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體、核酸、CT、臨床:新冠肺炎診斷標準的變與不變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19日發佈。如何準確判斷是否“中招”?從最早的核酸檢測、影像CT檢測到臨床診斷、再到最近的抗體檢測,新冠肺炎診斷標準也在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

抗體、核酸、CT、臨床:新冠肺炎診斷標準的變與不變

資料圖:檢測人員正在負壓實驗室開展核酸檢測工作。張浪 攝

  “一刪一增”管窺疫情一角

  第六版方案刪除了“臨床診斷”這一項,重新把CT有肺炎表現但核酸陰性的患者劃入了“疑似病例”的範疇,也取消了湖北省內外診斷標準的“雙軌制”。

  而在確診病例裡增加了需“具備以下病原學證據之一”:即實時熒光RT-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或病毒基因測序,與已知的新型冠狀病毒高度同源。

  對此,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表示,臨床診斷病例是特定情況下的權宜之計,其出現的背景是當時在武漢大量病人集中發病,核酸檢測不能及時滿足臨床需求。為解決診斷和救治的矛盾,在湖北出臺了臨床診斷病例標準,目的是使那些可能的病人得到及時救治,降低病死率。

  “現在湖北的情況已經改變了,積壓的需要核酸檢測的患者已經檢測完畢,目前的檢測能力對所有的疑似病例或者未確診病例都可以快速進行核酸檢測。結合這種情況,經過專家組討論取消了臨床診斷病例的標準。”王貴強說,目前的診斷標準全國一盤棋,都是分為疑似病例、確診病例。

  此外,在全國新增病例和湖北新增病例雙連降、出院病人遲續增加時,再次強調核酸檢測標準,是醫學的嚴謹,也是方便患者對症下藥。北京地壇醫院感染二科主任醫師蔣榮猛表示,由於患者病情有輕有重,新版診療方案在診斷標準方面更細化、科學,減少患者分類困擾,可以提高鑑別能力,避免誤診。

  此前數據也表明,核酸檢測成功率不高,且對採樣條件有嚴格限制。為提高檢測準確率,王貴強說,新版在確診病例的核酸檢測方面也有一些變化,原來是寫的“上呼吸道標本或者血液標本核酸檢測陽性”,這一版把“上呼吸道和血液標本”去掉了,如果使用糞便標本做出陽性也可以做診斷,希望通過這樣的改進提高核酸檢測的敏感性,使得診斷更加確切。

  判斷“中招”的變與不變

  疫情之初,核酸試劑盒曾被認為是診斷新冠肺炎的“金標準”,一劑難求。CT檢測作為輔助手段能夠做到全覆蓋,但只能看到肺部陰影,無法區分是新冠肺炎還是其他肺炎。

  在大量疑似病例無法確診收治、對疫情防控產生極大影響之時,臨床診斷被用於其中。高峰時甚至出現一日確診1.4萬多例的“單日之最”。

  在核酸試劑不能做到百分之百、臨床診斷缺乏量化指標,抗體檢測又被提上議事日程。近日,多個科研團隊對外宣稱已成功研發抗體試劑盒,最快3分鐘就能得知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結果。其原理是檢測新冠肺炎確診患者血漿,能有效檢測出“假陰性”。

  中山大學附屬三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告訴記者,目前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分成兩類,一類是對病毒的直接檢測,一類是間接檢測。

  直接檢測就是目前實驗室廣泛應用的針對病毒的核酸檢測,檢測新型冠狀病毒基因中某些特定核酸序列的存在,也是新版診療方案中加入的病原學證據。

  抗體檢測和抗原檢測都屬於間接檢測。抗體檢測試劑是檢測血清中由病毒進入人體後刺激人體產生的IgM或IgG抗體。抗原檢測則主要是檢測病毒表面的一些蛋白質。

  “實際上試劑盒都很好的話,準確率都挺高。但因為有時候也會出現假陽性假陰性的結果,最好能夠幾個一起做,互相補充、互相驗證,可能會更好一些。”林炳亮說。

  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主任委員王成彬表示,抗體檢測儘管有便捷、快速的優勢,但目前還不可能替代核酸檢測。如何將病毒抗體(抗原)檢測方法與病毒核酸檢測方法聯合應用,發揮各自優勢,急需進行評價和驗證。

  另有一類無症狀感染者最為複雜,雖然有消息說抗體檢測也能檢出一部分無症狀感染者,但多位專家都強調,對這部分人的診斷主要還是靠核酸檢測,因為核酸檢測才是對病毒的直接檢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告訴記者,無症狀感染者雖麻煩,但只要堅持監測,從感染者倒推隱匿者,最終還是能發現,只是發現得晚一點。

  新版診療方案距離上一版診療方案發布只有兩週。這兩週,出院病人在增加,診療方案在優化,確診手段也在不斷精進,無論哪種診斷方式,都是為了更好地對症下藥,治病救人。在提高準確率上,只有更高更快更強,才能跑贏病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