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粽子勾起的回憶

廈門美食很多,除了佛跳牆,給我印象最深的恐怕算肉粽了。跟其他地方粽子相比,用的材料比較多,除了肉跟糯米,還有香菇、蝦米、板栗等材料。

比較特別的是,用的米會提前炒過,吃的時候,還會有蘸醬或蘸料。想到粽子,就不由想起剛剛過去的端午節了。

因為常年在外,都記不清自己有多少年沒有回家鄉過節,如果說前些年,還有些對家鄉的眷念,去年父母走了之後,心裡只剩下了麻木!

廈門,粽子勾起的回憶

端午本就是個傷感的日子,它的起源,就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在公元前278年,滿懷悲憤,在湖南汨羅投江,人們在打撈的同時,往水裡投粽子,希望魚兒不要傷害這位偉人。

遺憾的是十天後才打撈到屈原遺體,而且頭部已經被魚吞噬了一半,屈原的女兒和鄉親們給配了半個金頭。為了防止小人破壞,還修了11座假墳。

汨羅市,在湖南嶽陽,其實離長沙更近一些。記不得是91年,還是92年,去過它隔壁的湘陰,因為趕火車,沒有從湘陰返回長沙,而是直接從汨羅趕上往廣州的火車。

那時候別說汨羅,即便廣州也遠遠沒有現在的繁華,跟我們現在三、四線城市大一點的鄉鎮差不多。當時來去匆匆,所以也沒機會瞻仰屈原,更別說試試當地粽子的味道。

要所粽子,記憶最深刻的是廣西柳州市融安的枕頭粽子。不用下車,每次火車在那裡停靠,就會有小商販兜售當地這粽子,一塊錢一個(二十五年前),後來物價上漲了,要三元一個。

枕頭粽子有好幾種口味,有鹹鴨蛋、雞肉,也有臘肉粽子。那時候的人比較樸實,粽子的油水特別足,還能實實在在吃到幾塊肉,而且熱乎乎的粽子,比火車上的快餐既經濟,又實惠。

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元宵節的湯圓,是我們國家特有的飲食文化,而起覆蓋面非常廣,深入人心。其實說到這些美食的淵源,無不是從祭祀神靈、祖先開始,後來才普及到民間。

廈門,粽子勾起的回憶

而且最先開始,都是素心。往裡面放豬蹄、雞腿、火腿、雞蛋,算是後人的發明吧,也給了吃貨們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不管怎麼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小時候家裡的粽子雖然很簡單,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也算一種奢侈品。

北方做粽子,用小蘇打。家鄉用的卻是草木灰。把乾淨的稻草燒成灰,跟清水混合後自然沉澱,用上面的清水倒入水鍋裡,放入包好的粽子一起煮幾個小時, 粽子就帶上了晶瑩的黃色,看上去油光發亮,還有淡淡的香味。

這都是後來延伸出的肉粽子、紅豆粽子沒法比的味道。看似簡單的粽子,其實蘊含了濃厚的民間智慧。大家知道,糯米不容易消化,用鹼水煮過後,很輕鬆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粽子趁熱吃比較香糯,涼後就不太好吃了,但這一點都為難不了智慧的吃貨們。我們會把粽子切成塊,然後放鍋裡煎香,撒上白糖,又延生出一種新美食。

做肉粽,是後來的發明,用偏瘦的五花肉切成丁,把糯米泡好,包粽子的時候,將肉丁塞在中間。也有圖省事的做法,直接跟泡好的糯米混合,包成粽子。

現在粽子更加豐富,也更講究,不僅把餡料精心調配,還加入了蝦仁、香菇增鮮,然後放入高壓鍋一氣呵成。想當年可是要圍著灶臺不能停火的煮幾個小時。端午可不是冬天,圍著灶火暖洋洋,而是提前享受夏日的炙熱。

廈門,粽子勾起的回憶

粽子有資料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當時用的是茭白葉,而且也不限於端午,只要是重大節氣、節日,都有包粽子祭祀先祖的傳統。到了東漢時期,才有了用草木灰做的鹼水粽子。後來的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專屬美食。

往粽子裡面添加豬肉、鴨肉,以及板栗、蓮子、紅豆等材料,也是從那個時候才開始。宋朝的時候更進一步豐富,楊梅、果脯已經用在粽子上。甜粽子、鹹粽子的種類也更加豐富。除了浙江嘉興的肉粽,廣東鹹肉粽也比較有名。

