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血液系統(一)貧血

第二章 白血病

考點一 急性白血病

1.分類

分為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LL)和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ML)。

2.臨床表現

(1)貧血往往是首發症狀(由於紅系增殖受白血病細胞干擾),進行性加重。

(2)發熱高熱往往提示有繼發感染。

(3)出血全身各部位。

(4)器官和組織浸潤的表現 骨和關節疼痛及壓痛,常有胸骨中下段壓痛。

3.實驗室檢查

(1)血象大多數患者白細胞增多,超過10×109/L以上者可稱為白細胞增多性白血病。也有白細胞計數正常或減少,低者可<1.0×109/L,稱為白細胞不增多性白血病。

(2)骨髓象 是診斷急性白血病的主要依據和必做檢查。骨髓增生活躍,原始細胞佔全部骨髓有核細胞(NEC)≥30%(WHO分型≥20%),為急性白血病的診斷標準。Auer(棒狀小體)小體見於急非淋白血病(不見於急淋),有獨立診斷意義。

4.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血象和骨髓象特點,白血病診斷不難。

5.治療 防治感染、糾正貧血、控制出血、化療及骨髓移植。

考點二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1.臨床表現 起病緩慢,主要症狀為乏力、消瘦、多汗等代謝亢進表現及因脾腫大導致左上腹不適。脾明顯腫大,常呈現巨脾。經過1~4年慢性期,逐步轉化為急變期。

2.實驗室檢查

(1)血象 白細胞顯著增高,常>20×109/L,WBC極度增高時(>200×109/L)可發生“白細胞淤滯症”。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明顯至極度活躍,粒/紅比例明顯升高,以中性中晚幼和桿狀粒細胞居多。(慢性期)原始粒細胞<10%,嗜酸、嗜鹼性粒細胞增多。

(3)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NAP) (慢性期)活性減低或呈陰性反應。

(4)Ph染色體及分子生物學標記 95%以上患者白血病細胞中有Ph染色體,t(9;22)(q34;q11)、9號染色體長臂上C-ABL原癌基因異位到22號染色體長臂的斷裂點集中區BCR,形成BCR/ABL融合基因。其編碼的蛋白為P210,在慢粒白血病發病中起重要作用。

3.診斷 不明原因脾大,血及骨髓中粒系或中晚幼粒細胞明顯升高,伴嗜酸、嗜鹼性粒細胞升高,外周血NAP(-),骨髓細胞Ph(+)或BCR/ABL融合基因陽性(+)可作出診斷。

4.治療 化學治療、α-干擾素、甲硫酸伊馬替尼、骨髓移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