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王凌篇(上)

三國良將系列之王凌(上)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上個月筆者連續寫了四篇郭淮與四篇呂布,然而這兩個人可說的東西比較多,所以還沒有講完。不過寫得太久稍感單調,我們今天暫且換一位主人公,講講其他三國曆史人物。

熟悉筆者文章的朋友們會發現,我是大致按照人物在歷史上的活躍時間先後來決定寫作順序。目前魏國將領已經寫到中後期,隨著司馬懿掌權時代的到來,著名的“淮南三叛”是不可不提的大事件。在之前郭淮篇中筆者就提到這件事,那麼本期我們來看看,“淮南三叛”的第一叛的策劃者,王凌是個怎樣的人。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王凌篇(上)

王凌


王凌重大事件之一——出身名門

王凌(172-251),字彥雲,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在名將雲集的曹魏王凌的知名度並不高,但提起他的叔父可謂無人不知,那便是誅殺董卓的主謀,王允王司徒。如今網絡上倒是有個更火的王司徒王朗,不過論起對漢末三國曆史走向的影響力,王允無疑比王朗大許多。

儘管王允在誅殺董卓後因為昏招連出迅速敗亡,但其巨大的政治光環成為王凌寶貴的無形財富。王允本家在李傕、郭汜攻破長安後全部被害,王凌與其兄長王晨僥倖趁亂逃出城外,跑回太原老家。

《三國志·王凌傳》載:淩及兄晨,時年皆少,逾城得脫,亡命歸鄉里。

《三國志》原文中皆寫作“王淩”,如今通常為“王凌”,應是古書常見的異體字原因,不過指的都是同一個人。為行文方便,筆者統一使用後者。

王允刺殺董卓,做到了坐擁精兵強將的關東諸侯們誰也沒做到的事情,即便後來犯了不少嚴重錯誤甚至丟掉性命,但誅殺國賊的蓋世功勳不可磨滅。加上王允本家被滅,這股政治遺產便被王凌繼承。後來王凌被舉為孝廉,擔任發乾縣長。這成為王凌真正步入仕途的起點,也是王凌的幸運之處。

為何說王凌幸運呢?因為發乾縣位於兗州東郡,是曹操的起家之地。能夠從一開始就為曹操效力,當然要比後續投降、被兼併地方的人少走了許多彎路。

考慮到李傕、郭汜等人把持朝廷好幾年,這期間王凌不可能被批准為孝廉,而王凌最早可能被舉為孝廉應為漢獻帝東歸洛陽的建安元年(196)。這時曹操已經是跨有兗、豫二州的大軍閥了,並且很快將漢獻帝迎到許昌。而曹操從此可以方便地借朝廷名義招攬人才,所以王凌來到曹操地盤做縣長也許並非巧合。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王凌篇(上)

王凌的叔父,王允


王凌重大事件之二——因公遭髠刑,曹操特赦

王凌在曹魏中後期政壇佔據極為重要的位置,其重要性與知名度比起來不成正比。但我換個表述方式,此人的勢力在曹爽倒臺後,僅次於司馬懿,您心裡大概就有數了。這麼重要的實力派人物,怎能沒點奇聞軼事呢?當然有。

裴松之注引《魏略》載:淩為長,遇事,髠刑五歲,當道埽除。時太祖車過,問此何徒,左右以狀對。太祖曰;“此子師兄子也,所坐亦公耳。”於是主者選為驍騎主簿。

這段史料說的是王凌做發乾縣長時,因為某件事觸犯刑律,被判以“髠刑五歲”。髠刑是剃去犯人的頭髮和鬍鬚,這是古代一種很嚴重的羞辱;五歲指的是五年有期徒刑,且需要從事指定的工作五年,具體來說,王凌需要以光頭狀態掃五年大街。

如果王凌真這樣虛度五年,別說仕途,可能整個人都會在這樣巨大的心理壓力下崩潰。不過幸運的是有一天曹操乘車路過,見到一個光頭青年在掃大街,好像又有點眼熟,於是問左右這是何人。得知是王凌,曹操感嘆道:“這不是子師(王允的字)老哥的侄子嗎,怎麼能如此羞辱呢?我聽說他犯罪也是因為公事啊。”

曹操雖然沒有往下說,但下屬察言觀色,趕緊把王凌無罪釋放,並且推薦其做了驍騎主簿。驍騎校尉您一定聽過,主簿更是常見官職,可這驍騎主簿是什麼意思呢?

