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良評話《三國》修改版前言:我為什麼要改編張國良作品


張國良(1929-2013),蘇州評話演員,善說《三國》,整理出版有評話《三國》共14本,從《千里走單騎》至《水淹七軍》,200多萬字。後面本來還有6本,因張先生的身體原因,未能整理出來,可稱遺憾。


張國良評話《三國》修改版前言:我為什麼要改編張國良作品


老巴本人,是在高中時候,約1995年從學校圖書館借到了一本張國良的《三顧茅廬》,看了覺得真是精彩,把三國的故事掰碎了說得這麼詳盡。當然,那時候互聯網和出版業沒那麼發達,所以“這不符合歷史”的怪癖還沒有蔓延,單純就是覺得好看。看了之後,就在圖書館搜刮其他,最後發現一共只有三本:《千里走單騎》《三顧茅廬》《草船借箭》。後來到2001年左右,又從一個朋友那裡借到了《群英會》。而真正看全所有14本,則要到2006年了。


張國良的評話《三國》,脫胎於《三國演義》,但又自成體系,增補了大量的細節和有趣的段子。對於三國演義中一些語焉不詳的地方進行了彌補,整體來說可讀性很強。當然,也存在民間藝人本身的侷限性。

比如平話刪除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掐指一算”的“迷信”色彩,將其全部更換為智謀推理。然而裡面的諸葛亮對未來的推理預測簡直到了穿越者的程度。例如《群英會》中,諸葛亮不但預測到周瑜會去偵察曹營,預測到周瑜會被曹軍發現而陷入危險,甚至連來的曹將會是怎樣的動作,怎樣的順序都瞭如指掌。這種恐怖的推理能力其實比“掐指一算”還要假。

再比如,評話不但延續了《三國演義》尊劉貶曹的立場,而且尊劉更甚,貶曹更狠,甚至不惜弱化了曹營眾人的智力和武力。有人說裡面諸葛亮智力1000,張飛智力100,曹操智力50。


張國良評話《三國》修改版前言:我為什麼要改編張國良作品


此外還有大量不符合歷史(當然也不符合演義)之處,比如人物姓名、年齡錯亂,把張昭寫成年輕人,諸葛亮年齡小一歲,阿斗出生早一年。說夏侯氏是張飛在故鄉娶的老妻,等等。

還有歷史事件、年代錯亂。比如按歷史,關羽被曹軍俘虜、斬顏良、官渡之戰是200年,汝南之戰是201年,曹操平定河北、諸葛亮出山是207年。演義基本也是如此。而評話改成關羽被俘虜是204年,斬顏良是205年,汝南之戰、官渡之戰206年,諸葛亮出山208年。當然,這樣改編有其意義。歷史上(和演義中)劉備201年去荊州後,到208年赤壁之戰,好幾年沒有事情。而評話覺得這大段空窗期沒法交代,就給壓縮了下。

另外,評話自己的體系也有不少前後矛盾。比如第一卷千里走單騎,提到後面關羽在攻打樊城時被曹真射了一支毒箭,但第十四卷水淹七軍則說是曹仁射的。

評話中的武將單挑,和演義中大不一樣。首先是強調了“沒有絕對的勝敗,要看狀態和發揮”,這一點比演義更靈活。演義中的一些二三流武將被提拔到很勇猛的程度,比如周倉能打平關羽,張繡稱為“北地槍王”,是賽過曹營許褚張遼徐晃等的超級猛將,這都沒有關係。但曹洪在白馬坡與呂翔戰平,到延津又能與文丑交戰一個時辰,這就是前後矛盾了。


張國良評話《三國》修改版前言:我為什麼要改編張國良作品


本人對張國良評話是非常喜歡的,早在十年前就曾萌生過“修改”的想法,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把裡面不太和諧的部分改一改,使之讀起來更舒坦。這些天趁著疫病,可以開始試試。


當然,殘缺美才是美,每個人眼中有一部三國,一部評話的優劣也是因人而異。評話因為和演義、歷史的不同才成就它的獨特性,甚至其中的瑕疵也有可愛之處。因為,為了儘可能保持原汁原味,這次修改並不打算做大的改動。大致而言,有以下方面的改動:


第一,人物名字,不影響劇情的前提下修改明顯的錯誤

譬如孫乾字公祐,張國良誤為公侯;劉備老家樓桑村,張國良誤為柳桑村。這些順手一改的,完全不影響劇情。


第二,地理錯誤,不影響劇情前提下進行修改。

其實地理錯誤三國演義也不少,著名的過五關路線和荊州、南郡分兩地都是。而評話裡面更是張冠李戴,南北顛倒。這裡只是在不影響劇情的情況下修改一些。比如五關的名稱修改了;對於其他一些,如評話原著寫汝南在五關之外,寫樊城在新野之北,這些只是做了“模糊化”。


