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候地理條件都不好的北宋前期,官營牧馬業為何還能興盛?

在科學技術較不發達的古代,疆域和人口,可以說是一個國家最為重要的資源

。疆域越大,就意味著能夠使用的土地、能夠獲取到的資源就越多;而人口越多,就意味著社會的發展和勞力的分配就越容易。這兩者加起來,就會使得國家越來越強盛。

然而在宋朝,我國的疆域卻因為之前的五代十國之爭,有了極大的縮小。這都是因為在北宋初期,燕雲十六州就已經拱手讓人,而北宋失去了西北方的所有土地,只好困於一個較為狹小的地區,國土最大的時候,也不到我們現在的三分之一。然而就在這種不利的條件之下,北宋在前期,依然將官營的牧馬業大力發展了起來,這究竟是為何呢?

一、北宋的發展條件有多不利?

1、牧馬之地,悉數丟盡

在氣候地理條件都不好的北宋前期,官營牧馬業為何還能興盛?

根據《續資治通鑑長編》所述:“唐世牧地,皆與馬性相宜。西起隴右、金城、平涼、天水,外暨河曲之野,內則岐、豳、涇、寧,東接銀、夏,又東至於樓煩,此唐養馬之地也"。但是可惜的地方在於,我們對照北宋初期地圖與唐朝地圖就可發現,在唐朝專門用來牧馬的地,多數都為燕雲十六州之地。而在後晉時期,石敬瑭為了獲得耶律德光的支持,而選擇了將燕雲十六州拱手讓給了契丹,間接使得後來的北宋在北方,幾乎無險可守,只好退讓到黃河以南。

2、天災多發,寒冷期至

在兩宋時期,許多史書都在自己的記載中,留下了那段時期罕見的氣候變化。《宋史五行志》記載:“留寒至立夏不退。十二月,建寧府大雪深數尺”。此時的北宋,在這段時期已經是處於黃河以南的地區,以現代的地理知識來看,是處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是絕對不可能出現文獻中所發生的情況。

但是根據近現代不少歷史學家的考究,比如竺可楨先生的《中國近五千年來的氣候變遷研究》,就提出了一個看法。在宋朝時期,世界正處在一種寒暖交替的過程之中,而此時的趨勢是由暖變寒,寒冷帶的界限開始逐步南移,溫度逐漸下降。

熟悉地理知識的人都知道,一個地域性的氣候變化,必然會影響到該地域的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這就間接導致了,北宋時期的農業水平在面對這種天災變化的時候,是很難通過科學的方法來解決的,因此宋朝不得不選擇將經濟南移。但是南方環境多為山地和丘陵,相比起燕雲十六州的平原環境,對牧馬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區域的大小,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畜牧業的容量大小,自然也會影響到馬匹的數量和質量。

在氣候地理條件都不好的北宋前期,官營牧馬業為何還能興盛?

二、北宋牧馬業,又是如何興盛的?

宋代的牧馬業無論在各個方面上,可以說比起唐代和同時代的周邊國家,都要遠遠的落後。但是在北宋的早期,雖然有著氣候地理的不利條件,但是在宋真宗時期前,宋朝官營牧馬業依然處於一種相較鼎盛的水平,這又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1、宋太祖、宋太宗對馬政的重視

對於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從血與火之中爬出來的,而在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上,騎兵的殺傷力都是有目共睹的。宋代大臣文彥博就曾經提出“兵家制勝莫如馬。步兵雖多,十不當馬軍之一”。而騎兵在戰場上,是可以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的。遼國“牧馬多至百萬”、金軍“備軍馬十七萬匹,以養生息”、西夏“凡正軍給長生馬、駝各一”,縱觀宋朝時期對這三國的戰事,宋朝總是輸多勝少,其中與騎兵不無關係。

因此在北宋的初期,這幾位從戰場上爬出來的皇帝,不可能不明白馬匹對於軍事力量的重要性。宋太祖特地設立了馬政,就是為了在國內養出足夠的馬匹以備使用,在政事繁忙的時候還親自前往馬監視察。

宋太宗繼位之後,為了將國內馬匹質量提升,更是多次北伐征戰,在俘獲了大量軍馬之後,選擇將其放養到馬場,希望能夠與原先的馬種交配,提高軍馬質量。也正是因為前期統治者們對於牧馬業的器重,才會使得牧馬業能夠擺脫地理的不利,開始有所發展。

在氣候地理條件都不好的北宋前期,官營牧馬業為何還能興盛?

