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這個季節,有種東西讓人痴迷


青團,碧青油綠,糯韌綿軟,甘甜細膩,清香爽口,從色彩到口感都有著春天的氣味,是清明時節流行於江浙滬一帶的時令食品。人們把清明果叫成青青裹、清明糰子、艾米果、清明粿等,塘棲人愛叫“青圓子”。一般選取的野草主要是艾草。艾草做的清明果為深綠色,有股濃郁的艾香味。取當季的野草做成新鮮綠汁液後,混入糯米糰中蒸制而成。

一到這個季節,有種東西讓人痴迷

作為一種傳統的小吃,根據學者的研究,青團的起源跟四月清明節(準確來說是寒食節)有直接的關係。比如在北宋溫革所著的《瑣碎錄》中,就曾記載過,當時北宋時期的四川人,在寒食節這一天有一個風俗,就是採集楊桐、細葉冬青等樹木的葉子,用這些葉子製出綠汁染到要吃的飯上面,讓飯的顏色泛青。這被認為是青團的最早起源。而這個誕生,從最開始就與寒食的飲食節俗有著密切的關係。

因為古人在寒食這一天有停火做飯的習俗,一般是停火一到三天不等,因為古人沒有灶火就無法烹飪熱食,因此就會額外準備一些方便即食的食物作為寒食節的節令食品來填飽肚子。而這種用樹葉染成的青色飯,就是宋代四川居民的寒食節祭祀食品,同時也是他們在寒食節這幾天的主要食物。

青團正是源自於寒食節的這種寒食傳統。因為在古人的認知中,吃生冷的東西是會傷害五臟的,而用樹葉浸染的青色飯食,則被古人認為可以有效地助長人體的陽氣,剋制寒氣侵入人體,這就是古人在寒食這一天製造青色食物的最初動機

一到這個季節,有種東西讓人痴迷

到了明代,青團已經作為專門的一種食物,出現在當事人的筆記中了。明朝人郎瑛就曾記載說,當時人會在寒食節吃“青白團子”,就是對宋代寒食節吃青色飯習俗的一種繼承,也是認為這能夠有助於激發人體的陽氣。

進入清代,青團從祭祀食品向小吃進化了一大步,也就是不僅僅侷限於清明寒食節前後食用了。比如清朝的袁枚在《隨園食單》裡面就專門寫了作為糕點之一的青團的作法:“搗青草為汁,和粉作粉團,色如碧玉。”

一到這個季節,有種東西讓人痴迷

而清朝褚人獲也在自己的筆記中提到,江蘇蘇州一帶的鄉里舉行隆重的祭神活動的時候,集市也隨之興起,各種粽子青團都會在這樣的熱鬧場合售賣。

不過,青團也不止江浙獨有,南方很多地方到了清明節前後也吃青團。

江浙的青團最出名

這個區域裡的青團最有名。但即便在江浙,對於青團,各地有各地的叫法和吃法。

上海、寧波一帶叫青團,杭州一帶叫清明糰子。糯米皮裡,除了包甜口豆沙餡兒,也有鹹口的青團,皮裡包著剁碎的毛筍、醃菜、醃肉、豆腐等餡料。


一到這個季節,有種東西讓人痴迷

在上海,這個消費慾滿到溢出的城市裡,青團的新口味層出不窮。除了兩年前爆紅的鹹蛋黃肉鬆餡兒青團,醃篤鮮餡兒、馬蘭頭餡兒也在最近嶄露頭角。

金華一帶的青團被稱為清明果。因為長得像餃子,也被叫做清明餃。清明餃是鹹的,粉團裡包進去的是炒熟的肉丁、鹹菜、筍尖之類的。清明果熱著好吃,它比包子多一點青草的香味,少了點肉的油膩。