張國良評話《三國》修改版前言:我為什麼要改編張國良作品


第三,人物年齡、身高、形象,不影響劇情前提下修改或模糊化。

比如張昭被評話寫成年輕人,這個改成老人影響不大。但薛琮被寫成老頭子,遭孔明氣得半死,這裡要是改成年輕人就比較麻煩,只能不改。程昱歷史上年齡很大,赤壁之戰前已經60歲,但演義將其設定為徐庶的同輩好友,評話延續,這裡也就不再去糾正了。諸葛亮歷史上207年輔佐劉備,時年27歲,評話則改成208年投奔劉備,時年也27歲,即諸葛亮生年被滯後了一年,這個就不去改了。司馬徽歷史上未記載年齡,演義說其大龐統五歲,在赤壁之戰時不滿40,而評話寫成一個鬚髮雪白的老頭。這裡將其年齡模糊化。

還有比如張版寫漢代一尺等於現代七寸三,實際上是七尺,這個改了更準確。張版寫劉備、曹操都是身高八尺,實際上歷史有記載劉備是七尺五寸,曹操是七尺,改正了也不影響劇情。不過其他歷史上沒記載身高的,如果評話和演義不符合,我是不改的。畢竟演義本身也只是文學創作而已。


第四,人物身份、籍貫和結局,不影響劇情前提下修正或更換

比如評話裡把夏侯淵、夏侯惇、曹仁、曹洪等都設置為曹操的侄兒輩,與曹真、夏侯尚等平輩。這個錯誤隨手改了不會有影響(就是“叔父丞相”改為“兄長丞相”有點彆扭)。但裡面諸多人物的命運,比如韓浩死在博望坡,張繡死在長坂坡,夏侯尚死在米倉山,許褚死在漢中,這些如果改動影響太大,暫時就保持張版原著。還有劉備取川劇情中,大量歷史上的荊州系將領都被安排成了劉璋的手下,這些要改動也涉及太多,故而保留原貌。

但個別與前後劇情關聯不大的還是可以改。比如評話原著寫曹營陳泰是個蹩腳將,在長坂坡被劉備殺了。歷史上的陳泰是曹魏後期重臣,長坂坡時不滿10歲。而評話中被殺的陳泰就只出場了這麼一會兒,完全可以認為並不是歷史上陳群之子陳泰,只是一個姓名相同的路人。因此,修改版將其改為“陳太”,完全不影響劇情,而能讓歷史上(和演義中)的陳泰少打幾個噴嚏。


張國良評話《三國》修改版前言:我為什麼要改編張國良作品


第五,兵力、糧草修改

實際上三國演義中的兵力數字就很不靠譜,評話中這個問題同樣嚴重。這個一般不必太較真,但在修改版中還是進行了少數修正。比如評話原著鵲尾坡夏侯蘭帶兵三千,押糧一千石來給曹仁,而曹仁兵力是三萬,這個數字顯然太少,因此改成一萬石。


第六,其他細節的糾錯

比如關羽讀的春秋裡面就有不少人名、實際錯誤,如鄭靈公寫成了齊靈公,還有把戰國的事情寫到春秋裡面;比如張任吃的菜裡面有辣椒。這些能改就改了。但關於官職體系之類,動彈起來太複雜,因此只修改了部分。


第六,少數補白

即對評話原著中一些可能讓人困惑的地方進行了解釋。比如周倉字漢壽,為何恰好與關羽的爵號一樣?修改版解釋了,這個字號是普淨和尚在勸說周倉去跟隨關羽之後,為周倉取的,故意選取的關羽爵號。再如諸葛亮擒張任時,為何讓張任吃了些酒菜,而且不加蒙汗藥,這裡也解釋下,是為了不讓張任被擒時太難看。


第七,特殊

基本上,本次工程是修改張國良平話,不是作者本人的文學創作。所以在操作時儘可能不做劇情上的變動。但是少數情況下有例外。

譬如說,徐庶破八門金鎖陣,按張版原著,是趙雲、張飛帶著200人,就把27000人的八門金鎖陣完全擊潰。這個有點太誇張。於是我加上了一段,變成劉備方面所有將領一起出戰,用700人擊潰曹軍,相對合理一點。

再如張版平話有“獵戶劉安”投奔劉備的劇情,還對劉安殺妻供主進行了修正,說成劉安之妻自殺以供劉備。即使如此,這種劇情同樣是惡劣和噁心的。但劉安在原著中又頗有一些劇情,不好完全刪除。為此,這裡進行了比較大的改編,將劉安更換為三國志中有少數記載,而演義中未出現的蜀漢將領陳到。而相關的內容自然也有所調整。


張國良評話《三國》修改版前言:我為什麼要改編張國良作品


知識產權方面,張國良評話的版權當然屬於張國良先生及其繼承人,本改編版僅僅是在其基礎上進行少數修正,故而版權依然屬於張先生及其繼承人,其並可合法對修正版進行使用。但是編修作品的編者署名權應由巴山夜雨涮鍋保有。


附:張國良評話三國目錄:

01.千里走單騎

02.三顧茅廬

03.孔明初用兵

04.長坂坡

05.群英會

06.草船借箭

07.火燒赤壁

08.三氣周瑜

09.張松獻圖

10.孔明進川

11.義釋嚴顏

12.襲取成都

13.兵伐東川

14.水淹七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