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CT可以代替核酸監測作為新冠肺炎的診斷標準嗎?論“臨床”的重要性

用CT可以代替核酸監測作為新冠肺炎的診斷標準嗎?論“臨床”的重要性

張笑春教授認為,目前武漢市家庭聚集性發病越來越多,而且大多起病隱匿,一次甚至多次核酸陰性,無任何臨床症狀,如採取家居留觀方式,必然造成疫情進一步蔓延。一個火神山或一個雷神山容納量畢竟有限,應該即刻啟動只要與疑似病例有過接觸者均排查CT,只要CT陽性,就近集中隔離於酒店賓館或學校,由專業人員統一管理發放藥品,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工作,有限的醫務人員是無法應對十幾萬無症狀或加重留觀人員的。

“一個一線影像醫生的大聲疾呼!請政府立即做出行動,疫情控制事關人命,不能放任無症狀或核酸陰性、CT陽性的人家庭留觀了!”張笑春教授在朋友圈寫道,她只是出於醫務人員的職業敏感和良知提出最切合實際阻斷傳播途徑的措施,無關政治,只在乎人命。

對於此次疫情之痛,張笑春教授感同身受,她的父母也都已經被感染。她表示,實踐證明家中留觀是無效的,我們的老百姓因認知有限,無法做到真正的醫學隔離。“一個醫生家庭的防護措施比普通市民要嚴格,尚且都達(不)到標準,更何況普通民眾。萬望大家呼籲

政府採取非常措施,其實輕症只要口服藥物,集中分房管理即可,不需要那麼多專業人員,也不需要那麼多的醫務人員。”

用CT可以代替核酸监测作为新冠肺炎的诊断标准吗?论“临床”的重要性

從目前各地報道的確診病例來看,有不少病例都不是第一次檢測核酸就陽性,天津有一例病人,出現發熱後連續兩次監測核酸都是陰性,第三次監測核酸才呈現陽性,並且為重症患者。

這次肺炎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沒有臨床症狀的時候,就有可能發生嚴重的肺部CT改變。並且,這類患者極有可能快速進展為重症。

事實上,目前所報道出來的不少患者都存在這樣的情況,剛開始症狀輕微甚至沒有症狀,卻很快進展為重症。

從診斷學來說,病原學檢測才能作為感染性疾病診斷的金標準。因為可能引起肺部實變的疾病很多,並不只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才能引起。

所以,在只是肺部CT發現病變的情況下,並不能認定一定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導致的,因此,它並不能作為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依據。

但是,臨床上診斷和治療疾病,很多時候都拿不到確診依據的。

這就要從診斷水平的層次說起。

為方便理解,我大致把疾病診斷的名稱大致這麼分類:

症狀描述類

症狀排除確診類

綜合徵類

檢驗檢查類

病原學類

病理學類

症狀描述類

任何一個病人,只要有症狀,我們就可以下診斷。這個診斷不一定能明確病人是什麼疾病,可以是一個簡單的症狀描述性診斷、檢驗指標異常描述性診斷、影像學異常的描述性診斷。如:腹痛待診、陰道流血原因待查、肺部結節性質待查、卵巢囊腫性質待查等。

卵巢囊腫我過去說得比較多。“卵巢囊腫”這個診斷,也是個影像學異常的描述性診斷,並不是指向明確疾病的診斷,是個非常低層次的診斷。所以我經常說,你告訴我你得過“卵巢囊腫”,對於醫生而言,等於什麼都沒說,我們還是不知道你到底得過什麼病。

症狀排除確診類

如高血壓病。其實血壓升高只是個症狀,正常人也可能遇到血壓升高的情況,所以並不能把所有查出來血壓升高的人都診斷為高血壓病。而對於一個明確有高血壓的病人,是否能診斷為原發性高血壓病呢?也不能,因為有一些器官器質性疾病可能導致高血壓。如腎動脈狹窄、嗜鉻細胞瘤、腎功能不全等。當排除這些器質性疾病導致的血壓升高,排除生理性血壓升高,排除“白大衣高血壓”的情況下,我們才能診斷病人為我們日常所稱為的“高血壓病”,也就是“原發性高血壓病”。

綜合徵類

有些疾病,會表現出一系列獨特的症狀和實驗室檢查異常,發病機制可能還不清楚,但是多年的科學研究證實,存在這一系列異常中某幾條的病人,可能同屬於一種病,於是我們以“***綜合徵”來命名。如多囊卵巢綜合徵等。這類疾病很難談得上確診,更像是症狀類診斷及集合歸類。

檢查檢驗類

很多檢查檢驗指標異常,其實可以當作臨床症狀看待,但有時候也可以作為診斷看待。如貧血,本質上是個症狀,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血常規明確其貧血的程度,並進行分度。所以,我們也把貧血作為一個診斷。而實際上,貧血的診斷仍然是現象級的(症狀水平的),因為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可能是:地中海貧血、營養不良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

病原學診斷&病理學診斷

這是業界普遍認可的診斷疾病的金標準。

所有感染性疾病,都應該以病原學診斷為金標準,也就是看到導致感染的細菌、病毒、寄生蟲,或者發現它們在我們身體內存在的直接證據,如病毒的抗原、寄生蟲的蟲卵等。

組織病理學診斷,普遍認為是所有非感染性疾病的診斷金標準。

如,各種良惡性腫瘤、腎小球腎炎、肝硬化、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任何疾病,如果能拿到病原學診斷或者病理學診斷,一定是有限考慮的診斷策略,因為它更精準,更明確。

