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五百年一遇的聖人,肩負著復興重大使命

宋襄公:五百年一遇的聖人,肩負著復興重大使命

歷史上關於春秋五霸有多個版本,《史記索隱》上說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可是《荀子·王霸》中卻沒有宋襄公,而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為什麼會出現兩種不同的說法,宋襄公作為霸主為什麼存在爭議,他到底是不是霸主,他不是霸主又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探究下。

宋襄公是春秋時期宋國第二十任國君,子姓(與孔子同姓),宋氏,名茲甫,子姓是殷商時期的國姓,宋襄公是殷商王室後代,宋國是周朝建立後分封的諸侯國,第一任國君為殷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國都在商丘,宋國多為殷商遺民。

宋襄公在位期間,幹過幾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分別如下:

一、公元前652年,宋桓公(宋襄公的父親)病重,按照周禮,桓公去世,襄公作為嫡子理應繼承王位,可是襄公卻要桓公傳位給庶兄目夷,說目夷比他的年齡大,又很仁義,理應繼承王位。

桓公把襄公的想法告訴目夷,目夷說:“能把國家讓給我,我的仁義不如茲甫,況且廢嫡立庶,不合禮制呀。”目夷堅決不答應,為了不當國君他逃到衛國。宋襄公繼位後,封目夷為相,主管軍政大權。

分析:宋襄公與他庶兄目夷真是仁義的化身,別國的公子為了王權爭的頭破血流,他們兩個卻相互謙讓,而且宋襄公繼位後,居然把軍政大權交給目夷,更是讓人匪夷所思。

其實宋桓公死後,按照周禮確實是嫡子襄公繼位,可是商朝卻不是,按照殷商的制度,王位是兄亡弟繼,沒有嫡長子繼承製這一說,也就是不分嫡庶,兄亡弟繼,下一輩是年齡大的兒子繼位。可見宋襄公是在按照殷商制度謙讓王位的,並不是僅僅為了“仁義”。

二、公元前642年冬,春秋第一任霸主齊桓公病重,齊桓公的五個兒子為了爭奪王位相互爭鬥,居然把齊桓公活活餓死,桓公的屍體放了六七十天生了蟲子,也沒有人去收屍,最後公子無虧爭鬥成功,第二年繼承王位,齊桓公生前所立太子昭逃往宋國求助。

齊桓公在世時,曾囑咐宋襄公要多多幫助和照顧公子昭,雖然宋國國力遠不如齊國,但是宋襄公為了遵守約定,聯合衛國、曹國、邾(zhū)國,四國聯軍攻入齊國,公子無虧被齊國貴族所殺,公子昭繼位,是為齊孝公。

分析:有些人認為宋襄公這種行為不是為了“仁義”,不是為了幫助太子昭,其目的是為了扶持太子昭以達到稱霸的目的,這種分析不無道理,但絕不是宋襄公的初衷,他的想法比稱霸更為長遠。

三、齊桓公死後,春秋霸主之位空缺,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會盟各諸侯,效仿齊桓公意圖稱霸,各諸侯國此時分為二派,一派是以齊國、楚國為首的陳、鄭、蔡等國,一派是以宋國為首的衛、曹、邾、滑等小國。

分析:宋國國力遠不如齊國和楚國,為什麼宋襄公敢稱霸,這其中必有原因,宋襄公除了有幫助齊國孝公登位的原因外,還有幾條原因是他稱霸的理由。

1、宋襄公曾把會盟遲到的鄫(zēng)國國君投到睢(suī)河祭祀天神,很多人以為這種行為是為了讓它國臣服,宋襄公欺軟怕硬,其實遠沒有那麼簡單,鄫國是夏朝後代所建,後被商朝所滅,商朝滅亡後,又歸屬周朝,可以說鄫國是夏朝遺民,與商朝是世仇,宋襄公的目的是為了喚醒殷商遺民的民族意識,讓殷商的遺民看到他有復商之心。

2、《孟子》記載:“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也就是說殷商有個民族傳說,自商朝滅亡後五百年必有一個王者出現,很多人把宋襄公當成那個聖人,宋襄公也自認為是自己就是那個聖人,他希望齊、魯、衛、宋這些殷商舊國遺民跟他一起實現復興商朝的使命。

宋襄公:五百年一遇的聖人,肩負著復興重大使命

四、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回宋國後,鄭國公然支持楚國當霸主,宋襄公派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國派兵攻打宋國國都,以達到“圍宋救鄭”的目的,宋襄公放棄攻打鄭國,撤兵回救國都。

宋楚兩軍在泓水遭遇,宋襄公的兄長目夷提出趁楚軍渡泓水的時候,發動襲擊,宋襄公說:“我們是仁義之師,怎麼可以趁別人渡河的時候攻打呢?”宋襄公不同意目夷的建議。

楚軍渡過泓水後,目夷提出發動攻擊,宋襄公又不同意,說等楚軍擺好陣勢再進攻,楚軍軍隊成型,對宋軍發動攻擊,楚軍兵多,宋軍不敵,宋襄公在戰鬥中負傷撤回宋國。

宋襄公回國後,目夷埋怨他,說他不聽勸告,宋襄公卻教訓目夷說:“仁義之師,不攻擊已經負傷的人,也不攻擊頭髮花白的老人。古人作戰,不依靠關塞險阻取勝,我雖然是已經亡了國的商朝的後代(有人翻譯為宋國存亡的時候),卻不去進攻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

分析:宋襄公這種行為不但現代人不能理解,毛澤東曾說:“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而且當時宋國的大臣子魚也說:“打仗是以勝利為目的,還說什麼君子之道!真的按襄公你說的做,就去當奴隸服侍算了,何必還打仗呢?”那為什麼宋襄公有此思想呢?

宋襄公:五百年一遇的聖人,肩負著復興重大使命

1、宋襄公肩負著復興殷商的使命,泓之戰前,宋國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可見宋襄公不僅僅是為了爭霸,更是為了復興殷商,宋襄公的行為更多是為了民族復興,如同三國時期劉備攜帶城中百姓躲避曹操的追擊,都是仁義的表現,為了爭取更多的民心。

2、殷商滅亡後,殷商遺民多在齊、宋、衛、魯這些國家,殷商遺民在周朝淪為下層人,成為儒人,宋襄公作為宋國國君,又是殷商王族後代,他肩負著復興殷商的使命,而且在商朝,商人信仰儒教,儒教的教義就是仁愛信義,作為儒教的精神領袖,宋襄公必須以仁愛為本,用來召喚殷商遺民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意識。

通過以上分析,宋襄公絕不是史書記載的那麼簡單,所謂的霸主只是現代人的理解,他是殷商遺民的精神領袖,肩負著復興使命,他更是儒教教義的踐行者和信徒,倡導仁愛信義,仁愛信義是一種宗教信仰,如同西方的猶太教。

春秋戰國所說的儒家思想,源於儒教,但是儒家思想只是一類人的思想,而儒教卻是商人共同信仰的宗教,信仰儒教的殷商人被後世稱為儒生(術士),宋襄公殺死鄫國國君祭祀天神,很有可能是因為鄫國國君是儒教信徒,卻又背叛儒教。

本文構思源於胡適的《說儒》和史學家錢穆所論,如有不解之處,請參閱相關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