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仁義之師”為何敗亡?從國際關係理論的視角來看

宋襄公“仁義之師”為何敗亡?從國際關係理論的視角來看

宋襄公是當時春秋五霸之一的宋國第二十任國君,名為宋茲甫,諡號為襄字,即位之後,內修國政,以仁義治國,一直用古代聖賢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宋桓公去世之後,太子茲甫繼位,便是當時的宋襄公。

據史料記載當時宋襄公是要讓賢於其庶兄目夷,但是在宋桓公將茲甫的想法告訴目夷之後,目夷聽後不肯接受太子之位,說:“能夠把國家讓給我,這不是最大的仁嗎?我再仁,也趕不上弟弟啊!況且廢嫡立庶,也不合制度啊。”故而目夷還曾經因為逃避茲甫的讓賢逃到了衛國,之後直接將軍權交由了目夷,宋襄公的“仁義”在其中也是可見一斑。

“仁義之師”這一典故其實是取自歷史上著名的“泓水之戰”,當時宋國與楚國交戰,兩國軍隊分立於泓水之濱。在宋國軍隊做好準備之後,楚國的軍隊還處於未渡河的狀態,當時右司馬曾向宋襄公進言說,“趁著楚國軍隊還未能渡過泓水,我方已經掌握了先勝之機,在他們過河的時候擊鼓進軍,他們不能有萬全的準備,自然是必敗無疑的。”

這應該是有一些交戰常識的人都能知道的策略,宋襄公也未必不知道這樣宋國會大獲全勝,然而他還是因為不合道德標準拒絕了右司馬的進言。

宋襄公說:“我聽得君子講:“雙方交戰,不傷害已經受傷的人,不擒捉頭髮斑白的老兵,人處險地,不推他跌下深淵,人處困境,不逼他走投無路,不進攻尚未列成陣勢的隊伍。現在楚軍還未完全渡河,我們發動攻擊,這是不道德的。還是讓他們全部渡河擺好陣勢後,再擊鼓進攻吧。”故而宋國軍隊大敗於楚國,宋襄公也在戰爭中深受重傷,不日便因病去世了。

宋襄公“仁義之師”為何敗亡?從國際關係理論的視角來看

國際關係理論,也叫做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國際關係理論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安全,其中主要可以分為三大流派:現實主義學派的國際安全觀,是說一個國家獲得安全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擁有強大的權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理想主義和新自由制度主義的國際安全觀是說通過自助、結盟、集體安全的等幾種可用的途徑來維護國家的安全;建構主義的安全觀逃離了現實主義中物質和權力的束縛,更多的將制度、規範這樣的非物質性要素與國家安全聯繫起來,即通過國家間的政治活動包括文化、觀念等交往獲得國家安全。

一、宋襄公生活的時代背景特徵

1.戰亂頻繁

宋襄公生活在戰亂紛爭、兼併不斷的春秋時期,周天子建立的統一的王室沒落之後,各地的諸侯們對於這個霸主地位自然相當虎視眈眈,於是各國的諸侯們便開始不斷的進行變法,以求提高自身的國力。

各地諸侯為了霸主地位相互之間征伐不斷,後世對於歷史上這段時間的評價是,“春秋百戰,而無義戰。”諸侯們自然都是為了自己的國家能夠稱霸而進行的兼併和征伐,這段時間的核心就是以各自的利益為戰。

2.禮樂崩壞

春秋戰國時期,西周時期建立的森嚴的等級制度在各國諸侯不斷的戰亂的蠶食之下逐漸解體,引起原來秩序有然的社會順序開始崩壞瓦解。關於治理國家和人民的禮制和道德文化日漸散失,使得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3.“一”分為“多”

宋襄公“仁義之師”為何敗亡?從國際關係理論的視角來看

公元前1064年,周武王滅商朝建立周國,一統天下。周天子是周國的君主,也是當時華夏大地的最高統治者,建立統一的天下後,為了是國家安穩,對各諸侯國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又由宗法制建立起來天子、諸侯、士大夫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

而後期周朝勢力衰落之後,各地諸侯的勢力漸漸成長起來,想要重新建立屬於自己的霸主地位,故而當時的天下便由“一”開始分立成為幾個諸侯國並立的局面。

二、宋襄公“仁義之師”失敗的原因

就宋襄公這個獨立個體來說,他一生的經歷雖然簡單,卻飽受爭議,後世曾經這樣評價他,“宋襄公如同中國的堂吉訶德,經歷了一次精彩的冒險和一次對沉默世界徒勞地呼喚。別人笑你太瘋癲,你笑他人看不穿。”