一到這個季節,有種東西讓人痴迷

事實上,在江浙一帶,青團不只在清明當天吃。有些人家,過年時就開始做青團了。它是春天的食物,從年頭吃到年中。

從做法上看,青團除了江浙有,福建、廣西、湖南、廣東、四川、貴州的人兒也愛吃青團。只是叫法不同。

不過,管它呢,愛吃它的人總有理由開口,他們用嘴捕撈轉瞬即逝的春天。


閩桂湘的人兒也愛清明果

福建人也愛形似餃子的清明果。他們吃的清明果,外皮多用艾草或鼠麴草做成。

做好墨綠色的糯米皮裡,包入芝麻、桂花糖、豆沙餡,壓成圓模蒸熟就是甜的清明果;如果是吃鹹口的,人們則會包入臘肉丁、冬筍丁、香菇丁、紅椒丁、豆腐乾、醃菜

等餡料。


一到這個季節,有種東西讓人痴迷

廣西的瑤族人也吃這墨綠色的糯米糰子,只不過,他們管這叫艾粑。也是春天的好吃食。

春耕時節,瑤族人從地頭上採摘艾草,碾碎了揉進面裡,舂成粑粑。麵皮裡包著芝麻

花生餡。蒸熟了就吃。清明時節,他們做艾粑,既祭祀祖先,也自己吃。在廣西北部苗、侗、瑤族聚居的地方,他們還會配上油茶一起吃。


一到這個季節,有種東西讓人痴迷

油茶加艾粑,在廣西是道相輔相成的美食。

距離廣西不遠的湘西,人們也愛吃這綠色的糯米糰子

只是,染糯米粉的青菜汁是每年二月底到三月初山間的青蒿。當地人管它叫蒿菜粑粑,裡面裹的是辣子豆腐、剁椒肉和鹹菜肉丁,湘味兒十足。

廣東人叫艾粄,“不生病”

客家人流行“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

他們的青團叫艾粄。客家人把所有糯米糕點都稱作“粄”。每年春分之後,粵東南的客家人就開始準備做艾粄了。這個時候的艾草苦味較淡,最適合做進糕點裡。清明前後,客家人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吃艾粄。

一到這個季節,有種東西讓人痴迷

艾粄有甜有鹹。甜口的艾粄,除了包芝麻、糖餡兒,還有一種是無餡兒的,直接把艾絨和白糖一起和進糯米麵裡。喜歡吃草的人,肯定都會愛上它。

鹹口的艾粄跟江浙的青團差不多,包進蘿蔔絲、蔥頭、臘味,蒸熟了就能吃。客家人愛吃艾草,除了做進糯米糰子裡,他們還會做艾草茶、艾草湯、艾草粥。


清明,大西南的人民吃艾粑

在吃艾粑這件事情上,生活在大西南的人也毫不遜色。

區別於上面那一堆普通級吃法,西南人民在清明節吃糰子這件事情上,絕對是吃出了想象力!都知道成都人會吃,他們的艾粑叫艾蒿饃饃,要炸著吃


一到這個季節,有種東西讓人痴迷

在成都周邊的洛帶古鎮,有很多路邊小販支攤兒賣艾蒿饃饃。和我們常見的青團不同,成都的艾蒿饃饃用的是麵粉。麵粉裹著艾草,被做成四個小餅,炸熟後穿在一根竹籤上。喜歡辣的人可以在上面撒點辣椒麵,那味道好極了,外焦裡嫩,還隱約自帶草香。

這裡的艾蒿饃饃不止清明吃。在洛帶古鎮,只要你想吃,總能找到吃的地方,誰讓四川人都是好吃鬼呢。


一到這個季節,有種東西讓人痴迷

貴州人也興清明節吃“青團”,叫做“清明粑”。粑粑的原料跟青團差不多,都是和了青菜汁的糯米麵。只不過,除了蒸,他們還會烙著吃。

烙熟的清明粑雖然賣相一般,但味道絕對不差喲!


青團代表的不止江浙,而是整個南方。華南、西南和長江中下游流域,被一些學者認為是稻作的起源地,早期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舌頭馴化,有了作青團的糯稻。

青團,只是這一眾糯米美食中的一種,它源自生活。


一到這個季節,有種東西讓人痴迷

“哪兒的青團最好吃”,其實是個偽命題。最好吃的青團,永遠是被記憶珍藏的那一口。

小時候,每到清明節前後,外婆總能在城市的角落裡挖回艾草,焯水後剁碎,再用裝米飯的白布包著艾草葉,擠出汁水,和進糯米麵裡,做成一個個不橢不圓的小糰子,蒸熟給我們吃。她做的艾粑不放餡,但我覺得特別好吃。

外婆不做飯之後,我才發現,那是我吃過最好吃的艾粑,沒有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