2、飼養技術的不斷髮展

除了在政策上對馬政的不斷傾斜,較關鍵的一點原因就是統治者還相當重視馬匹的飼養。以《宋朝事實類苑》為例,“淳化二年十二月,詔團人取善馬數十匹於便殿,設阜棧,教以芻秣。帝以其法親諭宰執,仍頒於諸軍,復以馬醫方書數本賜近臣”。

為了能夠更好的養活自己搶來的軍馬,宋太宗親自發布了養馬之法,要求全軍都要認真學習,甚至還將怎麼樣養馬醫馬都告訴了自己的大臣們。在這場自上而下的愛馬風潮之中,宋朝前期的歷代統治者,可以說是操碎了心,以至於對馬的生老病死,都設置了詳細嚴格的法律。

大中祥符元年四月,群牧司言:“近以養馬務醫養病馬,明立賞罰,今較一季死損至少,其使臣將士勤力者,望量與遷補及等第賜賞錢。從之。”合理的報酬,是讓人擁有責任心的最好的手段。為了讓養馬者們能夠更好的從事這個工作,減少馬病死的概率,宋真宗更是不惜從國庫之中專門拿出獎金,犒勞他們。再結合宋太宗等人此前曾經頒佈過的律法,可見在對待馬政一事上,是做到了自己力所能及之處。

3、從根本上禁止了毀害馬場

上文說到過,北宋在丟失了養馬之地後,只能在從南方的丘陵地帶中,找到為數不少的馬場。但是參考了各種史料,宋朝雖然疆域說不到大,文化和經濟倒是相當的繁榮,繁榮的經濟帶來的,是不斷增多的人口。而這些人每天消耗的糧食,對又想發展牧馬業,又要發展農業的宋朝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在氣候地理條件都不好的北宋前期,官營牧馬業為何還能興盛?

《宋史》中所述:群牧司言:“凡牧一馬,往來踐食,佔地五十畝”。可見馬場和農田,在先天上就是不相容的,養活一匹馬的土地用來種植,又能養活多少口人呢?

幸好的是,宋朝初期的統治者在面對農與牧的問題,並沒有像後來者那樣犯傻,他們還是做出了不少措施,來儘量緩和矛盾,發展牧馬業的。比如在宋真宗時期,他就特地下令將馬場和民田用東西隔離開來,避免互相侵佔各自的土地,為此他還專門讓群牧司豎起了標識牌,以確定兩者之間的範圍,還讓人定期前往檢查。這在法律的層面上,就已經相當貼近現代的規定了,而且以北宋時期的馬匹數量來看,這種方法也算是卓有成效的。

而在《文恭集》之中,也提到了宋真宗對於馬場的另外一個處置:“河北沿邊不得焚牧馬草地”。對於牧馬業來說,為什麼有一個固定的馬場那麼重要?原因就在於牧草一處。牧草一看之下和其他草類並沒有區別,但是不同於其他草的地方就在於,

一旦牧草被燒燬,並不會增長這塊地方的土壤肥力,反而會導致牧草難以生長,嚴重一點那這個草場就會逐漸退化,需要數十年的時間來修復。

可農業不同,雜草與其他作物無用之處,可以統統焚燒,供來年的種植使用。可是火不長眼,在馬場和農田臨近的情況下,火勢若是傳到了馬場之中,往往會造成較大的損傷。這也是宋真宗為什麼會特地劃清界限,又不準在馬場附近焚燒草木的原因。

在氣候地理條件都不好的北宋前期,官營牧馬業為何還能興盛?

4、凡盜殺馬者,從重處置

亂世用重典,嚴刑峻法,在每個朝代都是用來威懾不法分子的最好手段。物以稀為貴,而宋朝的馬匹數量稀少,再加上對馬的看重。自然就導致了有相當一部分人,為了謀求利益也是甘願鋌而走險,甚至和朝廷內部的官兵私下裡達成了協議,利益平分。

《宋會要輯稿兵》中就曾記載,宋朝的統治者對打擊盜馬這種事的力度有多大呢?“偷拔馬尾一兩至二兩,決臀杖十七;三兩至四兩,臀杖十八,仍於本所榜枷令眾二日;五兩已上,臀杖二十決論,奏配遠處重役。”要注意,這甚至不是直接盜馬,只是偷偷將馬尾拔走賣作琴絃。而法律就已經要將其處以杖刑了。而宋朝的五兩,換算成現在的單位約為150克左右,只要偷偷拔走四五根,那你就要被流放遠方了。

三、總結

宋朝在軍事實力上,還有疆域大小上,都是較為弱小的,遠遠比不上唐朝時期。可在我國的歷史上,宋朝的文化和經濟都相當發達,更是在多處受敵的情況下,前後延續了三百多年,也不能不稱其為強大。

在受到了多種不利的條件影響下,北宋的牧馬業之所以在初期,能夠鼎盛發展,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宋太祖到宋真宗這段時期中,統治者對於馬政的重視。為了牧馬業的發展,修改政策,制定合理的法律。這些人為的措施最終還是勝過了不利的地理條件,使得北宋在數十年之間,有了強盛的機會。

在氣候地理條件都不好的北宋前期,官營牧馬業為何還能興盛?

可惜的是,在宋真宗之後,因為次第的繼承者的短視,

使得農業的需求壓倒了牧馬業的需求。使得不少馬場都被用來開墾為農田,用來滿足人口增長的需求。而牧馬業需要的經費,更是被用來彌補軍費的不足,還有其他地方的補貼,使得在南宋初期,宋朝開國皇帝們辛辛苦苦積累下來的基礎,最後都變成了空談。


參考文獻:

1.《續資治通鑑長編》

2.《宋史五行志》

3.《中國近五千年來的氣候變遷研究》

4.《宋朝事實類苑》

5.《宋史》

6.《文恭集》

7.《宋會要輯稿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