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學成孩子頑疾:驅動式學習才是良方


厭學成孩子頑疾:驅動式學習才是良方

隨著國內疫情形勢逐漸好轉,大人們開啟了復工之路,家長期盼已久的孩子開學也終於被提上了日程。

不少省份下發了孩子復學的通知,被放養許久的神獸們終於又要回到校園裡去了。

尤其是對於被網課折磨的苦不堪言的孩子和家長來說,這的確是個特大好消息。

“終於要開學了,要不然我都怕孩子不想學了”,鄰居家的阿姨在聽到這個消息後,特別跟我求證了真偽,才如釋重負地說了一句這樣的話。

每天看著她清晨出門前還在擔心孩子在家不學習,只玩手機。

一方面同情她的辛苦,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感慨:厭學真是孩子學習道路上的頑疾,一不注意就引發很多連續性的問題。

厭學成孩子頑疾:驅動式學習才是良方

1.厭學會破壞孩子的求知慾

前段時間上網看到這樣一段家長在電話裡和孩子爭吵的視頻。

視頻裡,媽媽坐在辦公室,神情十分激動地在罵孩子“為什麼沒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孩子剛開始還在不斷小聲解釋,後來也被激怒。

電話裡不斷傳來“我就是不想學了”還有“你管我幹嘛”這樣的話,讓人印象深刻。

從心理學角度上講,這種行為就是典型因為壓力而導致的厭學行為,具體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

當然厭學也有很多其他的表現形式,比如常見的學習積極性不高、不想寫作業,甚至逃學、棄學,都屬於厭學的表現。

厭學成孩子頑疾:驅動式學習才是良方

<code>有關調查研究發現:我國有將近一半的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對學習表現出明顯的厭惡,而真正對學習持積極態度的僅有極少數。/<code>

厭學正變成學生一種常態化的症狀,這是當下困擾很多家長的一大難題。

如何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把厭學轉換為樂學,這是個艱苦的任務,需要孩子和家長共同努力。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想要培育孩子成才,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並將其轉化為驅動孩子獲取知識的內在引擎,這才是關鍵。

厭學是頑疾,但肯定也有良方,驅動式學習也許可以幫助孩子重新獲得學習上的主動權,不再被動接受。

厭學成孩子頑疾:驅動式學習才是良方

教育學中認為,人這一生學習和探索慾望最強烈的時期是兒童到青少年這個階段,這也恰恰對應了孩子的學習階段要求。

因此,越小的孩子學習、獲取知識的慾望就越濃厚,所以大家很少聽說幼兒園的孩子會存在厭學問題。

可從小學開始,隨著孩子年紀的增大,對於知識增量的焦慮,會讓孩子變得開始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進而一步步失去學習興趣,甚至開始恐懼學習,慢慢地暴躁的情緒就會誕生,厭學行為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內外部壓力會不斷擠壓孩子的學習興趣,這才是厭學行為頻繁發生的根本原因。

厭學成孩子頑疾:驅動式學習才是良方

1.學習動機不足

大多數孩子的學習沒有主動性,是家長逼迫下的產物。

這就很容易造成學習過程中孩子無法體會到深層次的成就感和探索欲,單純的重複性勞動只會讓孩子缺乏學習興趣。

再加上身邊誘惑太多,分散了孩子本就不集中的注意力,學習的自發性自然不夠。

前幾年時有發生的“青少年網吧玩遊戲猝死”事件也足以證明這一點,

光靠淺層次的家長督促,而缺乏深層次孩子自己成就動機的自發式學習,就會讓孩子極容易把精力放在與學習無關的活動上,缺乏努力學習的原動力。

厭學成孩子頑疾:驅動式學習才是良方

2.抗挫折能力弱

當下的孩子抗打擊能力遠遠不如家長那一代人,在學習上也是如此。

除了很多自己不想學的孩子以外,其實也有一部分同學是因為沒有恆心和毅力,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

這樣空有學習願望,卻沒辦法堅持,一碰到挫折就打退堂鼓,在越來越難的學習過程中,長此以往,產生厭學情緒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3.不良風氣毒害

這個風氣涵蓋面十分廣泛,既包含家庭層面,也有學校和社會層面。

在家庭教育裡,父母的言行舉止、教養方式,以及學習氛圍都會對孩子的學習積極性產生影響。

同樣,學校教育裡,老師的教學能力還有職業操守,也會影響孩子對於學習的投入多少。不少家長迷信“名師光環”,也不是沒有道理。

此外,社會上一些不好的觀念輸出,例如享樂主義傾向、讀書無用論等,都是造成兒童厭學的社會誘因。

厭學成孩子頑疾:驅動式學習才是良方

3.驅動式學習引發孩子興趣

臺灣著名作家張大春就曾說過,“好奇心在哪裡,知識的疆界就在哪裡。”

不難看出,對於學習的好奇心,才是驅動孩子自主學習的關鍵要素。因此,要讓孩子形成學習的自我驅動力,有目標、有追求,才會有突破。

1.形成正能量的自我意識

著名教學學家陶行知老先生一直強調,“教育的本質是要讓人弄懂自己的所思所想”,因此,孩子自己要有正能量的心態,始終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態度,這也可以幫助孩子主動提高學習積極性。

<code>日本勵志電影《墊底辣妹》裡的萬年墊底王工藤沙耶加就是因為媽媽還有周圍人的開導幫助,才重拾信心,最後一步步實現了自己逆襲考上大學的目標,由此可見,人的主觀能動性有多麼的強大。/<code>
厭學成孩子頑疾:驅動式學習才是良方

2.學會主動尋求幫助

孩子在生心理都尚未成熟的年紀,很多時候的確需要家長還有老師的幫助,在學習上也是如此。不要覺得不好意思,當遇到問題時,要及時跟老師或者家長溝通交流。

老師受歡迎,孩子一般也會喜歡上他的課,良好的師生關係是學生克服厭學情緒的良方。

同樣的,善解人意的家長也是孩子努力的動力之一。不要給孩子窒息感強烈的學習觀念,適時引導,多加鼓勵,這才應該是家長所該有的人設。

3.多種手段輔助學習

家長和老師可以通過一些必要的手段或者措施來激勵孩子不斷學習。

把輔助的功能定位擺正,才能明白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這樣一來,也能快速發現並解決問題。

比如可以通過“報酬效應”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的危機意識,讓他有壓力或者注意孩子課外興趣和學習的相互結合等等,這些都可以作為家長還有老師行動的準則,加以應用。

厭學成孩子頑疾:驅動式學習才是良方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驅動式學習的核心也就在於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

學生不厭學,不一定對學習有興趣,但如果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就一定不會發生厭學。因此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才是把握孩子學習成績好壞的命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