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試藥 或許就是“救命稻草”


癌症已經成為中國的頭號殺手,22%的新發癌病例和27%的癌症死亡病例均出現在中國。但是,大部分晚期癌症病人並不知道,參加新藥臨床試驗或許能成為一根“救命稻草”。

“撿回”5年額外生命

2015年,我國約有癌症確診人數430萬人,參加腫瘤新藥臨床受試者7.4萬人,僅佔全部患者的1.7%。而2016年美國參加臨床研究的癌症受試者約為16.5萬人,佔全部患者的5%左右。解放軍九〇〇醫院腫瘤科從2005年獲批國家藥物臨床研究機構資質開始,已有許多晚期腫瘤患者參加新藥臨床試驗。他們中有因經濟窘迫無法承擔高額醫療費用的,但更多的是希望通過臨床試藥尋求一線生機。

受試者老徐是一名肝癌患者。5年前,老徐被查出肝癌晚期,當時醫生給他的生命預判只有3個月。就在老徐和家人等待“死亡判決”之時,家屬打聽到該院腫瘤科有一款治療肝癌的靶向新藥。在仔細瞭解試藥存在的好處和可能帶來的風險後,老徐毅然加入試藥行列。參加新藥臨床試驗後的5年中,老徐的病情都處於穩定狀態,生活上基本和常人無異,還能幫忙照顧孫輩。在這5年中,老徐除了獲取免費的藥物治療外,相關檢查也是免費的,還能獲得一個月200元的交通補貼,省下了幾十萬元的治療費用。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資格認定辦法(試行)》,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認定的藥物臨床試驗機構開展的腫瘤藥物臨床試驗,實際上也是為符合條件的患者,免費提供未在國內上市的最新藥物進行治療,對患者而言獲益大於風險,即節約費用,大多數能獲得提高療效的機會、更長的生存期。

新藥離不開臨床試藥

說到臨床試藥,不少人都覺得挺神秘,甚至有些患者以為就是當“小白鼠”。在網上搜索“臨床試驗”時,“數據造假”“試藥人灰色鏈條”“試藥招募黑中介”等負面詞彙充斥在屏幕上。有調查顯示,國內有82%的人認為臨床試藥風險較大。事實上,中國藥物臨床試驗項目劇增,在2011~2015年期間,我國共有4968項各種期別的新藥臨床試驗,平均每年有993項,參加人數達35.6萬。

一種新藥要造福千千萬萬的患者,在上市前除了動物試驗,更重要的是臨床人體試驗。因為藥品的最基本屬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最終都是靠這一環節檢驗的。只有經過了臨床試驗的驗證,有更好的療效和更低毒性的藥物才能被批准上市。

規範的臨床藥物試驗極其重要。一方面,藥物在動物身上的反應和在人體上的反應有所不同。另一方面,不同國家的人群對藥物的反應可能不同,比如歐美國家的人種和中國人就有很大的不同,一些藥物對歐美人可能有效,但對中國人就不一定有效。因此即使是外國的新藥,在給中國人使用之前也須進行臨床試驗,才能保證進口藥物的安全性。

“試”的成分已經很小

臨床試藥究竟會不會存在風險呢?答案肯定是有的。但是,說是臨床試藥,其實到了這個階段,試驗中“試”的成分已經很小了,主要目的是在確定其劑量、瞭解其毒副作用。目前在我國進行的藥物臨床試驗,大多是國外已經上市的藥物,或我國仿製國外的新藥,往往經過長期深入的臨床前研究淘汰,才進行國內人群適應性的臨床試驗,因此風險相對較小。

任何一個藥物都會有不良反應,也並不是每一個人用藥都會有療效。不過一種新藥在進入人體之前,有一個長達3~5年的研究期,對藥物的機制、毒性都有了比較充分的研究。而且I期臨床試驗非常謹慎,會有一個從小劑量逐步遞增的過程,一旦發現很大的副反應就會馬上停止。因此,大多數新藥的副作用通常都是可以預見和控制的。

倫理委員會和知情同意書就是受試者強有力的兩大自我保護武器。一項新藥臨床試驗的設計需要眾多領域內專家共同商議定稿,也必須先獲得倫理委員會的批准才能實施,倫理委員會在試驗中定期跟蹤審查,充分保證患者的權益。受試者參加試驗前,研究人員會告知患者可能在試驗過程中發生的預期不良反應,受試者在試驗過程中配合醫護人員,及時如實告知並記錄不適情況,並按醫囑做必要的檢查、檢驗和處理,積極應對,則能將風險降到最低,總體安全性還是受到保障的。

美國FDA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多次到我們的藥物臨床試驗中心進行視察,臨床試驗中的違規現象一旦被發現,就會被處罰甚至要承擔法律責任。臨床試藥都是在國家食品藥物監督管理總局認定的藥物臨床試驗機構進行,患者千萬不要輕易參加情況不明的試藥。同時,參加試藥應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協議並妥善保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