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點思考

東漢末年,宦官當政,朝綱混亂。以何進為代表的“外戚”集團,聯合以“袁紹”為代表的士族集團對“宦官”集團進行“殊死搏鬥”,終留下一個天下大亂的結局。年幼的少帝劉辯與陳留王劉協在宦官的挾持下流落民間,後為董卓所尋得。董卓霸京,把持朝政,廢少帝,另立陳留王劉協為新皇帝,即漢獻帝。獻帝先是為董卓所控制,後又為董卓部將李傕與郭汜所困擾,欲求東歸洛陽。輾轉反側,終於建安元年(196年),由時任兗州刺史的曹操迎接入駐洛陽,曹操本人也帶著兵駐紮在洛陽。而後,又在董昭的協助下,曹操藉著洛陽距離防地大本營太遠,皇帝的安全無法保證,且糧草供應不足等原因,將漢獻帝移駕幸許(許都)。自此,漢獻帝便一直待在許都,直至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十月,在魏王曹丕逼迫下,退位禪讓,降為山陽郡公,足足待了二十四年。

在此期間,漢獻帝是典型的“傀儡皇帝”,有名無實,朝政大權掌握在曹氏手中,應該也是在擔驚受怕中度過,當然,也可以說漢獻帝這一生,自董卓亂京開始直至病故,都在擔驚受怕中度過的,可憐、可悲、可嘆!

關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點思考

漢獻帝

“迎奉天子”之爭

關於將漢獻帝從洛陽接到自己防地一事,袁紹的謀臣沮授,其實在更早的時間就提出過。據《後漢書·袁紹傳》記載:

沮授說紹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官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袁紹本來也準備聽從沮授的建議,去迎接獻帝。但淳于瓊(就是官渡之戰,為袁紹鎮烏巢的守將)等人認為要復興漢室太難,而且迎立漢帝會削弱自己的權力,勸袁紹不要用此計策,袁紹就把這事暫時放下了。

關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點思考

袁紹 字本初

袁紹沒有及時把握住的機會,曹操把握住了。據《三國志·魏書·毛玠傳》記載,曹操在得到兗州之後,與其謀士毛玠有過這樣一番對話,這次對話意義重大,其中的內容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作為曹操軍事集團戰略規劃來實行的,堪稱曹操版的《隆中對》,其內容是:

太祖臨兗州,闢為治中從事。玠語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今袁紹、劉表,雖士民眾強,皆無經遠之慮,未有樹基建本者也。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太祖敬納其言,轉幕府功曹。

其中的關鍵點在於“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毛玠的說法是:“奉天子”,奉即尊奉的意思。曹操一開始也並沒有“挾持”天子,天子初到許都的時候,曹操給予天子的禮儀與支持是極其到位的。當然,這只是開始。後來的曹操,態度一定有極大的轉變,否則,也就不會發生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衣帶詔事件”了。

關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點思考

曹操 字孟德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是堅定地執行“迎奉天子至許都”的策略的。

曹操令諸侯了嗎?

沒有。還是毛玠的那句話:“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奉行的政治策略是“尊奉天子以令地方服從中央

”,這是令不臣的含義。曹操本人及曹操的謀士也從來沒說過“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說這句話的人是曹操集團的競爭對手,如諸葛亮、田豐等人說的。

而且,我們通讀三國也會發現,曹操的地盤沒有一個不是自己打下來的,曹操迎接天子後的武將,沒有一個是主動投靠過來的(其中的張繡還是在降了又叛、叛了再降的。),至於諸侯們,孫權、劉備、袁紹、袁術、韓遂、馬騰、劉表、呂布等,因為曹操“尊奉天子”之後,都以曹操“挾天子”為由,自立為王了。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是“敵方”的說法。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的那一句話: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關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點思考

隆中對 劇照

那麼,天子至許以後,曹操集團的政治綱領是什麼呢?

迎奉天子之後的政治綱領!

另一個人給了答案,這個人就是荀彧。荀彧出生東漢名門,家族擁有很高的聲望,荀彧本人從小就展現驚人的天賦,時人異之,認為他是:王佐之才。荀彧與諸葛亮一樣,都是有理想的王佐之才。在曹操迎奉天子至許前夕,荀彧也與曹操闡明瞭三大應當遵循的政治綱領:

  • 尊奉天子以順從民意,這是“大順”(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
  • 以大公無私的方式來降服豪傑,這是“大略”(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
  • 通過弘揚正義來吸引人才加盟,這是“大德”(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

尊奉天子、大公無私、弘揚正義,則“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

關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點思考

荀彧 字文若

因此,無論是荀彧還是毛玠,其給曹操的建議都是如果皇帝在許,則“正確的政治”與“正義的旗幟”就在許都,這對於想要幹一番大事業的人來講,是至關重要的。

從某種程度上講,曹操執行了,也獲得了極為可觀的成效:

曹操迎奉天子的好處

  • 人才,大量的人才。因為皇帝在許,則政治中心就在許都附近,大量讀書人留在了曹魏集團所控制的北部中國。且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多次以皇帝名義頒發“求賢令”,為皇帝辦事不就是為曹操辦事嗎。並且,曹操能夠以皇帝的名義為人才加官進爵,官是國家的,但人是自己的,這筆買賣確實合算。得人才者得天下。因此,三國時期最不缺人才的,即使到了三國中後期,文臣武將依舊濟濟滿堂;
  • 地位,曹操“尊奉天子”之後,獲得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崇高地位。雖然曹操本人並不怎麼在乎這個身份,在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發佈的《述志令》中也可窺見一二。但這個身份至少在明面上給他帶來的好處是,他是皇帝的代言人,執行皇帝的旨意辦事,代表的是當時的朝廷、中央。表面上有一面“正義”的旗幟;

當然,這同時也讓曹操在一統中國的動作上,有時候會顯得有那麼一點拘謹。無論怎樣,皇帝在許,再這麼胡鬧,也總有一點約束。同時,因為毛玠與荀彧的戰略綱領也在時時刻刻約束著他,使他終其一生都沒有稱帝。當然,在曹操後期野心膨脹之後,毛玠與荀彧也就沒有好果子吃了,毛玠被下了大獄,荀彧則被逼死。

關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點思考

曹操

另外,在“迎奉天子”這件事情是,曹操是佔到了很大的便宜。但這件事也並非曹操強大的根本原因,其強大或者說不可與之爭鋒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其擁兵百萬。在那樣一個時代,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就是草頭王,要想腰桿硬,還得手裡有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