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宋襄公:最後的商王遺徒

宋襄公:最後的商王遺徒

“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對於宋襄公如是說,這也是當今很多人對宋襄公這位春秋時期宋國君主的看法。然而,宋襄公是蠢豬嗎?他所堅信的一切又緣何失敗呢?

  • “宋”襄公其國其人

宋襄公是春秋時期宋國的國君,那麼我們就要先把時光回溯到襄公之前的400年前,交待一下“宋”這個特殊的國家。我們知道,周武王克商伐紂之後,為了安撫商代遺民,便在河南商丘地區分封給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了我們今天故事主人公的屬國--宋國,來穩定東部局勢,在恪守禮樂的西周時期,暫時還沒有出現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大小相攻的局面。宋國在周王室被稱作“客”而不是“臣”,這實際上賦予了宋國名義上和周王室平起平坐的地位。商朝的習俗、禮教也在宋國得到保留。身為宋國王室公子的宋襄公,自然也在商朝的文化價值觀的浸潤下成長起來,熟悉並尊敬商代禮制,這是解讀宋襄公的第一個關鍵。

宋襄公:最後的商王遺徒

春秋時期中原諸國

公元前652年底,先代國主宋桓公病重。嫡長子太子茲父堅決請求說:“公子目夷比我年長,而且素有仁德,君父請立他為國君吧!”宋桓公竟然就答應了,於是叫來公子目夷。目夷堅決拒絕,說:“太子茲父竟能以國相讓,還有比這更大的仁德嗎?臣下完全比不上,況且廢嫡立庶不符合當下禮法。”第二年春天,宋桓公去世,太子茲父即位,這便是今天的主人公宋襄公。他任命公子目夷為左師,勵精圖治,宋國政治也重新為之一振,成為中原諸侯國中的一支翹楚。

宋襄公其人到此為止,已經透露出兩個特點。第一,他頗有仁德,敬重賢良,甚至能夠以國相讓。但是我們也看到,他所信仰的道德其實並不是周代的仁德。第二,他非常認同多元靈活的商代繼承法,而並無意遵守周代的“嫡長子繼承”法,而他的父親宋桓公也有這種傾向。實際上,在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正是遵循著一套獨特的“復古興商”理念,上演了一場以慘敗告終的稱霸鬧劇。

  • 春秋上古的天命觀念

我們知道,在上古及春秋時期,生產力不足,對於很多現象無法解釋,人們普遍相信“天命”,而很多政治家也利用人民對“天命”的信仰,賦予了自己諸多的便利和合法性。比如商朝晚期,周文王通過解夢,宣告自己已經獲得天命,武王繼承的不僅僅是王位,還是討商克紂,發動戰爭的天命合法性。對於“天命”的信仰,則是解讀宋襄公的第二把鑰匙。

宋襄公:最後的商王遺徒

代表春秋天命觀的“河圖”和“洛書”

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被姜姓西申聯合犬戎擊敗,軍隊攻入鎬京,宗周覆滅。平王動遷建立成周,即東周。拉開了幾百年戰亂的烽火。而在相信天命的時人眼中,不僅僅是西周滅亡東周建立這麼簡單,人們看到了姜姓西申帶領眾方國討伐姬姓幽王,聯想到了商湯聯合眾方國討伐夏桀、姬姓武王帶領眾方國討伐紂王。人們相信,這是天命再度流轉,拋棄了姬姓幽王和垂青了姜姓西申。這也是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的深層原因。

姬姜之爭,最典型的便是鄭齊之爭,齊僖公不費多大精力,通過外交手段便聯合了眾國,而姬姓鄭國鄭莊公對外征伐多年毫無收穫,這天命的眷顧與否決定著人心的向背,直到齊桓公稱霸,便是向天下宣告,姬姓已失天命,現在這天下,是姜姓的舞臺。

