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小抑鬱,背後的凶手是誰?

不開心是一種情緒,所以我們來一起思考一下“情緒”這個東西。想到什麼說什麼,可能不太嚴謹。但最後我們會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


首先我們要說一下,情緒與感覺的關係。

感覺是身體器官的信號,常見的狀態有:痛、癢、悶、順暢等等。

情緒呢,是一種思維的產物,因為在想什麼,思考什麼,所以產生喜怒哀樂等。


感覺是可以影響情緒的,不好的感覺,不舒服,會讓情緒變得低迷。

而情緒也能夠左右感覺,比如緊張的時候,心跳加快。


情緒是一種意識上的感覺,提示我們所處環境的好壞。

突如其來的小抑鬱,背後的兇手是誰?


活著就是不斷地在感覺這個世界。當你失去感覺,那你的世界也走向結束。


視覺味覺嗅覺聽覺觸覺等,也是感覺。幫我們發現環境中的危險,比如看到眼鏡蛇,聽到危害身體的噪音或者次聲波,聞到腐爛的氣味,摸到高溫物體。

但其中存在中間地帶,不一定是為了察覺風險,也可以是收集信息。察覺危險,是一種低層次的,原始的用途。但一切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而來。

這種原始的本能,也常常讓我們遇見未知的時候,產生恐慌。就是,我之前是感覺有害信息發出信號,現在沒有任何信息,我也會發出信號。信號空白,導致恐慌。

當你面對公眾演講的時候,當你考試碰到難題的時候,當你欠錢換不了的時候,你通過思維,想象出一個巨大的怪獸。這怪獸是事實,也是情緒,你由不得恐慌起來。

突如其來的小抑鬱,背後的兇手是誰?


情緒如何產生的呢?

我們的情緒,心情有很多種。源頭有兩個層次,一個是心理上的,一個是生理上的。

首先,身心舒暢吃飽穿暖,自然是愉悅的。心理層面就複雜多了,它源於我們理解的事情。不是事實上的事情,是我們理解的事情。


我們常說,無知的時候是快樂的。這時,你腦中沒有那麼多事情,也有沒有那麼多看事情的角度。就少一些機會引起內心的情緒。怎麼理解這種狀態呢?就像許多影視劇中塑造的,傻白甜的少女。一切事情在她們眼中好像總能變得簡單,雖然他們在事實上不佔優勢, 但在心理上他們要做的權衡很少,不費太多精力。

同一個事情,不同角度看,不同權重看,可喜可悲。你找到一個合適的角度,才能讓心情也愉快。


情緒如何消亡?

情緒是不可持續的,或者是不連續的,瞬間的。它會中斷,又能再生。只是一種信號。

和感覺一樣,它除了提供原始的危險信號,也能讓我們獲得信息。


在感覺和情緒之上,還有一種運行機制,專門用來處理信息,那就是思維。所以情緒不是獲取信息的主要工具,但它是我們獲取信息的加速器。


不是說,越激動越慌亂,我們越難獲得信息嗎?怎麼就成加速器了?

因為情緒能傳遞的信息是極簡的,它能夠讓複雜的信息變得簡單,讓人接受。


比如歌曲容易引發情緒,那麼記歌詞,比背詩歌容易一些。比如許多通俗易懂的內容,都會研究如何調動人的情緒。被大家熟知的咪蒙,就擅於煽動情緒傳達信息。


還沒有回答,情緒是如何消亡的。

我們可以從電視劇的情節來觀察。電視劇中常見的橋段是,要麼準備很久幹掉了大boss,要麼努力很久獲得成功,要麼製造大量的誤會,每一次都不解開,最後在大爆發中得到解決。

所以,情緒有一個醞釀爆發的過程。小孩最容易把情緒消化掉,畢竟想得不多。當然是在消化不掉的,最後就成為性格了。我們這邊有句老話,說生長髮育慢的小孩,都去長心思去了。

也就是說人要麼,長身體,要麼長心思。身體成熟了,就剩下長心思了。


想讓世界變得寧靜,需要及時地消化情緒。許多人情緒堆積不可消化,最後寄託在他人、宗教、或者某種仇恨感恩上。這類東西像一個無底洞,可以消耗我們所有的情緒。

突如其來的小抑鬱,背後的兇手是誰?

