花煮雞蛋


不時不食,春天。

@虎媽尚菜


北方人擅長做麵食,薺菜到了北方人手上,就是一部薺菜和麵粉的同臺大戲。薺菜餃子,薺菜包子,薺菜煎餅。薺菜的香味鑽入各色麵食的肌理,交融到麵食的氣孔。

一咬一嚼,滿口薺菜味,滿口清香,滿口春天。


不時不食,春天。


不時不食,春天。

春天的食物與夏、秋、冬最大的區別,就是其他季節都是吃成熟的果實,而春天不太可能有成熟的作物,但有形形色色的“芽菜”。“芽菜”肉質肥厚、味道清甜、口感滑嫩。一口鮮甜,一口水嫩。

這一口口鮮甜水嫩,便成為了春天時令食物最為獨特的風味。其中又以春筍最具代表性。筍肉被堅硬的筍殼保護地極其細膩柔嫩,像女孩子精心護理過的纖纖嫩手一般。文人常用春筍來比喻那樣好看的手。十指嫩抽春筍,纖纖玉軟紅柔。


不時不食,春天。


食過春筍,方知春之味。

春筍的賞味期很短。一年就那麼幾周,過期不候。舌頭與春筍相遇,和久別重逢的情侶並無二致。天雷勾動地火,挑起味蕾的激情,真真勝卻人間無數。

春筍做法多樣。

春筍焯水,撕成條塊狀,加上油鹽醬醋蔥辣酸,做成涼拌,清脆鮮甜、酸辣爽口。

春筍切段,和肉片一起炒,肉味滲入筍味。筍味滲到肉味,肉之甜,平衡了筍的微微苦,筍的樸素新鮮,平衡了肉的豐饒肥美,真的是怎麼都讓人吃不膩。


不時不食,春天。


春筍剁碎,和雞蛋同炒,放上少許油鹽生抽,是嫩滑爽口的春筍炒雞蛋,擺上餐桌,家家戶戶都會做,男女老少都愛吃。

幾乎整個南中國都遍佈竹子,但各地有各地的做法。上海菜濃油赤醬,做出來的油燜春筍,色澤光亮,肉質肥嫩,又甜又鮮。

武漢人過早,不是熱乾麵,就是三鮮豆皮。其中三鮮是指筍丁要鮮、肉要鮮、香菇要鮮。肉和香菇的鮮易得。筍丁的鮮嫩最為難得。只有春筍上市的時候,筍丁極嫩肥鮮,豆皮才是真正的三鮮豆皮。


不時不食,春天。


湖南江西嗜辣,又愛吃臘肉,愛用辣椒。烈火烹油,把春筍和臘肉、辣椒一起猛火爆炒,是湘贛人春天最最盼望的下飯菜,春筍炒臘肉。

四川重慶人,愛吃紅油火鍋。清爽的筍片涮入滾燙的火鍋中,撈出來的筍片,吸足了鍋底的味道。大嚼一口,滿嘴麻辣辛香。

春季嚐鮮,無不道春筍”是句古話,但今天依然成立。


不時不食,春天。

不時不食,是中國人刻在骨子裡的飲食觀,是融化在我們血肉裡的深層飲食代碼。如何吃,既是我們對待自己的態度,也打通著我們和世界的關係。在人口大遷移的當下,人類充滿了鄉愁。鄉愁的直接表現,就是故鄉的時令食物。春天的時令食物,也就成為了春天裡最濃烈的鄉愁。


不時不食,春天。

香椿最強烈的味道,莫過於香椿。剛剛發出來的香椿芽,味道濃郁、口感清爽。年年春天,在它最好的年華里,散發出巨大的味道,提醒人們,該吃香椿了。


不時不食,春天。


香椿開胃,也撫慰。豆腐、海帶、麵條、米飯,什麼東西拌上香椿,都是極好的開胃菜。一盤香椿炒雞蛋,是春天對人類舌尖口腔最柔軟而豐富的撫慰。

香椿芽也只有在穀雨前後,好吃。早了,椿芽太小,沒有嫩芽,太粘了;晚了,芽就長成了樹葉,不香。這種搶時間吃香椿的說法,寫成詩句,叫做:雨前椿芽嫩如絲,雨後椿芽如木質。


不時不食,春天。


史鐵生愛吃香椿。早年香椿不好買,他的好友周郿英就年年給他送香椿。後來香椿好買了,周郿英生病住院了,仍然不忘年年春天催促妻子徐曉給史鐵生送香椿。

徐曉在《半生為人》中寫道:"香椿在他(周郿英)的思維裡不再是香椿,已被演化成一種象徵——友愛;吃在他的思維裡不再是吃,已被抽象成了一個概念——與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共享所愛。”


不時不食,春天。

攝影 | 誰最中國


不善言辭的中國人,把愛都藏在吃裡。對朋友的愛,對親人的愛,對戀人的愛,對故鄉的愛,對國家的愛,盡在吃裡。

英國美食作家在《魚翅與花椒》裡提到,同樣是表達友愛,她的意大利朋友會張開雙臂擁抱她,鼓勵她說出心裡話;而她的中國朋友就會塞一碗湯到她手裡,很堅決地催促她,喝湯!喝湯!


不時不食,春天。

漢樂府有詩云: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從古至今,食物對於中國人來說,都不只是食物,還是傳遞感情的信物。


不時不食,春天。

攝影 | 誰最中國

香椿樹由於不挑環境。南方的小橋流水,北方的土堆石院,都是它生根發芽的土壤。加之,香椿強烈的味道。自然而然,香椿成為了春天裡,工業化、城市化、人口國際流動環境下,中國人最集體的鄉愁。


不時不食,春天。


每年春天,海外華人論壇裡,都有求購香椿的帖子。印象很深的是,2017年北美華人e網上,有個住在美國中部農村的華人,春天來了,懷孕八個月了,特別想吃香椿。她發帖子求助:

“懷孕八個月了,平時沒啥Craving(渴望)。就是無法按捺一顆想吃香椿的心。價格您說了算,郵費我們自己出。”

春天來了又走,走了又來。香椿的味道,跟著她漂泊到海外。她把香椿吃進肚子裡,也把鄉愁餵給了未出生的孩子。四季更迭中,孩子長大,大人變老,不變的是香椿的味道,以及中國文化的代代傳承。

請珍惜

那個在春天給你分享食物的人

以及春天裡那片饋贈你鄉愁的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