  • 時代變局中的“仁義”襄公

做了大篇的鋪墊,故事終於講回了宋襄公,此前闡述了宋襄公素有以國相讓的仁義之名,在這時尤甚。宋國在他的治理下也被世人認為是保留了仁義的國度。

公元前643年,齊國內亂,桓公暴斃。太子昭出奔宋國,因為宋襄公曾被齊桓公託付以保護太子的承諾,於是便帶著太子昭,討伐齊國,殺滅亂黨,扶立太子昭登上王位。截止到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仗義、負責任有擔當的宋襄公。

宋襄公:最後的商王遺徒

信奉“”仁義“的宋襄公

其實到此為止,我們已經像一個偵探一樣,掃清了陰霾,可以推理出宋襄公失敗的邏輯鏈條。首先,宋襄公是商代遺民,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他的立場決定了他畢生為商朝效力甚至為了復興商朝。他篤信天命,他看到了姬姓被拋棄,姜姓崛起;又看到了姜齊內亂,太子出奔,而匡扶危局的竟然是他本人,這讓宋襄公做出了錯誤的判斷,認為天命拋棄了姜姓而偏向了他本人!天命先後拋棄了周朝的姬、姜兩大巨頭,那不就是回到了與周對立的“商”陣營了嗎!

從此,宋襄公認為自己得到了天命的加持,便開始圖謀稱霸。公元前641年,他逮捕了姬姓滕國君主滕宣公。又以會盟遲到為由殺死了鄫國君主鄫子,祭奠了東夷的神,希望能夠得到東夷部落的支持。但是,殺死中原君主來祭祀蠻夷,這是荒謬絕倫的一件事,堪稱中原諸國的恥辱,人祭,又是商的故俗,不符周禮。宋襄公徹底背離了“尊王攘夷”的傳統霸業,開始了“稱王媚夷”。

而此時,齊國衰落,中原無首,宋襄公認為這是上天留給他的一個位置,然而,南邊楚國的崛起打了宋襄公一個狠狠的耳光。

宋襄公:最後的商王遺徒

相信自己獲得天命加持的宋襄公

  • 楚國來了

前639年,宋襄公想要會合諸侯,於是在宋地鹿上與齊人、楚人會盟。公子目夷說:“小國爭當盟主,這是禍事。宋國恐怕要滅亡了!能晚一點失敗就是幸運。”

同年秋天,他與楚、陳、蔡、鄭、許、曹君主在宋地盂會盟。楚成王在會盟現場扣押了宋襄公,押解著他討伐宋國,以此來羞辱他。冬天,十二月,諸侯們在宋地薄會盟,釋放了宋襄公。

前638年,宋襄公又率領衛、許、滕三國君主討伐鄭國,懲罰鄭國投靠了楚國。討伐楚國的附庸國鄭國,等於就是向楚國宣戰,公子目夷說:“我所說的大禍就在此時了。”

宋襄公:最後的商王遺徒

泓之戰形勢圖

果然,楚人討伐宋國以救鄭。這年十一月一日,宋襄公與楚國在泓水交戰。宋國已經在泓水岸邊排好了戰陣,而楚人還沒有完全渡過泓水,場面混亂。公孫固請求出擊,宋襄公不允許。楚人渡過泓水後軍陣還不整齊,此時公孫固又請求出擊,宋襄公還是不允許。楚人已經布好軍陣之後,宋襄公才命令出擊,宋軍大敗,宋襄公身負重傷。“一戰成名”,為後人笑。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審視宋襄公其人,他出身於商朝遺地,畢生為復興商禮而奮鬥。他篤信天命,認為西周滅亡,天命棄姬;桓公暴斃,天命棄姜。自己匡扶危局,才是天命的真正代言人,但是宋襄公不會納諫,更不懂唯物史觀,他沒有聽從公子目夷“小國勿盟”的建議,沒有看到自己身為一個小國國君的現實,認為只要秉持了“天命”,便可超越一切物質條件。在這種思想下,他打敗了齊國的亂黨,匡正了齊國君位,便對這份信仰更加偏執。在與楚國交戰中,還堅守戰爭仁義,扮演秉持天命的有德之師,最終戰敗身死,帶著他的復興商禮的夢想一起埋進了陵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