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禮義之兵”的戰敗史:帶你走進歷史上的泓水之戰

公元前638年,正值諸強爭雄的春秋時代,楚國和宋國在泓水之濱爆發了一場著名的戰役。在這場由宋襄公親自指揮的泓水之戰中,自詡為"禮義之兵""的宋軍大敗於楚軍。宋襄公也以他教科書式的愚蠢表現,成為戰爭史上貽笑千年的反面教材,毛澤東曾諷刺其為"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宋襄公“禮義之兵”的戰敗史:帶你走進歷史上的泓水之戰

泓水之戰中宋國戰敗


一、有"讓國之美"的仁義兄弟

故事的主人公宋襄公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素以仁義名聞天下。

他是宋國國君宋桓公的次子,名為茲甫,乃宋桓公的正室夫人所生。雖然他還有個庶兄目夷,但乃以嫡子的身份被立為太子。

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2年 ),他的父親宋桓公病重。按照當時的嫡長子繼承製,茲甫本應是繼位之人,可是茲甫在父親面前懇求,要把太子之位讓賢於庶兄目夷,他說:"目夷不僅年齡比我大,而且忠義仁和,請立目夷為國君吧。"

當宋桓公把茲甫的想法講給哥哥目夷時,目夷死活不肯接受太子之位,說:"茲甫能夠把國家讓給我,這還不是最大的仁嗎?我再仁義,也趕不上弟弟啊!況且廢嫡立庶,也不合制度啊"。為了躲避弟弟的讓賢,目夷竟然逃到了衛國,茲甫的太子之位終究沒有讓出去。


宋襄公“禮義之兵”的戰敗史:帶你走進歷史上的泓水之戰

影視中的宋襄公


最終還是茲甫在公元前651年春取得了王位,成為了宋襄公,他和目夷"讓國之美"的仁義也成為了千古美談。

二、自詡仁德反遭楚國囚禁

這樣一位仁慈的宋襄公即位後,任用庶兄目夷為相,以賢臣公孫固為司馬,內修政事,仁義治國,使宋國的國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宋國雖然在一眾諸侯國並不強大,但是宋襄公一直有爭霸中原之意。然而在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宋襄公遭受了一次屈辱,也成為了泓水之戰的源頭,

這一年的春天,宋襄公召集諸侯在鹿地首次會合,會上襄公以盟主之位自居,這當然引起齊君和楚王的不滿。宋襄公又自做主張,沒有經過齊國和楚國的同意就約定當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集會。

宋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勸他說,宋是小國,以小國之力卻要爭當霸主,一定會招來災禍的。但襄公不聽。在到盂地前,公子目夷又勸他最好帶上軍隊,以防有變,他深信楚國人是不講信用的。

宋襄公的仁義在這裡第一次害了他。他認為:"是我自己提出來不帶軍隊的,與楚人已約好,怎能不守信用呢?"於是,沒有帶軍隊就去赴會。


宋襄公“禮義之兵”的戰敗史:帶你走進歷史上的泓水之戰

春秋初期的諸侯割據狀態


到了約定之日,楚、陳、蔡、許、曹、鄭等六國之君都來了,楚國早埋伏好了軍隊。宋襄公和楚成王因為爭當諸侯霸主而發生爭議,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帶回楚國囚禁起來,可憐一國之君成為階下之囚。

楚軍押著宋襄公乘勢攻打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幸虧太宰子魚率領宋國的軍民進行頑強的抵抗,才抑制了楚軍的攻勢,使其圍攻宋都數月而未能得逞。後來,在魯僖公的調停之下,楚成王才將宋襄公釋放回國。

宋襄公確實是個守信的人,但是這種仁義道德在爾虞我詐的政治鬥爭裡是沒有市場的。

三、盲目的自信招惹強敵

在春秋初期,中原地區的實際霸主是齊國的齊桓公,在他去世後,各國諸侯頓時失去了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成為一片散沙。齊國因桓公離世而陷入內亂,晉、秦也有各自的苦衷,暫時無力過問中原。這樣,長期以來受齊桓公遏制的南方強國——楚國,就企圖乘機進入中原,攫取霸權。


