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点思考

东汉末年,宦官当政,朝纲混乱。以何进为代表的“外戚”集团,联合以“袁绍”为代表的士族集团对“宦官”集团进行“殊死搏斗”,终留下一个天下大乱的结局。年幼的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在宦官的挟持下流落民间,后为董卓所寻得。董卓霸京,把持朝政,废少帝,另立陈留王刘协为新皇帝,即汉献帝。献帝先是为董卓所控制,后又为董卓部将李傕与郭汜所困扰,欲求东归洛阳。辗转反侧,终于建安元年(196年),由时任兖州刺史的曹操迎接入驻洛阳,曹操本人也带着兵驻扎在洛阳。而后,又在董昭的协助下,曹操借着洛阳距离防地大本营太远,皇帝的安全无法保证,且粮草供应不足等原因,将汉献帝移驾幸许(许都)。自此,汉献帝便一直待在许都,直至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十月,在魏王曹丕逼迫下,退位禅让,降为山阳郡公,足足待了二十四年。

在此期间,汉献帝是典型的“傀儡皇帝”,有名无实,朝政大权掌握在曹氏手中,应该也是在担惊受怕中度过,当然,也可以说汉献帝这一生,自董卓乱京开始直至病故,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的,可怜、可悲、可叹!

关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点思考

汉献帝

“迎奉天子”之争

关于将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自己防地一事,袁绍的谋臣沮授,其实在更早的时间就提出过。据《后汉书·袁绍传》记载:

沮授说绍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袁绍本来也准备听从沮授的建议,去迎接献帝。但淳于琼(就是官渡之战,为袁绍镇乌巢的守将)等人认为要复兴汉室太难,而且迎立汉帝会削弱自己的权力,劝袁绍不要用此计策,袁绍就把这事暂时放下了。

关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点思考

袁绍 字本初

袁绍没有及时把握住的机会,曹操把握住了。据《三国志·魏书·毛玠传》记载,曹操在得到兖州之后,与其谋士毛玠有过这样一番对话,这次对话意义重大,其中的内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作为曹操军事集团战略规划来实行的,堪称曹操版的《隆中对》,其内容是:

太祖临兖州,辟为治中从事。玠语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

其中的关键点在于“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毛玠的说法是:“奉天子”,奉即尊奉的意思。曹操一开始也并没有“挟持”天子,天子初到许都的时候,曹操给予天子的礼仪与支持是极其到位的。当然,这只是开始。后来的曹操,态度一定有极大的转变,否则,也就不会发生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衣带诏事件”了。

关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点思考

曹操 字孟德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是坚定地执行“迎奉天子至许都”的策略的。

曹操令诸侯了吗?

没有。还是毛玠的那句话:“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奉行的政治策略是“尊奉天子以令地方服从中央

”,这是令不臣的含义。曹操本人及曹操的谋士也从来没说过“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说这句话的人是曹操集团的竞争对手,如诸葛亮、田丰等人说的。

而且,我们通读三国也会发现,曹操的地盘没有一个不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操迎接天子后的武将,没有一个是主动投靠过来的(其中的张绣还是在降了又叛、叛了再降的。),至于诸侯们,孙权、刘备、袁绍、袁术、韩遂、马腾、刘表、吕布等,因为曹操“尊奉天子”之后,都以曹操“挟天子”为由,自立为王了。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是“敌方”的说法。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的那一句话: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关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点思考

隆中对 剧照

那么,天子至许以后,曹操集团的政治纲领是什么呢?

迎奉天子之后的政治纲领!

另一个人给了答案,这个人就是荀彧。荀彧出生东汉名门,家族拥有很高的声望,荀彧本人从小就展现惊人的天赋,时人异之,认为他是:王佐之才。荀彧与诸葛亮一样,都是有理想的王佐之才。在曹操迎奉天子至许前夕,荀彧也与曹操阐明了三大应当遵循的政治纲领:

  • 尊奉天子以顺从民意,这是“大顺”(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
  • 以大公无私的方式来降服豪杰,这是“大略”(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
  • 通过弘扬正义来吸引人才加盟,这是“大德”(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尊奉天子、大公无私、弘扬正义,则“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

关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点思考

荀彧 字文若

因此,无论是荀彧还是毛玠,其给曹操的建议都是如果皇帝在许,则“正确的政治”与“正义的旗帜”就在许都,这对于想要干一番大事业的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曹操执行了,也获得了极为可观的成效:

曹操迎奉天子的好处

  • 人才,大量的人才。因为皇帝在许,则政治中心就在许都附近,大量读书人留在了曹魏集团所控制的北部中国。且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多次以皇帝名义颁发“求贤令”,为皇帝办事不就是为曹操办事吗。并且,曹操能够以皇帝的名义为人才加官进爵,官是国家的,但人是自己的,这笔买卖确实合算。得人才者得天下。因此,三国时期最不缺人才的,即使到了三国中后期,文臣武将依旧济济满堂;
  • 地位,曹操“尊奉天子”之后,获得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崇高地位。虽然曹操本人并不怎么在乎这个身份,在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发布的《述志令》中也可窥见一二。但这个身份至少在明面上给他带来的好处是,他是皇帝的代言人,执行皇帝的旨意办事,代表的是当时的朝廷、中央。表面上有一面“正义”的旗帜;

当然,这同时也让曹操在一统中国的动作上,有时候会显得有那么一点拘谨。无论怎样,皇帝在许,再这么胡闹,也总有一点约束。同时,因为毛玠与荀彧的战略纲领也在时时刻刻约束着他,使他终其一生都没有称帝。当然,在曹操后期野心膨胀之后,毛玠与荀彧也就没有好果子吃了,毛玠被下了大狱,荀彧则被逼死。

关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点思考

曹操

另外,在“迎奉天子”这件事情是,曹操是占到了很大的便宜。但这件事也并非曹操强大的根本原因,其强大或者说不可与之争锋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拥兵百万。在那样一个时代,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要想腰杆硬,还得手里有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