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性僅次於“柴米油鹽”,中國到底哪裡的醬才最好吃?

丨有醬才有味丨


重要性僅次於“柴米油鹽”,中國到底哪裡的醬才最好吃?


▲ 閃著油光的炸醬,看一眼就有食慾。圖/soogif

-風物君語-

你喜歡“醬紫”的味道

還是“醬嬸”的味道?

中國人喜歡吃醬,“開門七件事”醬居第五,僅次於柴米油鹽。遙想上古之世,烹飪主要依靠鹽梅著味,未免稍嫌單調,發酵產生的醬是其重要補充。


重要性僅次於“柴米油鹽”,中國到底哪裡的醬才最好吃?


▲ 在人們口味越來越重的今天,辣椒醬已經成為不少人的家庭必備品。圖/soogif

自從孔子的年代以來,人們一直通過“醬”追求兩種口味:酸和鮮。漢代以前的“醬”涵蓋各種醃菜、泡菜,和今天不盡相同。肉醬,或稱為“醢”,本是醬的主流,古人發酵肉類,藉助生物酶讓蛋白質水解為各種氨基酸,以獲得酸、鮮風味。

漢代以後,中國的醬主要分為兩大流派:谷醬和魚醬。隨著中國文化圈向外擴展,整個東亞、東南亞的飲食,都以運用這兩類醬料為特色。


重要性僅次於“柴米油鹽”,中國到底哪裡的醬才最好吃?


▲ 普寧豆醬蒸海魚,把谷醬和魚鮮有機結合起來的最佳方式之一。圖/圖蟲·創意


重要性僅次於“柴米油鹽”,中國到底哪裡的醬才最好吃?


谷醬,少了它,中餐就少了味道

谷醬來自豆和麥,它造就了中餐最基礎的味道。醬的品種差異,往往可以區分不同菜系。

醬,皇上家的下飯菜

《周禮》記載,掌管周天子餐桌的“羶夫”要準備“醬用百有二十甕”,可謂種類繁多,足見醬在天子餐桌上的重要性。

近代以來膾炙人口的京菜、魯菜,就是依靠黃醬得味。京、魯老派廚師大多講究“醬起鍋”:先用底油把蔥薑蒜末爆得噴香,然後點醬,待黃醬在油中乳化散開,就可以投入食材翻炒。如果料理肥厚的肉類,則應多下油、醬,形成“醬爆”技法,代表菜色有出自清代宮廷的名菜“四大醬”。


重要性僅次於“柴米油鹽”,中國到底哪裡的醬才最好吃?


▲ 醬爆雞丁。醬爆就是魯菜中的典型技法之一。圖/圖蟲·創意

王希富先生的父親是“致美齋”和“會賢堂”的名廚,他曾撰文予以說明:“‘四大醬’並不是宮廷菜中的大菜,而是在宴席中用於下飯的‘香食’小菜。‘香食’的意思就是使飯吃得香。四大醬都是‘使醬’起鍋,肉料都是豬裡脊肉丁或豬瘦肉,主料分別是黃瓜、榛子、胡蘿蔔、豌豆四種,故分別稱炒黃瓜醬、炒榛子醬、炒胡蘿蔔醬和炒豌豆醬。”


重要性僅次於“柴米油鹽”,中國到底哪裡的醬才最好吃?


▲ 京醬肉絲。圖/圖蟲·創意

從“四大醬”的技法中,又衍生出一道名菜:京醬肉絲。約在上世紀70年代末,北京飯店、上海錦江飯店等單位編寫的菜譜中,開始記載名為“京醬肉絲”或“醬爆肉絲”的菜餚,它將傳統醬爆菜色的黃醬改為甜麵醬,並用京蔥鋪墊盤底。

與醬油一樣,黃醬可以提色增香、去腥解膩。老北京的味覺傳統,核心正在於這一道醬料。


重要性僅次於“柴米油鹽”,中國到底哪裡的醬才最好吃?


▲ 炸醬麵。圖/圖蟲·創意

說起老北京,不能不提炸醬麵。想象一個燥熱的夏日,炸一碗上好的黃醬,配上清爽的菜碼,滿滿堆在手擀麵上,平民百姓可以盡情朵頤,王公貴族也不失體面:這才是古都北京的獨特氣質。

“醬嬸兒”的菜才好吃

蠶豆和豌豆皆可造醬,但就全國而言,最常見的還是大豆釀製的黃醬。中國什麼地方最迷戀黃豆發酵的鮮香?東北三省當仁不讓。那裡黃醬叫做“大醬”,這才配得上東北人的豪氣。


重要性僅次於“柴米油鹽”,中國到底哪裡的醬才最好吃?


▲ 製作醬坯。圖/《舌尖上的中國》

東北為大豆之鄉,東北大醬自然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大醬可以炒豆角、爆茄子、燜土豆,也可以燉雞、熬魚,甚至可以蘸餃子!真可謂無醬不成席了。而最有代表性的名吃,大概是雞蛋醬——大醬和蛋液在油鍋中翻炸,色、香都很誘人。前些年全國各地飯店裡,還常見一道“東北大豐收”,就是玉米、排骨、土豆和豆角在大醬的調和下堆成一大盆,實實在在、豐豐美美。


重要性僅次於“柴米油鹽”,中國到底哪裡的醬才最好吃?


