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涼州軍閥與白波軍卻失敗?


為什麼曹操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涼州軍閥與白波軍卻失敗?

“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曹操的標籤。是由他的謀士毛玠向他提出來的。當然這句話其實並不是這樣說的,而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但其實都差不多,只不過是語言感情色彩的問題。曹操利用這種戰略,為他取得了很多戰略上的優勢,比如招攬人才,比如安撫馬騰、韓遂等涼州軍閥,保證西方的穩定。這些都是來源於漢王朝僅存的影響力,可以說曹操是利用得很到位的。不過“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手段並不是曹操的原創,在漢末三國時期,就有人嘗試過或者打算嘗試這個戰略。只不過他們都失敗了,只有曹操獲得了成功。那麼“前輩”的失敗的原因,曹操能夠成功的條件的什麼呢?下面小編就來說一說對於這件事的個人看法。

為什麼曹操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涼州軍閥與白波軍卻失敗?

一、保持對漢室的必要的尊重

在漢末三國時期,第一個使用這個戰略的,大概要數涼州出身的董卓。何進為了脅迫保護宦官的何太后,讓董卓等人逼近京畿。本來何進是能夠壓制董卓的,但是誰也沒想到何進在這個節骨眼上被宦官給殺了,於是董卓趁虛而入,控制了東漢朝政,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像渤海太守袁紹、冀州刺史韓馥、陳留太守張邈、兗州刺史劉岱等等,都是董卓派出去的。可以說東漢東部的軍閥混戰的局勢,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董卓在控制朝政初期的部署。當然這種部署對於董卓來說是徹頭徹尾的失敗,但這並不影響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實。

為什麼曹操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涼州軍閥與白波軍卻失敗?

然而董卓使用這個戰略,僅僅持續了三年時間。從中平六年到初平三年(即公元189年到192年)。非常短暫。在這段時間裡,根據小編的統計,董卓至少遭遇過五次政變,第五次就是王允、士孫瑞、楊瓚、呂布、秦誼、張黑、陳衛等人策劃的對董卓的刺殺。這次成功了,王允等人獲得短暫的勝利。如果沒有成功,那麼還會有第六次、第七次等等,直到成功而已。如此高頻率的政變,說明董卓並不具備“挾天子”的條件,小編認為導致這個結果的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在初期對漢室尊嚴的破壞太過於嚴重。

為什麼曹操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涼州軍閥與白波軍卻失敗?

董卓在初期藉口漢少帝劉辯才能不足,廢掉劉辯,擁立劉協為皇帝,就是漢獻帝。自古以來廢立皇帝就是非常嚴重的事情,尤其是漢少帝並無昏庸無道的舉動,董卓又沒有輔政能臣的名望,他廢立皇帝當然得不到士人的支持;而後他又殺死何太后。從這個舉動可以看出,董卓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消滅何太后插手朝政的機會。但是這些做法無疑非常激烈的。等到關東聯軍起兵,董卓被迫遷都長安的時候,他的舉動更加惡劣,火燒洛陽、掘墓取寶、毒殺少帝、劫掠百姓,已經是徹底把自己的名望給毀掉了,不得不使用殘酷的手段來震懾群臣。董卓視漢室尊嚴於無物,自然也無法藉助漢室的影響力以及忠於漢室者的支持,死於政變是一種必然。

為什麼曹操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涼州軍閥與白波軍卻失敗?

二、需要一個統一的意志

“挾天子以令諸侯”需要一個統一的意志,似乎是一句廢話,即便不履行這個戰略,難道就會允許他人在塌下酣睡了嗎?其實還是有區別的。如果沒有漢室的話,可能多支勢力能夠和諧共處,比如說袁紹和曹操,在沒有掌控漢室的時候,二者就是盟友的關係,曹操對袁紹的依賴程度更大一些。而控制了漢獻帝之後,二者的裂痕明顯出現了。因為漢獻帝所帶來的政治上的權益實在是太大了。面對利益的誘惑之下,原本相對和諧的狀態會變得更加脆弱。所以處於這種狀態下的勢力用“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是加速了自己的分裂而覆亡。

為什麼曹操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涼州軍閥與白波軍卻失敗?

