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少不讀《水滸》,理由一暴力

從內容上來看,《水滸傳》中,有一些違揹人性的暴力,甚至是濫殺無辜,比如說武松血濺鴛鴦樓時為了不打草驚蛇而順手殺了後槽與丫環;李逵劫法場時板斧亂砍平民,張青、孫二孃賣人肉饅頭,乃至將潘金蓮等淫婦、陸謙等仇敵挖心剖腹等。《水滸傳》這本書的內容和思想應該從這樣兩方面去看待,一方面是封建思想,是它的糟粕,另一方面是它的人民性,它的民主性的思想因素,還有它藝術上的現實主義精神。就這樣說吧,在那樣一個時代,要起義,要活命,殺人是難免的,因為不殺害民狗官就難以平憤民心,不殺就要被殺,況且起義領袖們攻掠一地時總是曉喻將士,嚴禁殺擾百姓,但是小孩子小時候性格還不夠成熟,萬一看到什麼開人肉饅頭店啦、凌遲燒烤啦、苦大仇深的濫殺無辜啦、李逵不問軍官百姓,一個斧頭砍去一個,排排砍去,直到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渠、為了騙美髯公朱仝上山殺了無辜可愛的知府的四歲的兒子等等,萬一小孩子衝動之下殺人了怎麼辦?兒童的文學閱讀的確會對小孩子產生身心健康方面的影響,等小孩子身心發育成熟的時候讀《水滸》可能會更加合理一些。

此外,《水滸》中所刻畫的一些任務不拘禮法、不計名利、不做作、不掩飾,任性而為,反映的精神帶有一定的市民精神、幫派性質,使小說蒙上了一層特殊的江湖豪俠的氣息。

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少不讀《水滸》,理由二悲觀、權詐與騙術

《西遊記》小孩子都很喜歡看,不僅僅因為這部名著有"插科打諢"、"表演"的色彩,更在於它的每一回合看下來結局都是正義戰勝了邪惡,儘管唐僧經常被抓,孫悟空經常被誤會,豬八戒經常偷懶和耍小聰明,但這種"正劇"色彩的經典價值觀是非常純正的,小孩子不會誤解,但是《水滸傳》就不一樣了,宋江是一個非常值得一說的典型人物,他謙恭禮讓、樂於助人,骨子裡卻工於計算、支配欲非常強,在發配途中被請到梁山時候,花榮要給他開枷,但是他作色道"此是國家法度,如何敢擅動?"但是被蒙汗藥麻翻的時候,李俊把他救下並且除了枷的時候,宋江怎麼不問"國家法度"怎麼不在了?如果說這是別人幫他打開的,那麼在穆太公家借宿時,確確實實是他自己打開的。公人在蒙汗藥事件之前,並未建議去掉枷,但是現在他們也領悟到,宋江在梁山泊兄弟面前只是作秀,故爾加上一句"這裡又沒有外人"的知情語。

《水滸傳》中透露的那種社會的灰暗,讓人產生的

那種悲傷絕望感,從藝術手法上來說是成功的,但是小孩子可能也不能理解到這種成功,反而會可能產生消極情緒。

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老不讀《三國》,理由一描寫過實

魯迅先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論三國的優與劣,其中有一點說到三國的描寫太實,寫好人的,簡直一點壞處都沒有,寫壞人的,又簡直一點好處都沒有,比如曹操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處;而劉備、孫權也不能說是毫無可議,但是作者不管它,任由自己主觀去寫。後面四十回寫得也較為草率,總之,三國有他好的地方,但是老了的時候,思想和各方面都會比較成熟,社會經驗也比較豐富,再回來看《三國》,就可能覺得描寫太實。

曹操具有獨特的政治眼光,例如《三國志》裡面有一段說道,"曹公自出東征,助先主圍佈於下邳,生擒布。先主復得妻子,從曹公還許。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袁術欲經徐州北就袁紹,曹公遣先主督朱靈、路招要擊術。未至,術病死。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

當時的袁紹是什麼人?他的家族就非常了不起,人稱"四世三公",從他的曾祖父起,四代裡面,有五個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在三公之上,這樣一個人在曹操眼裡居然比不上劉備,而最終事實也證明,袁紹確實比不上劉備。當一個人已經顯露出英雄之相的時候大家誇他是英雄,這不叫本事,當一個人還沒有顯露出英雄相的時候,這個人無論是朋友還是敵人,都是知音。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曹操和劉備這對死敵,也是兩個千古知音人了。

老不讀《三國》,理由二過多計謀

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這是一個藝術法則的問題,雖然作家筆下的人物可能與歷史上真實的人物大不同,但是刻畫卻未遭到失敗,不知道有多少個作家寫過拿破崙,寫過奧斯特里茨戰役,在托爾斯特的《戰爭與和平》裡面,奧斯特里茨戰役也沒有給拿破崙的形象增添什麼光彩,反而顯得驕橫、殘忍、暴力,還有滿腦子的歪點子。《桃花扇》中也有類似的問題,孔尚任把侯方域寫得一身清白,有迴避侯方域失節之實。

所以,文學的角度來看,這不過是個藝術法則的問題,《三國演義》把曹操描寫得狡猾、詭計多端,但是如果要追溯到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正直上,它的道德啟示意義就變得難以加以考察,最後也是司馬篡位,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難道只有依靠權術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嗎?這無疑是值得思考的。

老不讀《三國》,理由三"三國精神"值得反省

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王學泰先生曾經在文章中這樣解釋為什麼老不讀《三國》,提到那些令人不愉快的"三國精神""三國意識",雖說也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但在正統的士大夫著作中這些往往不會受到公開的讚美與宣揚。如果一個人大張旗鼓地說:"我要當皇帝啦",在我們的文化裡是不會受到讚美和宣揚的。例如:袁世凱登基要進行三讓,他還提到,閱讀《三國演義》中,我們大多被精彩的描寫吸引去了注意力。但是真正的值得反省的"三國精神"卻沒有引起過多我們的注意,這種精神究竟是什麼?包括關羽、張飛、周瑜等等,算不算英雄?他們各自為了自己的主人,一生也無非就是在施暴鬥狠、燒殺搶掠,爭權奪利、爾虞我詐,心懷大志、爭奪天下,動不動就殺人如麻。再比如華歆,在《三國演義》裡疾言厲色逼迫獻帝,有著非常生動的描述,從漢家天子的角度上來說,華歆就是助紂為虐的打手,為虎作倀的狐狗,但是如果站在曹魏天下的角度上來看,華歆又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忠誠,這個人其實有兩副面孔。

荊楚大地,一場場戰爭已經結束了,一代叱吒風雲扭轉乾坤的風流故事也已經化作了幻影,只有江濤衝擊著岸邊,發出悲壯的鳴叫聲,那是孔明在喋喋不休話說三分天下時的興奮話語聲嗎?還是周公瑾破曹時候的自信話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