情緒不是一個壞東西,它只是一種本能。但因為它讓我們不舒服。我們調節得比較失敗,又沒有外在的東西化解,於是就堆積起來。我們需要越快地消化他,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態平和。


首先,時間可以解決一切。這是一個長期的方法。情緒雖然不持續不連續,但會一直有,這個週期會非常長。我們需要從產生情緒的事實入手,脫離想象的事實,就可以讓心情落地。


另一種方式是,讓情緒爆發。這是小孩常用的方式,馬上哭,或馬上對不舒服的人和事發火。

作為成年人,這不可取。可能大多數成年人的方式是逃避忍著,或者是轉移。去做一些別的事情,就忘記了。


還有別的方法嗎?去直面我們的情緒。我們應該恐懼的是恐懼本身。

分析我們的情緒

忽略情緒,會讓我們漸漸對許多事情無所謂。儀式感喪失。巧合的是,我們封存情緒的工具,也是儀式感。許多宗教就是這樣做的,把情緒具象化,然後像實際物品一樣處理它們。燒到扔掉埋起來等等。


那麼無神論者,就只能把一切事情變得無所謂嗎?所謂無神論者除了相信科學之外,其實也有一部分是逃避鬼神的恐嚇。這也是逃避一種情緒。


我們必須明確,事情是冰冷的,不包含情緒的。只有利益的多與少,甚至利益也不是絕對化的,也是可能轉換的。

如果你覺得事情重要,就研究事實,利益的轉換。但一定要把事情與情緒做一定的區隔。長期看,情緒是左右不了事情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也就是說,你怎麼不舒服都是徒勞的。


這裡我想講一些題外的話題。我們很喜歡研究未來啊大趨勢啊,一些大的概念和走向。但清醒一下後會發現,作為一個微小的個體,我們知道了其實也什麼也改變不了的。這種感覺,你可以從“知道很多道理卻過不好一生”這句話尋找同感。所以著眼於自己的小事吧。互聯網總讓你有種能看盡天下大勢的錯覺。尤其是知乎上許多討論,都是脫離事實的。造勢的,迎合的。

但討論情緒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對這些大概念有了不一樣的看法。就像前面我說的無底洞。這些巨大的概念,可以讓你的一切情緒都找到歸屬感。無論是恐慌和欣喜,你都不是信息空白的,你信任有一個大勢。

短期來看,對你最重要的不是事情,是情緒。我們常常會發現,你對自己說:能不能不要緊張了,能不能不要拖延了,能不能不要左顧右盼了,能不能不要害怕了……等等。你這發現要解決這個,是最棘手最困難的。

我們常常是先解決完事情,情緒自然而然沒有了。但我們都知道,最好的,最先進的辦法是先解決情緒。因為這樣讓我們感覺自由。


那些難以釋懷的情緒,往往都是心理給出的危險信號。我們不會覺得一件小事是危險的,往往是想象出了一個巨大的困難。

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分而治之,大而化小,分解心中大的想象。去想一想,你可以做到的,最小可行性的事情是什麼。如果什麼都做不了,只有等待,那麼告訴自己,等待做好手邊的小事,也是在解決這件大事。

做好能做的一切,放棄要做,那些做不了的事。


最後,我想應該舉個例子。但腦子裡沒什麼驚天地的,引起你情緒的事情。事情當然是有,悲慘的經歷很多,比如各種生離死別,血海深仇,碌碌無為……但我都沒想到具體他們怎麼按照我推理的方式解決好的。我沒有具體的案例,但我希望你看上面我說的詞語中,能找到一個符合的,困擾你的情緒去思考,怎麼解決的。

最後我還是想到了一個。大概是初中一篇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講得是一群小屁孩去爬山,太陽快下山了,他們還沒回家,家長們就著急啊,去找他們。這群人呢,喜歡玩刺激的,走到懸崖峭壁了,要爬下去。有個瘦小營養不良的主人公,好像就是作者,那叫一個慌啊。

天漸漸黑了,最後他怎麼下來?還是爬下來的。方法也沒多神奇,往下走一步,再走一步。就看著腳下一個能踩到的地方,踩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