相比之下,北方的粽子如民風一樣樸實、簡單,而南方粽子不僅從食材選擇、包裝材料跟形狀都有了很多分支,連煮粽子都有直接用肉湯的做法。而吃粽子也越來越有儀式感,不再是簡單蘸點白糖或者紅糖,每個地方的蘸料,都大有不同。

不僅僅是鍋內,周邊的日本、朝鮮、馬來西亞、韓國、越南等地,都把粽子玩出了新花樣。

對家鄉粽子沒什麼感覺,主要還是因為粽子現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即便到酒店,也有那種一口能吃下好幾個的小粽子。而每到端午時節,家鄉的一種特產的水果,上市也前後也就十來天,心思全在那裡了,也就無暇顧及到粽子了。

廈門,粽子勾起的回憶

那就是家鄉的楊梅。或許有人說楊梅也很普通,江南幾個省份都有,其實不然。楊梅不耐運輸和儲藏,雖然也有浙江、雲南楊梅充斥到當地,我們很少吃,基本是慕名而來的外地人分不清楚當地楊梅,才會上當。

記得15年的時候,《爸爸去哪兒》在家鄉拍攝,萌娃們吃楊梅的視頻迅速傳遍大江南北,慕名而來的有遊客一度造成包茂高速堵塞而中斷,最後連收費站都不收費了,直接放行。

家鄉的楊梅,可不是憑一時炒作走紅,而是當地農業科技工作者幾十年沉澱的爆發。那裡是湖南唯一的“中國楊梅之鄉”,像“楊梅嫁接技術”、“楊梅全天然保鮮”、“楊梅太空育種”都走在全國前列。而且當地楊梅資源豐富,既有云南、浙江的優質楊梅品種,也有本地兩種。

要不然國家也不會把“楊梅資源博物館”放在一個人口不足三十萬的小城市。

那裡周邊上百公里沒有大型廠礦,楊梅是可以直接從樹上摘下來就吃的。網絡上有說一些楊梅有蟲子,要用鹽水浸泡後再吃,對我們當地人來說有點不可思議。泡水後味道變淡了,怎麼吃呢?口感一定會大打折扣。

新鮮楊梅好吃,泡的楊梅酒也非常好喝。記得2000年的時候,一位天津的工程師來協助我們建冷庫,平時喝幾斤白酒的小夥伴沒把酸酸甜甜的楊梅酒放眼裡。三杯下肚,第二天就住院了,這可是真人真事。這跟南北水土還真有點關係。

廈門,粽子勾起的回憶

北方喝酒驅寒,當時扛過去就沒事了,南方的酒祛溼,講究的是綿力,後勁十足。當然,現在人們已經不僅僅停留在用楊梅泡酒,製成了更高檔的楊梅發酵酒、蒸餾酒,在此前頭條號“小吃創業園”都有跟小夥伴們分享。

端午節在家鄉,粽子遠遠沒有楊梅那麼讓人流連,甚至都不如過節炒的一盤血漿鴨。

在我們當地, 鴨子比雞更受歡迎,逢年過節、來了客人,可以沒有雞肉,卻不能沒有鴨肉。現在大城市禁止活禽上市,想吃到鴨血炒的鴨子,基本是不可能。而在我們那樣的小城市,很少有人去買淨鴨,因為沒有鴨血炒的鴨子,少了很多味道。

餐廳一般買鴨子都會在菜市場要商販整理好,基本不要鴨血。所以我們常常買鴨子的時候,可以把自己買的鴨子血留著,運氣好還能多買一份鴨血。

血漿鴨起初的做法很簡單,把鴨子整理乾淨切成塊,再過水後瀝乾水分。鴨頭、鴨腳、鴨腿和翅膀會先放入熱油炸香,再放入鴨塊炸幹水分,放入生薑等配料,再快熟的時候倒入鴨血。不過現在有了新玩法,會用啤酒煮幹,也算是“啤酒鴨”跟“血漿鴨”的綜合體吧。

廈門,粽子勾起的回憶

隨著食材的日益豐富,用麵醬炒鴨子、血粑炒鴨子,吃法多到數不過來。只是對於身處異鄉的我來說,沒有哪種氛圍,即便相同的工藝做出一樣的口味,吃起來也已經沒有了家的味道。

就算回到家鄉,也只剩下哀傷的味道!因為爸爸、媽媽不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