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昭:曹操實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重要謀臣


董昭:曹操實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重要謀臣


摘要:曹操一旦奉天子都許,名正言順,言順勢成,其他地方勢力相時而動,紛紛歸附。地方實力派和士人的投身歸屬,實際上都是衝著天子名號來的,而其擁有者曹操則是名利雙收,最終一統北方、爵尊魏王。


東漢末期,黃巾事起,為了廣招賢才、穩定時局,漢靈帝不得不取消對黨人的禁錮,由士人所領導的地方勢力迅速壯大起來,州牧郡守雄踞一方,這便為日後的群雄蜂起埋下了伏筆。而作為贅閹遺醜的曹操是如何在這場英雄會中力拔頭籌的,其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端可謂眾所注目,至為重要。


一、關鍵人物:董昭


實際上,曹操很早就認識到了“宜奉天子,以令不臣”的重要性。初平元年,董卓徙天子都長安,山東義兵推袁紹為盟主,而以董卓兵強莫敢先進,曹操時為奮武將軍,慨嘆眾將之不靖:


“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舉二週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尤足為患......”


據此可知,迎天子都許,真正的策劃者當是定陶董昭。董昭不但為曹操謀劃了迎天子都許之策,而且在此前後做了一系列重要工作,當為挾天子以令諸侯至為關鍵的人物,並且董昭也是曹操進封魏公、魏王的主要謀劃者,其於曹氏可謂殫精竭慮,建立了不世之勳。


董昭:曹操實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重要謀臣


上文已揭曹操早有宜奉天子之心,獻帝遠在長安時就曾經嘗試與天子聯繫。其時,董昭弟董訪在張邈軍中,袁紹與張邈有矛盾又聽信讒言將治罪於董昭,董昭匆忙離去欲往長安,至河內被張楊羈留。恰在此時,張楊拒絕了曹操的請求,而董昭的努力卻使得這種拒絕成了一種過去,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前奏悄然漸起。


漢獻帝初遭董卓強徙於長安,後又在李傕、郭汜諸將的爭鬥廝殺中頻歷艱險、顛沛流離,興平二年十月獻帝入河東後向呂布求救,獻帝手詔呂布,似仍想借助其往日痛斬董卓的豪氣,以圖自救,終因呂布軍資睏乏而作罷。是時“天子在安邑,(董)昭從河內往,詔拜議郎”,董昭一旦接近了天子,便迅速客觀地分析了當時的局勢,並進一步採取行動,為曹氏挾天子以令諸侯創造機會。


“韓暹、楊奉、董承及楊各,違戾不和,昭以奉兵馬最強而少黨援,作太祖書與奉曰:方今群兇滑夏、四海未寧,神器至重、事在維輔,必須眾賢,以清王軌,誠非一人所能獨建。”

董昭代曹操寫出的這封信,可謂正中楊奉的下懷,楊奉確有兵而乏食,且無外助,得曹操這樣的外援又可解決糧草問題,好不樂哉。然而曹操其實確實既無強兵又非足食,卻使得楊奉等人對其親近不已,這不得不歸功於董昭將虛張聲勢的手法運用得如此巧妙。


董昭此舉便使曹操深得楊奉等實力派將領的信任,為其日後能夠順利朝天子於洛陽奠定了基礎。據三國志載:“夏六月,(曹操)遷鎮東將軍,封費亭侯。秋七月,楊奉、韓暹以天子還洛陽。”此時張楊、楊奉都率部離開了洛陽,這成為曹操奉天子的絕佳機會,而董承又主動發書潛召,曹操自然會動心。


董昭:曹操實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重要謀臣


曹操在接到二書後便急召眾賢進行商討,“漢獻帝自河東還洛陽,太祖議奉迎都許,或以山東未平,韓暹、楊奉新將天子到洛陽,北連張楊,未可遂制。”如此異議使得曹操無法決斷,此時曹操最為得力的謀士荀彧給了其決斷的信心,彧勸太祖曰:


“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明矣。”


籌算分明、內謀已定,曹操便毅然率眾,親詣獻帝於洛陽。曹操來到洛陽以後,便造訪了多次在暗中相助的董昭:


“太祖朝天子於洛陽,引昭並坐,問曰:今孤來此,當施何計?.昭曰:-將軍興義兵,以誅暴亂,入朝天子,輔翼王室,此五伯之功也。”


董昭向曹操提出了一個對其日後挾天子以令諸侯至為重要的計策:移駕幸許。雖然曹操及其謀臣均早有奉迎天子之心,然而確切提出這一想法的,當是董昭。此言深得曹操心意,“此孤本志也,楊奉近在梁耳,聞起兵精,得無為孤累乎?”曹操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雖然他已親詣天子、佔得先機,但是洛陽畢竟不是曹操的勢力範圍,要想從張楊、楊奉等實力派眼皮下將天子挾為己有,又談何容易,特別是近在梁縣的楊奉,兵精眾強,實為曹操的心腹大患。


董昭:曹操實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重要謀臣


對此,董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奉少黨援,將獨委質,鎮東、費亭之事,皆奉所定。又聞書命申束,足以見信,宜時遣使,厚遺答謝,以安其意。說京都無糧,欲車駕暫幸魯陽,魯陽近許,轉運稍易,可無懸乏之憂.。奉為人勇而寡慮,必不見疑,比使往來,足以定計,奉何能為累?”