正史上有記載的驍騎校尉只有曹操一人,不過那是董卓所封,而曹操很快就逃出京城。曹操把自己曾擔任過的官職賜給別人也很正常,只是因為漢末諸侯混戰時期制度崩壞嚴重,史料缺失嚴重,所以沒有留下擔任此官職人物的姓名。但可以肯定的是能接受曹操曾擔任過的職位,地位一定非常高。

王凌搖身一變,從光頭囚犯再次躋身要職,成為這位驍騎校尉的重要助手。只不過筆者懷疑《魏略》的記載存在春秋筆法,曹操碰巧路過,王凌碰巧在掃大街,曹操還碰巧心血來潮問此人是誰,然後吩咐屬下趕緊放人。怎麼看王凌這種名門之後因罪受罰,曹操不可能不知情,筆者認為,這種巧合只是曹操礙於嚴明法紀,必須治王凌的罪,所以退而求其次先處罰,等風頭過了熱點消退,再假裝巧合予以釋放,否則不可能剛剛釋放就予以提拔。

很快王凌又升遷為中山太守,由於政績突出,被曹操徵召為丞相掾屬,成為丞相府智囊團的一員。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王凌篇(上)

曹操的割發代首,也算髠刑


王凌重大事件之三——洞口之戰,拜將封侯

從上面的記載中,似乎看不出王凌的才能有多出類拔萃,但卻能被曹操重視,必有原因。眾所周知曹操麾下的名士中存在著一個非常著名的潁川名士團體,包括荀彧、荀攸、郭嘉、鍾繇等一批大名士。其實在人才濟濟的曹操這裡,還存在著一個幷州名士團體,而且這個團體雖然不如潁川名士星光熠熠,但對後續歷史走向產生的影響更大。

幷州名士一派除王凌外,還有賈逵、郭淮,以及出身緊鄰幷州的河內郡司馬家族,王凌與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關係密切。這些人活躍時期比潁川名士們要稍晚,但幷州名士們家族根基比潁川名士更加深厚,當他們紛紛崛起時,正逢三國局勢已形成,各大名門望族重新取代亂世發跡的寒門子弟佔據主導地位。王凌作為頂著王允光環的名門之後,天然成為一批人圍繞的中心。這種巨大的名望也是“淮南三叛”率先由他發起的重要因素,不過此乃後話,咱們還是先按時間順序聊聊王凌的戰功。畢竟這個系列叫“三國良將”,沒有拿得出手的戰績,怎麼能叫良將呢。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王凌篇(上)

王凌


黃初元年(220),曹丕稱帝,拜王凌為散騎常侍,旋即出任兗州刺史。

裴松之注引《魏名臣奏》載:(曹丕)詔曰:“…今便以參散騎之選,方使少在吾門下知指歸,便大用之矣。天下之士,欲使皆先歷散騎,然後出據州郡,是吾本意也。”

散騎常侍是曹丕改革東漢吏制而創設的官職,根據上面的史料,可以得知擔任該職務的人都是曹丕眼中的潛力股,屬於重點觀察培養的人才。這也不奇怪,畢竟曹丕上位不僅是改朝換代,而且也面臨著曹操時代的老臣逐漸凋零,需要大批人才幫助曹丕治理魏國江山。所以,王凌在曹丕時代更加受到重用。

黃初三年(222),曹丕三路大軍齊發伐吳。王凌跟隨東路軍主帥徵東大將軍曹休進軍廣陵,並與張遼、臧霸一同作為先頭部隊行軍至長江北岸。東吳則以前將軍呂範為主將,帶領徐盛、全琮、孫韶等大將與魏軍隔江對峙。

十一月的某一天,夜裡狂風驟起,把許多吳軍船隻吹到北岸。在之前的張遼、臧霸等篇章中對此戰已有詳細描述,而王凌的表現也異常勇猛。

《三國志·王凌傳》載:臨江,夜大風,吳將呂範等船漂至北岸。淩與諸將逆擊,捕斬首虜,獲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將軍,轉在青州。

由於曹休為東路軍統帥,而張遼、臧霸為兩大副將,根據相關史料,王凌應該是跟隨張遼作戰的從屬部隊。儘管王凌出身世家大族,又長期擔任文職,但此戰表現得非常英勇,斬獲頗豐,獲得曹丕的青睞,戰後得以封侯拜將,並調任青州刺史。由此王凌的軍事才能得到展露,開始在軍隊中紮下根基。

青州大體包括今天的山東省大部,所以擁有漫長曲折的海岸線。與當今東南沿海航路繁忙不同,在三國時期青州才是海上交通最發達的地區。因為青州原為齊國,經濟最為發達,而且島嶼眾多,更重要的是青州與遼東隔海相望,給許多海盜、叛軍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生存條件。

王凌赴任青州刺史,佈政施教,賞善罰惡,使得青州氣象煥然一新,很多趁曹操去世時就不聽號令的地方豪強紛紛受到懲治。因此王凌得到青州百姓的交口稱讚,王凌的名聲越來越響。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王凌篇(上)


本期為大家介紹王凌在曹操、曹丕時代的主要事蹟。雖然王凌起初得到曹操任用的主要因素是其叔父王允的巨大影響力,但王凌並未辱沒家族名聲,反而在文武兩方面都展示出相當的能力。如果說曹操時代的王凌剛剛嶄露頭角,那麼曹丕時代的王凌則風頭正勁,名聲、地位、權力都在不斷增加。至於王凌如何發展成司馬懿最大對手,最終導致“淮南三叛”第一叛的爆發,下期會專門來探討這一話題。

感興趣的話敬請點擊關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