關於臨床診斷:

臨床上,有些疾病,雖然有病理學、病原學等金標準的診斷方法,但是因為診斷敏感性低,很容易漏診,或者診斷代價比較大,要麼涉及費用高、或者有侵入性,診斷風險大,我們可能也會採取臨床診斷的方式來定義。如,侵蝕性葡萄胎,這是一種惡性滋養細胞疾病,是一種惡性腫瘤,理論上要有病理才能確診,但是因為獲取病理確診往往比較困難,所以,我們會制定一定的臨床診斷依據,病人臨床特徵(包括檢查檢驗)只要符合一定標準,就可以診斷她是侵蝕性葡萄胎,就可以給病人上化療。

老百姓所理解的,只要診斷清楚了,治療不就明確了麼?

其實不然,診斷清楚,無疑對指導治療是有益的,但是,臨床上很多疾病,確診的意義並不在於治療,確診的意義就只在於確診。

也就是說,確診是確診了,但是確診和不確診,並不能給病人帶來什麼實際上的幫助,只是解開心中疑團而已。

病例討論的時候,這是醫生理念發生衝突比較多的一個點。有些疾病,病人症狀已經比較典型了,但仍無法確診,可能是這個,也可能是那個,要明確診斷可能需要一些侵入性檢查,病人勢必要付出一定風險和代價。但是,即便確診了,對治療也造不成策略性的影響。所以,我經常會懟一句話“確診是可以確診,可是對病人能有什麼好處?”

但是,抱著科學嚴謹的態度,確診,一定是一個學術性醫生所要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

臨床上,因為“確診”金標準,還有不少導致過度治療的情況!

如很多細菌帶菌狀態!

胃幽門螺桿菌陽性、陰道黴菌陽性、支原體陽性、傷口細菌培養陽性等。這些是否一定需要用抗感染治療呢?關鍵是,這些人未必有症狀。

因為有了這些病原學證據,臨床醫生很難決斷,不治療,都查出來了,說不過去,關鍵是病人老問,不只是問,關鍵還“

拷問”!面對病人的連續“拷問”,醫生往往無從招架,只好從了!

這時候,能堅守陣地的醫生,都是優秀的!

類似情況,我臨床上遇到不少,包括我自己體檢幽門螺桿菌陽性的時候,我也沒有用藥,因為沒有症狀。

關於傷口脂肪液化,同時培養出細菌陽性,甚至局部化膿的時候,是否一定要用抗生素治療呢?其實病人如果沒有全身症狀,只是局部感染,暢通引流,堅持換藥、消毒,是不需要全身用抗生素的。

很多婦女,都可能在沒有症狀的時候,培養出白帶黴菌,沒有致病,也未必需要治療。

這裡就要說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問題了。

CT診斷,和病原學診斷的問題。

病原學診斷,就是前文說的金標準診斷,是真正意義的確診。

而CT診斷,是能算臨床診斷,不能算確診,因為它只是現象級的,可能存在一定誤診可能性。

新型冠狀病毒的治療,主要是對症支持治療,並沒有特效藥物治療。即抗病毒治療,目前來說,也沒有特異性的抗病毒藥物。也就是說,它是什麼病毒感染導致的肺部實變,其實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病人的肺實變了,病人出現缺氧了,出現呼吸困難了,或者出現電解質紊亂了,病人需要呼吸支持治療,需要營養支持治療,需要糾正電解質紊亂的治療。而這些,和確診病人是不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並無關聯。

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某種程度來說,目前意義還僅僅停留在統計學層面,方便準確統計數據。只有特效藥物出來以後,才能正在指導臨床用藥。

而,即便特效藥物出現後,也未必需要核酸確診才能給予抗病毒治療,除非這個藥物存在高概率的嚴重不良反應,或者價格十分高昂。我們假定病人就是這個病,給與試探性的,診斷性的治療可不可以?臨床上是有這樣的作法的。

核酸診斷的侷限性

核酸監測診斷新型冠狀病毒

肺炎,其實是存在侷限性的。其中最顯著的就是,假陰性的問題。病人明明是這個病,可反覆檢測多次都是陰性。雖然在沒有特效藥物治療的情況下,這未必影響治療,但是卻非常干擾醫生的思維,且影響病人的心情。

所以,引入非金標準的診斷策略,對於疾病的治療還是有意義的。醫生可以不用糾結於核酸知否陽性,能不能下診斷,對凡是肺部CT表現符合新冠肺炎的病人,都無區別對待,都按新冠肺炎處理,這未必能節省時間成本、經濟成本,但是可以節省已經不堪重負的一線醫生極大的思維成本。可能一般人,或者身居二線、三線的上級大夫、大教授們,已經體會不了一線大夫因為診斷而糾結所要付出的巨大的思維成本,但這卻是真實存在的。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核酸檢測手段的廢除,金標準是一定要做的,如果測出來陰性,仍然要反覆查。引入CT為診斷依據,只是放款了診斷指徵而已。就目前疫情大環境下,個人認為這並沒有什麼壞處。

用CT可以代替核酸监测作为新冠肺炎的诊断标准吗?论“临床”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