我們看符合這種情況的例子——李傕、郭汜、樊稠;楊奉、董承、韓暹。前者控制朝政是在初平三年到興平元年(即公元192年到195年);後者是在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都非常短暫,中間還隔著一段動亂時期。首先來看前者。當時控制朝政的董卓舊部中的將領有李傕、郭汜、樊稠、楊定、賈詡、李蒙等人,小編大概將其分為三個派系,李傕、郭汜、賈詡一路;樊稠、李蒙一路;楊定、胡軫一路。這是根據反攻長安的時候各個將領的情況劃定的。

等到控制漢室的時候,李傕、郭汜、樊稠、楊定四個人是權力比較大的,權力高低就按照排序的順序。本來董卓舊部控制朝政還算比較平穩,而在興平二年,李傕殺死了樊稠以及李蒙,導致郭汜與楊定的警惕,最後徹底分裂,終止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狀態。雖然史料中將李傕殺樊稠歸因於樊稠在“長平觀之戰”中放走韓遂,但樊稠和李蒙盡數被殺,可以看出李傕的目的,就是徹底消滅這一個派系。這大概是為了獨吞漢獻帝帶來的權益,所以楊定的反擊是合理的。

為什麼曹操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涼州軍閥與白波軍卻失敗?

另外就是楊奉、董承、韓暹的情況。李傕和郭汜、楊定火併,挾持了漢獻帝,失去對漢獻帝的必要的尊重(兼顧上一個條件),也導致自己眾叛親離,只能答應放漢獻帝東歸。在東歸的路上,以楊奉、韓暹為首的白波軍與楊定、董承這些董卓舊部作為重要的武裝力量,護送漢獻帝到河東安邑再返回洛陽。其中楊定在這個過程中被反水的郭汜擊敗,於是就剩下楊奉、韓暹、董承。雙方存在矛盾,意志不統一,但是都奈何不了對方,於是主動找曹操介入,來打破這個平衡。這就讓曹操得以搶走漢獻帝,楊奉等人控制漢室的時間更加短暫。

為什麼曹操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涼州軍閥與白波軍卻失敗?

三、有足夠強大的實力,能夠維持漢室的正常運轉

最後玩“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套路,需要足夠的實力來維持漢室的運轉。曹操之所以能夠發揮漢室的這種政治上的權益,一個最基本的條件就是他有足夠的實力,來保證這些向曹操為代表的漢室靠攏的小軍閥在接受曹操控制的同時,能夠得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利益。否則關中的那些軍閥憑什麼聽從曹操,馬騰憑什麼放棄兵權進入朝中“享福”?為什麼袁紹不接受曹操的號令呢?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因為袁紹的實力比曹操強大,他完全可以用軍事手段來獲得利益,而非曹操所掌控的漢室的賜予。所以實力的強弱是最關鍵的地方。

為什麼曹操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涼州軍閥與白波軍卻失敗?

在護送漢獻帝到洛陽的過程中,河內太守張楊也參與了,而且比較活躍。洛陽宮室叫做“楊安殿”,就是張楊為了表彰自己的功勞而命名的。張楊一度想要在洛陽控制漢獻帝,但是他的部下不支持,於是張楊就放棄了這個想法。張楊的部下為什麼不支持呢?張楊本人為什麼也放棄了呢?史無明文。不過從當時漢室的糟糕的情況,以及楊奉、董承等人交爭的複雜情況可以推測出,張楊可能是沒有足夠的實力去壓制楊奉、重建漢室。退一步來說,如果張楊的主觀想法不是這樣,小編認為從客觀上來說,他也不足以履行這個戰略。而曹操擁有一定實力,有脫離於袁紹的獨立性,在初期也對漢室保持尊重,重建並且維護漢室運轉,同時滿足三個條件,在後期引起反撲的事件後也及時處理掉,所以他能夠取得最後的成功。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