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時珍聯想到抗疫一線的醫者們,醫德都在延續著從來沒有改變過

說起醫生,我們會首先想到什麼呢?是命懸一線時被拯救後的感恩,還是發自心底對這份神聖職業由衷的敬佩?


從李時珍聯想到抗疫一線的醫者們,醫德都在延續著從來沒有改變過

古人云"德不近聖者不可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醫生留給人們的印象總是這般才學淵博、宅心仁厚。

醫者,扶希望於破滅,挽生命於極危。

醫生這一職業的偉大,不是幾句古文的就能流傳的下來的,她有她言之不及的偉大,從始至終,橫貫古今。

從李時珍聯想到抗疫一線的醫者們,醫德都在延續著從來沒有改變過

明朝有個著名的醫生叫做李時珍,家中幾代為醫,三次赴試不第後,決心學醫,鑽研醫學。後來擔任太醫,在太醫院認真學習,在宮廷裡瀏覽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

嘉靖三十七年,他還鄉創立東璧堂,致力於考察藥物。然後就是他前往各地名山大川去調查本草,成書《本草綱目》。

這就是一代名醫李時珍的一生,看似輕描淡寫的是嗎?

那讓讓我們細看一下,赴試不第後,李時珍患上了肺病,疾病的折磨使他痛不欲生。之所以決定從醫,是因為自己患上了肺病不想要別人也受折磨,這是醫者仁心。

辭官還鄉後,李時珍行醫不計成本,凡是前來問診的人,全部悉心照顧。考察的時間連續二十七年,跋山涉水、藥草都生長的地方都何等危險,他經歷的危險也只有自己知道。等到考察完畢,自己已經是耄耋之年,手中拿著的鉅著無人問津。為此他煎熬奔走,終於等到有一個叫王世貞的人欣賞。

唯一的遺憾是,直到他離開這個世界,也沒有見到這本書的發行。

縱觀李時珍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醫生這一事業。不禁使人疑惑的是,李時珍究竟是出於什麼理由去做這些的呢?有一個故事應該可以解釋。

李時珍曾經在在一個村子治療傷兵,有一天他猛然發現,傷兵被治好後,傷兵又去打仗,然後又負傷,又醫治,這樣做的意義在哪?!

於是他離開了診所,遠遁山林。但沒過多久,他又回到了診所,照舊醫治那些傷兵。

有人問他:“為什麼你會回來醫治這些人?”

他笑著回答:“因為我本就是個醫生啊!”

這就是最終的答案。


從李時珍聯想到抗疫一線的醫者們,醫德都在延續著從來沒有改變過

同樣,1924年6月8日在第二次衝頂珠峰時壯烈犧牲的英國著名登山家喬治.馬洛裡在回答記者“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瑪峰”提問時,他回答“因為山就在那裡!”

這是一個很純粹的回答,卻充滿了禪意。我們可以把這理解為一種解釋,那就是行為動機並不足以解釋一切行為。

大者含元氣,細者入無間。

出於經濟利益為目的醫學都不是真正的醫學,那是經濟學。當一個醫生的行為動機只有經濟利益,那他就會能醫不醫、不能醫而醫,這就是謀財害命。

一個所謂的“受害患者”出於經濟利益剝奪醫者生命,那是罔顧是非、拋棄道德。

對於李時珍,我們向深處發掘,發現在驅動生命行進的源頭,沒有權力、金錢、慾望,只有一個偉大的閃閃發光的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