宋襄公“禮義之兵”的戰敗史:帶你走進歷史上的泓水之戰

泓水之戰


而一貫自我標榜仁義的宋襄公,僅想憑藉宋國的老牌地位以及自己那點兒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仁德,妄想繼承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實在是荒謬可笑的——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力和軍力的諸侯國怎麼能在那個講求實力的亂世裡稱雄呢?不成為別人嘴裡的肥肉已經夠幸運的了。

在當時,宋國的國力遠遠不逮楚國,宋襄公這種不自量力的做法,只能造成宋楚間矛盾的高度激化。楚國對當年的齊桓公是無可奈何的,但這時對付你宋襄公卻是遊刃有餘,所以它處心積慮要教訓宋襄公。盂地集會剛好是一個打擊宋襄公的機會。

宋襄公回國後,哪能甘心忍受這樣的屈辱呢?再加上一直也沒有放棄爭霸之心,不顧公子目夷和公孫固的勸說,於公元前638年十四年夏天,聯合衛國、許國、滕國三國進攻楚國的附屬國鄭國。楚成王為救鄭率軍攻宋本土,宋襄公遂由鄭境撤回迎戰。

泓水之戰就此拉開了序幕。


宋襄公“禮義之兵”的戰敗史:帶你走進歷史上的泓水之戰

泓水之戰宋、楚形勢


四、墨守成規導致泓水戰敗

公元前638年十一月初一,近6萬楚軍進抵了泓水南岸,開始渡河。這時防守的宋軍已佔據了有利之地,先在泓水北岸列好隊陣待敵。大司馬公孫固對宋襄公說:"對方人多而我們人少,趁著他們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我們應該把握戰機,請您下令進攻他們。"宋襄公說:"不行,仁義之師"不推人於險,不迫人於阨 ",等楚軍度過泓水再戰。"

於是楚國的軍隊在渡河過程中沒有受到攻擊,全部渡過了泓水,開始佈列陣勢, 公孫固又奉勸宋襄公乘楚軍列陣未畢、行列未定之際發動攻擊,但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說:"我堂堂一國之君,怎麼能做這種不仁不義的事呢?"一直等到楚軍佈陣完畢,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宋襄公這才擊鼓向楚軍進攻。

可是失去了兩次最佳進攻時機的宋軍怎會是強大的楚軍的對手呢,等待他們的只有一場大敗。戰鬥中,宋襄公大腿也受了傷,在公孫固等人的拼死掩護下,宋襄公才得以突出重圍,狼狽逃回宋國。泓水之戰以楚勝宋敗降下了帷幕。


宋襄公“禮義之兵”的戰敗史:帶你走進歷史上的泓水之戰

宋襄公講求仁義招致戰敗


最奇葩的事情還在後面。戰後,宋國人都責備宋襄公太糊塗,宋襄公仍不服氣,振振有詞地說:"有道德的人在戰鬥中,只要敵人已經負傷就不再去殺傷他,也不俘虜頭髮斑白的敵人。古時候指揮戰鬥,是不會在險隘中阻擊敵人取勝的。我可是仁德之君,怎麼能去攻擊尚未列好陣的敵人呢。"

第二年五月,宋襄公因傷重而死,宋國也在泓水戰敗後淪為二流國家,失去了爭霸天下的實力。

宋襄公以他不合時務的"仁義禮信"和墨守成規的用兵信條,貽笑百代兵家,但泓水之戰在中國古代戰爭發展史上卻具有一定的意義。它標誌著商周以來以"成列而鼓"為主要特色的戰爭方式行將壽終正寢,新型的以"詭詐奇謀"為主導的作戰模式正在崛起。宋襄公無視這一情況的變化,仍然拘泥於"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陳舊兵法教條,必然遭致慘痛的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