▲ 東北大豐收。圖/匯圖網

在商品經濟尚不發達的年代,東北家家戶戶門前都放著一口醬缸。“下醬”是每一位主婦都要掌握的基本功夫,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開始製作豆坯,四月二十八封缸,此後的一個月裡天天“打耙”、“撇沫”忙個不休,經此一番漫長的勞作,才能供給全家一年的好滋味。


重要性僅次於“柴米油鹽”,中國到底哪裡的醬才最好吃?


▲ 西瓜醬。圖/《舌尖上的中國》

毗鄰東三省的華北地區,包括內蒙古、山西、河北各地,製作黃醬的工序也都類似;唯獨在山東,因為過去黃豆供應不足,往往摻用玉米粉團制醬,所得產品口味較甜,別具特色。另外山東農村還流行一種西瓜醬,是在三伏天“下醬”,讓黃豆吸飽西瓜汁發酵,味道清甜,最能下飯。


重要性僅次於“柴米油鹽”,中國到底哪裡的醬才最好吃?


▲ 圖中蘸醬菜就配的是雞蛋醬。圖/圖蟲·創意

東北人多是“闖關東”的山東後裔,飲食也深受山東的影響。山東人喜歡大蔥蘸醬卷煎餅,東北人卻可以蘸醬生吃一切時令蔬菜。無論蘿蔔、黃瓜、茄子、萵苣、西紅柿、海帶絲,趁著新鮮摘來,配上濃郁的大醬,就是一道美食。

保定,屬於甜麵醬的城市

相對而言,以魯菜為代表的北方菜系更愛使用黃醬。然而以保定為中心的河北菜,卻顛覆了這種刻板印象。假如時光退回清末,保定是一座屬於甜麵醬的城市。


重要性僅次於“柴米油鹽”,中國到底哪裡的醬才最好吃?


▲ 保定春不老。圖/匯圖網

雖然貴為“疆臣之首”直隸總督的駐地,保定工商業並不特別發達,遠不及通商口岸天津。讓保定人引以為傲的名產,首推“保定三寶”:鐵球、麵醬、春不老。其中後兩者都是醬產品,春不老是一種用麵醬醃製的醬菜,亦名“雪裡蕻”。


重要性僅次於“柴米油鹽”,中國到底哪裡的醬才最好吃?


▲ 沒有面醬的北京烤鴨,就如雞肋一般食之無味。圖/視覺中國

哪怕同一道菜餚,保定館子的做法往往與別處不同,他們總要添加麵醬調味。大概是領會了“聖人為腹不為目”的道理,傳統保定菜並不追求“色香味俱全”——麵醬讓菜品色澤暗沉,說不上好看,味道卻是極好。因為發酵得法,保定麵醬產品兼有蔗糖和香油的清香,無論北京烤鴨,還是清真羊肉名菜“它似蜜”,都以配佐“槐茂”甜麵醬為佳。

豆瓣醬,有辣才有味

如果說黃醬、麵醬較為普遍,蠶豆製成的豆瓣醬就更有地方色彩,主要流行於安徽、四川、重慶兩省一市。安徽省歷史名城安慶,有一家“胡玉美蠶豆辣醬”享譽百年、久盛不衰,其特點在於辣味較四川產品稍弱,適合不甚耐辣的人群。


重要性僅次於“柴米油鹽”,中國到底哪裡的醬才最好吃?


▲ 製作郫縣豆瓣醬的醬園。圖/圖蟲·創意

眾所周知,川菜的靈魂在於郫縣豆瓣醬。成都市郫都區位居天府中央,享都江堰灌溉之利,蠶豆質量優良,製成的醬料既能給肉去腥解膩,又能為素菜提味添香。有豆瓣醬打底,才有川菜的風靡全國。


重要性僅次於“柴米油鹽”,中國到底哪裡的醬才最好吃?


▲ 回鍋肉,就少不了郫縣豆瓣醬來增光添彩。圖/圖蟲·創意

郫縣豆瓣醬主要用作調味料,當也有一些品種可以直接佐餐。比如資陽縣出產的臨江寺豆瓣,就兼有鮮、香、甜、辣、鹹五味,非常誘人。最有特點的佐餐豆瓣醬品種,是金鉤豆瓣,也就是在臨江寺豆瓣等醬料的基礎上添加小蝦米。此外金絲豆瓣、火腿豆瓣等品種也很誘人。——若要硬說缺點,大概是總有挑食的饞人,先把蝦米、肉絲挑盡,只剩半瓶豆瓣。鄰近四川的雲南昭通,當地人喜歡用昭通醬佐餐,特別是用來拌炸洋芋,風味絕佳。


重要性僅次於“柴米油鹽”,中國到底哪裡的醬才最好吃?