如此精闢的分析,使得曹操很快打消了對楊奉的顧慮,而此時的楊奉仍然如董昭所說那樣對曹操極為信任。與此同時,楊奉身邊的徐晃也在為曹操吹風,這多少也使得楊奉放鬆了對曹操的警惕並一度想歸身曹操,而曹操正好乘此機會首先取得了執政大權,繼而清理了內部的一些障礙,同時又安撫收買了人心。內外俱善,萬事皆備,“(建安元年八月)庚申,遷都許”從而為未來挾天子以令諸侯鋪平了道路。


二、挾天子以令諸侯


雖然曹操已經成功地挾天子都許,但要做到令諸侯卻無法一蹴而就。“天子之東也,(楊)奉自梁欲要之,不及。”當曹操徙天子向東時,楊奉立刻意識到自己受騙了,然而正如董昭所料“比使往來,足以定計,”奉既失去先機,只得匆忙追趕,“車駕出洛陽,自轅而東。楊奉、韓暹引軍追之,輕騎既至,(曹)操設伏兵,要於陽城山狹中,大敗之。”


於是“奉由是失望,與韓暹等到定陵鈔暴。太祖不應,密往攻其梁營,降誅即定,奉、暹失眾,東降袁術。”前被伏擊、後失根據,楊、韓與曹操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急速逆轉,很快這兩股勢力便從歷史舞臺上消失了。迫在眉睫的外患一旦解決,曹操便著力於整頓內廷,肅清異己。據後漢書:


董昭:曹操實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重要謀臣


“建安元年,從東都許。時天子新遷,大會公卿。兗州刺史曹操上殿,見彪色不悅,恐於此圖之,未得託,設託疾如廁,因出還營。彪以疾罷,時袁術僭亂,操託彪與術婚姻,誣以欲圖廢置,奏收下獄,劾以大逆。”



曹操以睚眥之惡便度其害己,當時朝廷氣氛之緊張,可見一斑。曹操通過肅清異己、安插親信的方式,將天子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這種高壓使得獻帝近乎無法忍受,“帝不任其憤,因曰: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身為帝主被迫如此,其屈辱可想而知,而其也並未就此向曹操妥協,卻是掙扎著努力一搏,


“自都許之後,權歸曹氏,天子總己,百官備員而已。帝忌操專逼,乃密詔董承,使結天下義士共誅之。承遂與劉備同謀,未發,會備出征,承更與偏將軍王服、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結謀。事洩,承、服、輯、碩皆為操所誅。”


這次失敗徹底摧毀了獻帝覆曹的希望,其後雖偶有變亂,然而均是徐波微瀾,驚濤不再了。在迅速安定內廷的同時,曹操已經開始藉著天子招牌,大展拳腳。他讓荀彧居中挾天子,自己則出令諸侯。是時其最大的對手莫過於雄踞河北的袁紹,要全力對付袁紹就必須掃除後顧之憂)盤踞徐州的呂布。曹操仍然沿用了當初智鬥楊奉的方法,有了天子這張牌,曹操做得更加完滿了:


“太祖又手書厚加慰勞布,說起迎天子當平定天下意,,布大喜,答太祖曰:布獲罪之人,分為誅首,手命慰勞,厚見褒獎,,布當以命為孝。太祖更遣奉車都尉王則為使者,齎詔書,又封平東將軍印綬,來拜布。”


董昭:曹操實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重要謀臣


曹操的懷柔加上天子的美封,使得呂布很快入其彀中,雖呂布其後又曾復叛,然而終未與袁術聯手形成氣候,很快曹操便率眾除掉了這個屢屢叛主的猛將。對於袁紹,曹操則果斷施壓。建安元年,曹操迎天子都許,乃下詔書於紹,責以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


雖然袁紹以長文上書自理,然天子拱手尸位,禮樂征伐自曹氏出,袁紹還是陷入被動,遂最終促成了曹袁的官渡之戰,一戰而袁氏勢潰、曹氏轉興。曹操一旦奉天子都許,名正言順,言順勢成,其他地方勢力相時而動,紛紛歸附,“是乃其有天子,不令而歸。”地方實力派和士人的投身歸屬,實際上都是衝著天子名號來的,而其擁有者曹操則是名利雙收、勢資兼得,於是傲視群雄,最終一統北方、爵尊魏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