1.將“仁義”用錯了時代

春秋時代,禮樂崩壞,戰亂頻繁。各諸侯國都是依靠在戰爭中取勝,通過變法提高自己國家的的實力得以確立自己的地位,而宋襄公即位之後,

依然用舊時的、不適合這個時代的思想標準來要求自己。

宋襄公也是對春秋霸主有野心的君王,然而不同於其他諸侯國的君主,宋襄公用賢王的道德標準和周禮作為自己社交和政治上的處事原則,不光作為自己這個個體的處事標準,在事關國家興亡、百姓利益、甚至是關於霸權的角逐涉及到自己的利益的時候,仍然時時以此來約束自己。

宋襄公“仁義之師”為何敗亡?從國際關係理論的視角來看

這個時代已經沒有人會在事關國家利益的大事面前選擇遵從個人處事的禮制和道德標準,各諸侯國在戰亂已經成為常態的春秋時期,已經明白了自身實力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而在利益的驅使下,除非你能帶來更大的利益,否則一切免談。

當時的齊國就是通過管仲變法而提高國力繼而成為了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即便是這樣,各諸侯國繼續實行變法、改革、加強軍隊建設,積極擴軍備戰,諸侯國之間的往來仍是以利益為先,實力便是地位的象徵。

2.被理想主義蒙上了雙眼

宋襄公是西周時期禮法的忠實的遵守者,所以宋襄公的一生便是理想主義的一生,他遵守禮法、強調禮制、講究仁義、追求個人道德標準。他也有想要成為春秋霸主的野心,因為他內心裡是嚮往西周時期等級森嚴,社會秩序井然的國家狀態的。

因此他的一生都在用西周時代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從繼位的時候讓賢於目夷,到後來出手相助齊國,作為當時有威望的一個大國,以“和平談判”的方式平定了齊國的戰亂。到這時一切都還沒有危害到國家的利益,直到泓水之戰時,他的仁義徹底毀掉了這個國家,包括他自己。他對於理想主義的追求和當時春秋時代戰亂頻發的現實並不相符,因此這樣的敗亡也在意料之中。

三、基於國際關係理論的宋襄公“仁義之師”敗亡帶來的啟示

1.現實主義的國家安全觀——實力

宋襄公“仁義之師”為何敗亡?從國際關係理論的視角來看

無論是在以春秋時代戰亂頻發的時代,還是在當今的和平年代,實力才是一個國家立足的根本,只有經濟上強盛了,才有擴軍備戰的根本,政治上也才因此能夠有所依託。只有擁有強大的實力,才能在在國際上擁有自己的地位,才有能夠支配他國的權力,才能夠保證一個國家百姓的長治久安。

霸權地位的獲取不是依靠道德倫理,尤其是作為要求個人的道德標準,而是依靠強大的國家實力,尤其是軍事實力。

2.理想和新自由制度主義的國家安全觀——利益

在新型的國際關係上,有時候結盟反而是一種獲取自己目的的捷徑,但是國家之間的聯盟確是依託利益關係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沒有利益建立的國際關係是不穩妥堅固的,國家間的聯盟就是為了各自能夠實現自己的利益目標。理想主義者首先考慮的便是道德上的得失,而

現實主義才會事實都以自己的利益為優先,於是才能在諸侯紛爭的春秋時代建立起霸主地位。

3.建構的國家安全觀

然而,一個國家要想能夠長久的維持自己的“霸主地位”,擁有能夠支配天下的至高無上的權力,就必須要在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上下功夫。政治制度確立的是一個國家長久的意識形態,是一個國家能否得以建立的根據。

宋襄公“仁義之師”為何敗亡?從國際關係理論的視角來看

而思想文化則是一個國家的國民們對於這個國家忠誠的象徵,你創建國家,教化國民,使得他們能夠按照你想要創建的目標努力,得民心者得天下,你若能夠自己創建民心,你便能夠掌控這個國家的一切。一個國家的統治是如此,國際關係之間的處理也是這樣。

四、結語

諾大的一個國家的建立,不止是要依託統治者理想主義之下的廣闊的胸懷,更重要的是要著重提高自己國家的實力,強大的實力才有人人尊重的地位和權力,落後的弱者只能捱打,慘烈的歷史就擺在我們面前。從國家長治久安的角度考慮,自然還是建立起屬於自己國家的制度秩序才能夠將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有了這樣安穩的國家,有了支持自己的國民,才能夠角逐國際霸主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