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一直很在乎自己的“宽仁”之名?

在《三国志》里,作为蜀汉政权的开创者刘备,其起兵参与汉末军阀混战的时间其实是比较早的,然而经过近二十年起起落落的残酷斗争后,仍然“身无立锥之地”,几乎一无所获,细细盘算,唯一的收获也就是赢得了所谓“宽仁信义”的名头。

当然,这其中有性格因素在内,史载刘备在涿郡大儒卢植处求学时,就“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老师当然不会就才学而赞扬他,但却欣赏他“交豪杰、重信义,青年多附之”的人格魅力。

在刘备的军事生涯里,因执着于宽仁之名而遭遇到的挫折不少,最典型的就是公元208年面对曹操大军南征的威胁时,诸葛亮劝刘备趁乱袭取荆州,刘备却始终以“不忍”相拒绝。其后仓皇南奔时,士民跟随者多达十余万,每天只能走十多里,有部下劝刘备抛弃百姓,轻装疾行方可免灾,但刘备依然坚持“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决计不能弃之”。结果终至长坂坡之败,几乎失去根本。

在尔虞我诈、凶险难测的乱世,政治领袖执着于宽仁,非常难得也显得比较迂腐,后世多有人以宋襄公类比刘备以嘲笑,但刘备的智商却远非普通庸人可比,他是怎么想的呢?《三国志•庞统传》里给了我们答案。庞统曾有一次借故问了刘备类似问题,刘备这么回答他的:“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刘备的超然智慧,他知道曹操具有极高的能力以及已经获得了强大的势力,一味去学习曹操的那一套,将没有办法去和他争夺资源,前景渺茫。不如有意识与其对立操作,起码能获得反感曹操的人的大力支持,这样的人当时不在少数,大事才有成功的希望。

刘备为什么一直很在乎自己的“宽仁”之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