▲ 新疆米粉要想好吃,醬汁一定要夠味。圖/圖蟲·創意

自從辣椒傳入中國,它就成了醬最忠實的搭檔。東到上海的八寶辣醬,西到新疆的米粉醬汁,北到天山雪蓮辣椒絲,南到海南黃燈籠辣椒醬。各種辣椒或炒或醃,化身為醬,在廣袤國土上遍地開花。

無論自家手製的辣椒醬,還是大規模生產的“老乾媽”,都不愧是“送飯行家”。


重要性僅次於“柴米油鹽”,中國到底哪裡的醬才最好吃?


魚醬,濃縮發酵才夠鮮

沙茶,先出口,後引進

魚醬的流行範圍,和谷醬頗為不同。假設我們面對一鍋熱氣騰騰的火鍋,選擇何種蘸料將顯露你家鄉的食俗。閩南、潮汕食客可能選擇沙茶醬,這是一種源自印尼的醬料。印尼、馬來一帶,是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阿拉伯商人帶來辛辣調料;下南洋的中國海客,又帶來魚露和蝦醬。兩者融匯交流,遂而形成獨特的複合調料。


重要性僅次於“柴米油鹽”,中國到底哪裡的醬才最好吃?


▲ 沙茶醬是吃潮汕牛肉火鍋的好伴侶。圖/圖蟲·創意

同樣面對火鍋,若是京津冀的食客,就往往選擇芝麻醬。它是未經發酵的醬料,芝麻從陸上絲綢之路傳來,在中國落地生根。為了避免過於香膩,他們還會調上一點韭花醬。那是韭菜花磨成的綠色糊狀物,輕微發酵,辛香開胃。食用韭花醬的風俗頗有古意,歷代《本草》著作都曾介紹榆仁醬、蕪荑醬等帶刺激氣味的植物醬,它們和韭花醬一樣,味道誘人,但不宜過多食用。


重要性僅次於“柴米油鹽”,中國到底哪裡的醬才最好吃?


▲ 北京涮羊肉往往是清水鍋,調味就是靠芝麻醬、韭花醬、豆腐乳這蘸料三大天王。圖/圖蟲·創意

當蝦兵蟹將變成蝦兵蟹“醬”

廣義上的魚醬,也應該包括蝦醬和蟹醬。不過蝦蟹醬的製作不僅限於閩粵,而是遍佈整個中國海濱。環渤海地區和浙江,是中國漁業最發達的地區,也是蝦蟹醬的主產地。


重要性僅次於“柴米油鹽”,中國到底哪裡的醬才最好吃?


▲ 蝦醬。圖/圖蟲·創意

蟹醬一般是梭子蟹製成,天津、河北秦皇島和浙江寧波最為著名。寧波人嗜好蟹醬,在當地民歌中多有反映,比如:“小白菜,嫩艾艾,丈夫叫人帶信來。上海太忙走不開,泥螺蟹醬帶點來。”


重要性僅次於“柴米油鹽”,中國到底哪裡的醬才最好吃?


▲ 寧波蟹醬,也叫蟹糊。圖/匯圖網

螃蟹價格昂貴,製作蟹醬往往使用不堪上市的瘦蟹、小蟹。因《舌尖上的中國》而出名的廣西沙蟹汁,以及福州螃蜞醬,都來自“食之無肉”的小蟹。螃蜞醬是用鹽、糖、酒糟、高粱酒醃製螃蜞,福州人最喜歡用它蘸著海蜇食用。只有蘇州禿黃油全取蟹中精華,以備大閘蟹不應季時過癮解饞。


重要性僅次於“柴米油鹽”,中國到底哪裡的醬才最好吃?


▲ 沙蟹汁。圖/《舌尖上的中國》

蝦醬在沿海和內湖都有產出。安徽巢湖蝦醬,高郵湖、千島湖的麻蝦醬,都是淡水名產。渤海的皮皮蝦醬和磷蝦醬,昔時產量頗大。在遼寧錦州、河北秦皇島、山東威海等地,紫色的蝦醬往往用大桶盛在路邊叫賣,蝦醬燉豆腐是秦皇島和威海人的家常菜。可惜如今因為捕撈過度,這些海產品已經日漸稀少。另外,海鮮醬料的殿軍之作,不能不提香港的XO醬,用高檔海產品熬煮而成,鮮中帶辣,既可以做調料,也可以做蘸料。


重要性僅次於“柴米油鹽”,中國到底哪裡的醬才最好吃?


▲ XO醬與沙茶醬相似,也是源自東南亞,是由馬拉盞演變而來的醬料。圖為XO醬炒飯。圖/圖蟲·創意

總結中國“醬”的規律,大抵繁華的商貿城市,會有興旺發達的醬業;而邊陲僻野之地,則有小眾、獨特的醬品。至於全國各地花樣繁多的醬品,以及豐富多彩的烹飪方式,實非一篇文章所能容納。


重要性僅次於“柴米油鹽”,中國到底哪裡的醬才最好吃?


▲ 紹興仁昌醬園。紹興人走遍全國,開設有四五百家醬園作坊。當地文化號稱“三缸”:醬缸、酒缸、染缸。圖/圖蟲·創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