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宋襄公 虛榮還是仁義,不評價

春秋宋襄公   虛榮還是仁義,不評價

春秋宋襄公   虛榮還是仁義,不評價

春秋時期,存在著很多封建諸侯國,他們名義上是東周的封國,要聽從周天子的統治,但諸侯國基本上都是各自為政。這個時期,前後一共有五個諸侯國發展得好,實力較強,且稱之為春秋五霸。第一霸是齊國,在齊恆公的治理下稱霸當時的華夏世界。齊恆公死後,就誕生了第二霸,則是宋襄公領導的宋國,不過這個宋國能不能算得上春秋霸主,還不太明確,至少目前還有不少爭論。我們不討論宋國到底是不是霸主這個問題,就看看宋襄公是怎麼死的。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和同盟國楚國的楚成王以及齊國的齊孝公一起開聯合大會,宋襄公不顧哥哥“公子目夷”的反對意見(目夷說楚國有可能使壞),幾乎沒有帶什麼隨從就赴約去了,為的就是取信於諸侯國,結果被一心想要搗蛋的楚國抓了個正著,楚成王在孟地(今河南省唯縣) 的會議室上把宋襄公給抓起來了。

宋襄公被扣押了,他哥哥目夷就當上了宋國國君,政權平穩過度,宋國沒有發生內亂,也就是說宋襄公對宋國而言成了可有可無的人。楚國見關押著宋襄公不僅撈不到什麼好處,還要管飯,而且還要揹負不守信的罵名,怎麼算都不划算。經過魯國的調停,楚成王就坡下驢,又把宋襄公放回宋國去了。

公子目夷見宋襄公回來了,便馬上宣佈退位,迎接宋襄公復位。結合之前目夷勸宋襄公不要相信楚國去赴約的表現,這個目夷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如果目夷任宋國的國君,宋國稱霸很可能會實到名歸。

宋襄公回國後,十分怨恨楚國的不守信義,但楚國實力太強,不好招惹。這口氣總得出呀,宋襄公就專撿軟柿子捏,打算在鄭國頭上撒氣。只因為鄭國是臣服於楚國的小國,。

話說“打狗還得看主人”,宋襄公沒想那麼多,他覺得自己教訓了鄭國,就等於報復了楚國。宋襄公的這個想法,倒有點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痛打了看家狗,也就等同於痛打了狗主人了。

公元前638年,宋國攻鄭的消息傳到楚國,楚成王不能不管自己的小弟,馬上派兵前去救援。宋襄公聞聽楚國大軍來了,立即後撤,一直退到泓水南岸,楚軍追擊到泓水北岸。因為隔了一條大河,所以楚軍停住腳步,給宋襄公下戰書。

第二天,宋襄公命令士兵制作一面大旗,上書“仁義”二字,高高掛起,又命令宋國部隊在泓水南岸列陣迎敵。楚軍開始從北岸三五成群毫無章法地渡河。

有大臣建議宋襄公:趁楚軍現在正在過河,馬上進攻,必能獲勝。這叫半渡而擊之。

宋襄公怒了回去:閉嘴,我宋國堂堂仁義之師,豈有乘敵人半渡而擊之的道理?那怕這是戰場,也要保持君子風度,懂嗎。

楚軍安全地過了河,又開始在灘堤上列陣,又有大臣勸說宋襄公:“老大,趁他們陣型未整,趕緊攻擊,等下就來不及了。”

宋襄公不以為然:“我堂堂仁義之師,怎能趁敵人沒列成陣,就進攻的道理?”

聽得大臣只想跑。

宋襄公等楚軍列陣完畢,派人去問,是貴軍先進攻還是我軍先進攻呢,要不抓個鬮決定?

強大的楚軍可不管他那麼多仁義之舉,直接向宋軍發起總攻,打得宋軍大敗。

亂戰中,宋襄公的大腿上中了一箭,在將士拼死保護下才突出重圍,逃回了宋國。

宋軍在泓水吃了敗仗,死傷無數,宋國民眾都罵宋襄公是迂腐的腦殘,為了自己的虛榮心(仁義所帶來的面子),不聽大臣勸說,讓那麼多宋國子弟送命。對敵人客氣、仁慈,也就是對自己的將士冷酷、殘忍。哭聲與罵名交織一起,呼天搶地。

宋襄公聽到,悽慘地對臣子們說:“自有戰爭以來,都是禮儀之兵,不許殺負傷的敵人,不擒拿年紀大的敵人。戰場上進攻不能耍詐,要面對面的衝鋒。可這群野蠻的楚國人不講規則,他們不講規則是他們的事,我人一定要講規則。我以‘仁義’出戰,雖敗猶榮。”

這話聽起來讓人肅然起敬,以為宋襄公一身仁義正氣,君子風範,貴族精神。

可能那些在戰爭中死去的宋國將士,要有話說了,憑什麼要犧牲我們的性命來成全你那虛頭八腦的仁義?楚國人是人,我們宋國人只是你掙面子的炮灰嗎?

一年後,在泓水之戰中身受箭傷的宋襄公傷重不治。

隨後,晉國成為春秋第三霸。

宋襄公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廂情願地講仁義是虛榮!

春秋宋襄公   虛榮還是仁義,不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