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春秋五霸之“春秋大義”

宋襄公,子姓,名茲甫,公元前650年至公元前637年在位,宋桓公的兒子,宋成公的父親,春秋時宋國國君。宋國,周王朝的諸侯國,國都商丘。周初被周天子封為公爵,國君子姓。 周公輔佐周成王平定武庚叛亂,遵循“

興滅繼絕”的傳統,封殷紂王的庶兄微子啟於殷商舊都,建立宋國。其地位特殊,與周為客,被周天子尊為“三恪”之一。以奉商朝祖先的宗祀,繼承殷商文化。

宋襄公:春秋五霸之“春秋大義”

推崇仁義的宋襄公

宋襄公原本是宋桓公的次子,他有個庶兄目夷,而目夷的母親只是地位一般的妾侍,因此,目夷是庶子,襄公以嫡子的身份被立為太子。宋桓公病重,按照嫡長子繼承製,襄公本應是繼位之人,可是他在父親面前懇求,要把太子之位讓賢於庶兄目夷。目夷不忍心,為了躲避弟弟的讓賢,逃到了衛國,襄公的太子之位也就沒有讓出去。

宋襄公繼位後,任用庶兄目夷為相、賢臣公孫固為司馬,內修國政,仁義治國,國力有較大的提升。在外交上,宋襄公緊跟齊桓公,積極維護齊國的霸權地位。

宋襄公:春秋五霸之“春秋大義”

葵丘會盟主旨在於和平修好

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1年)春,齊桓公就約各諸侯國君在葵丘相會結盟,於是宋襄公也去參加。宋襄公接受齊桓公委託他照顧齊國太子昭(後來的齊孝公)的囑託,答應將來對太子昭予以照應。齊桓公病死後,齊國內亂,齊國太子昭逃到宋國,向宋襄公求救。於是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國的貴族對公子昭懷有同情之心,再加上又不清楚宋軍的實力,就把無虧與豎刁殺了,趕走了易牙,在國都臨淄迎接公子昭回國。公子昭回國後當上了國君,是為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

宋襄公:春秋五霸之“春秋大義”

急欲圖霸中原,與齊楚瓜分附庸

齊桓公死後,諸侯群龍無首,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想效仿齊桓公,會合諸侯,確立霸主地位。目夷勸諫他說:“以小國之力會合諸侯是禍患。”襄公不聽。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在鹿地首次會合諸侯,與齊,楚兩國國君相聚在一起,襄公以盟主之位自居,引起齊君和楚王的不滿。

宋襄公又擅作主張,沒有經過齊,楚的同意就約定秋天再次在盂地會合諸侯,還提出不帶軍隊。到了約定之日,楚、陳、蔡、鄭等六國之君都來了,楚國也早埋伏好軍隊。正當宋襄公和楚成王因為爭當諸侯霸主而發生爭議之時,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宋襄公,把他帶回楚國囚禁起來,想借此攻取宋國。直到冬季,諸侯在薄地會見時,在魯僖公的調停下,襄公才被釋放。

宋襄公:春秋五霸之“春秋大義”

宋國在泓水之戰戰敗後淪為二流國家

襄公回國後,又聽說鄭國支持楚成王做諸侯霸主,就決定攻打鄭國,樹立威望。目夷勸諫他,襄公還是不聽。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冬,宋襄公親領兵攻打鄭國,鄭國緊急向楚國求救。楚國派兵向宋國國都發起攻擊。宋襄公擔心國內有失,只好從鄭國撤退,雙方的軍隊在泓水相遇。當時楚國的軍隊強大,大司馬子魚勸宋襄公趁楚軍還在渡水的時候進攻,此時襄公卻大講仁義,非要等到楚兵渡河列陣後才攻擊;當楚軍上岸時,子魚再次勸宋襄公趁楚軍此時陣列尚未成形時進行襲殺,襄公再次拒絕。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也被楚兵射傷了大腿,第二年傷痛發作,不治而死,霸業成空。

宋襄公:春秋五霸之“春秋大義”

“春秋五霸”是當時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

在春秋時期,諸侯爭霸並不是要消滅別人,而是要讓諸侯臣服才能號令諸侯。宋襄公正是遵循周禮,等到楚軍渡河後再展開決鬥,這也正是宋襄公的風度——要堂堂正正地對決。而絕不能為了勝利使用卑鄙伎倆,否則宋襄公即便戰勝楚國,也不會為中原諸侯所心服。泓水慘敗雖讓後人對宋襄公愚蠢的做法貽笑千年,但是他畢生的仁義道德還是值得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