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春秋五霸之“春秋大义”

宋襄公,子姓,名兹甫,公元前650年至公元前637年在位,宋桓公的儿子,宋成公的父亲,春秋时宋国国君。宋国,周王朝的诸侯国,国都商丘。周初被周天子封为公爵,国君子姓。 周公辅佐周成王平定武庚叛乱,遵循“

兴灭继绝”的传统,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殷商旧都,建立宋国。其地位特殊,与周为客,被周天子尊为“三恪”之一。以奉商朝祖先的宗祀,继承殷商文化。

宋襄公:春秋五霸之“春秋大义”

推崇仁义的宋襄公

宋襄公原本是宋桓公的次子,他有个庶兄目夷,而目夷的母亲只是地位一般的妾侍,因此,目夷是庶子,襄公以嫡子的身份被立为太子。宋桓公病重,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襄公本应是继位之人,可是他在父亲面前恳求,要把太子之位让贤于庶兄目夷。目夷不忍心,为了躲避弟弟的让贤,逃到了卫国,襄公的太子之位也就没有让出去。

宋襄公继位后,任用庶兄目夷为相、贤臣公孙固为司马,内修国政,仁义治国,国力有较大的提升。在外交上,宋襄公紧跟齐桓公,积极维护齐国的霸权地位。

宋襄公:春秋五霸之“春秋大义”

葵丘会盟主旨在于和平修好

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1年)春,齐桓公就约各诸侯国君在葵丘相会结盟,于是宋襄公也去参加。宋襄公接受齐桓公委托他照顾齐国太子昭(后来的齐孝公)的嘱托,答应将来对太子昭予以照应。齐桓公病死后,齐国内乱,齐国太子昭逃到宋国,向宋襄公求救。于是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国的贵族对公子昭怀有同情之心,再加上又不清楚宋军的实力,就把无亏与竖刁杀了,赶走了易牙,在国都临淄迎接公子昭回国。公子昭回国后当上了国君,是为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宋襄公:春秋五霸之“春秋大义”

急欲图霸中原,与齐楚瓜分附庸

齐桓公死后,诸侯群龙无首,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想效仿齐桓公,会合诸侯,确立霸主地位。目夷劝谏他说:“以小国之力会合诸侯是祸患。”襄公不听。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在鹿地首次会合诸侯,与齐,楚两国国君相聚在一起,襄公以盟主之位自居,引起齐君和楚王的不满。

宋襄公又擅作主张,没有经过齐,楚的同意就约定秋天再次在盂地会合诸侯,还提出不带军队。到了约定之日,楚、陈、蔡、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楚国也早埋伏好军队。正当宋襄公和楚成王因为争当诸侯霸主而发生争议之时,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宋襄公,把他带回楚国囚禁起来,想借此攻取宋国。直到冬季,诸侯在薄地会见时,在鲁僖公的调停下,襄公才被释放。

宋襄公:春秋五霸之“春秋大义”

宋国在泓水之战战败后沦为二流国家

襄公回国后,又听说郑国支持楚成王做诸侯霸主,就决定攻打郑国,树立威望。目夷劝谏他,襄公还是不听。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冬,宋襄公亲领兵攻打郑国,郑国紧急向楚国求救。楚国派兵向宋国国都发起攻击。宋襄公担心国内有失,只好从郑国撤退,双方的军队在泓水相遇。当时楚国的军队强大,大司马子鱼劝宋襄公趁楚军还在渡水的时候进攻,此时襄公却大讲仁义,非要等到楚兵渡河列阵后才攻击;当楚军上岸时,子鱼再次劝宋襄公趁楚军此时阵列尚未成形时进行袭杀,襄公再次拒绝。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第二年伤痛发作,不治而死,霸业成空。

宋襄公:春秋五霸之“春秋大义”

“春秋五霸”是当时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

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并不是要消灭别人,而是要让诸侯臣服才能号令诸侯。宋襄公正是遵循周礼,等到楚军渡河后再展开决斗,这也正是宋襄公的风度——要堂堂正正地对决。而绝不能为了胜利使用卑鄙伎俩,否则宋襄公即便战胜楚国,也不会为中原诸侯所心服。泓水惨败虽让后人对宋襄公愚蠢的做法贻笑千年,但是他毕生的仁义道德还是值得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