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比曹操早五年實施“挾天子以令諸侯”,如成功就沒有三國鼎立

摘要:公元191年,自封車騎將軍的袁紹聯合韓馥等人擁立幽州牧劉虞為帝,而當時董卓掌控洛陽,進封劉虞襄賁侯,先授大司馬,後加其太傅。

此時山東諸將內部意見不統一。劉虞選擇奉迎獻帝、保境安民的政治路線。然而亂世已成,最終劉虞被公孫瓚擒殺。這次議立劉虞為帝比曹操迎奉漢獻帝早了五年,雖然失敗了但是直接影響到了北方局勢。



袁紹議立劉虞

袁紹當時渤海國起兵,因家族的原因,贏得很多支持,還當上了討董盟軍盟主。討董戰事不了了之後,袁紹說服了冀州刺史韓馥議立劉虞,同時寫信給袁術、曹操等,但是袁術、曹操各有打算,皆回信婉拒。

袁紹比曹操早五年實施“挾天子以令諸侯”,如成功就沒有三國鼎立

袁紹


袁紹派人私下裡聯繫幽州牧劉虞,但是劉虞拒絕了;袁紹、韓馥等又以山東諸將名義,正式議立劉虞為帝,但遭到劉虞的嚴詞拒絕,此事只能作罷。

在議立前一年,漢靈帝駕崩,換了個小皇帝,董卓進京又廢掉,換了個皇帝,因此董卓拼命結好劉虞,給他加官進爵,希望他承認新皇帝;同時袁紹也想通過擁立劉虞稱帝,小則擁立之功,大則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劉虞何許人

劉虞是東漢光武帝嫡長子之後,標準的皇室支脈,擁立成功後可以消弱漢獻帝的影響力,同時加強山東諸將聯盟的凝聚力。

劉虞不光是宗室,還長期擔任幽州牧,民間名聲非常好。烏桓、鮮卑等部落關係也不錯,前不久又助其平定叛軍。

袁紹比曹操早五年實施“挾天子以令諸侯”,如成功就沒有三國鼎立


劉虞與幽州本地豪強也保持著良好的關係,田疇在其死後舉宗族逃入山中,併發誓報仇,鮮于氏在其死後欲起兵為其報仇。

由於劉虞的多年精心經營,既有與外族交易的便利,還有鹽鐵礦取得收入,吸納了來自青州、徐州的百餘萬難民,到幽州安居樂業。



山東諸將的態度

山東諸將在一起討伐董卓的時候,就沒有步調一致,在議立劉虞的事情上,更是各懷心思。

袁紹族弟袁術當時據有南陽,不願意看到年富力強且握有實權的劉虞稱帝,故拿出一套公義說辭。

袁紹比曹操早五年實施“挾天子以令諸侯”,如成功就沒有三國鼎立

公孫瓚


術答曰:“聖主聰睿,有周成之質。賊卓因危亂之際,威服百寮,此乃漢家小厄之會。......志在滅卓,不識其他。”

曹操當時在東郡,正與叛軍作戰,後袁紹為拉攏他,還表奏其為東郡太守。但是曹操不願意受人之制,故也拿出一套大義說辭。

太祖答紹曰:“董卓之罪,暴於四海,吾等合大眾、興義兵而遠近莫不響應,此以義動故也。今幼主微弱,制於奸臣,未有昌邑亡國之釁,而一旦改易,天下孰安之?諸君北面,我自西向。”

反對者都把董卓與漢獻帝相分離,承認董卓的暴行,又承認漢獻帝的法統地位。這種態度反映了當時部分地方割據勢力的意見。



劉虞的選擇

袁紹議立劉虞不成功,諸將的反對意見是原因之一,但是決定性的要素還是劉虞本身的態度。

在議立的過程中,劉虞對於私下商洽的都是不接受帝號的,還說要逃到匈奴去躲避皇位。當袁紹、韓馥等以山東諸將名義派專人正式上尊號時,劉虞叱責是造反。當再次派使者時,請劉虞領尚書事,劉虞直接砍了使者的頭。

袁紹比曹操早五年實施“挾天子以令諸侯”,如成功就沒有三國鼎立

劉虞


劉虞每次都表明認同洛陽的政權,認同漢獻帝的地位。期間還傳送羌胡各部落的朝貢品,派田疇等使長安,覲見漢獻帝,還派兵給其子劉和,護持迎接漢獻帝。

由此可見劉虞選擇的是忠於皇室一脈,即拒絕袁紹議立的要求,也否定董卓的籠絡,盡力維持東漢既有的政治框架,雖為一州之牧,依然尊崇朝廷。


劉虞之死

劉虞的兒子劉和是漢獻帝侍中,奉獻帝的命令逃出長安找父親,在南陽被袁術扣留。袁術假裝要西征討董卓,讓劉和給父親寫信出兵。劉虞派出數千精兵,結果為袁術所留。

幽州軍事大佬公孫瓚歷來和劉虞不合,在劉和被拘時,偷偷派人勸袁術扣劉和,吞劉虞的部隊,讓劉虞知道後,兩人矛盾愈來愈深。兩人相互上報朝廷告發對方,同時都防備算計著對方。

直到有次劉虞乘虛公孫瓚大軍在外,糾合部眾攻擊公孫瓚大本營,結果被手下透露給了公孫瓚。在劉虞大軍圍困下,公孫瓚集合精銳,順風縱火,突襲大營,大敗劉虞軍,並擒獲劉虞。適逢漢獻帝使者在幽州,即脅迫使者,以袁紹等人慾尊劉虞為帝為藉口,斬劉虞。

袁紹比曹操早五年實施“挾天子以令諸侯”,如成功就沒有三國鼎立

韓馥

劉虞派兵南陽、通使朝廷到起兵攻擊公孫瓚,都沒有什麼較大的衝突戰爭,說明劉虞確實在保境安民。即使在攻擊公孫瓚時,也告誡士卒不要殺無辜的人,不要燒百姓的房屋。可是亂世軍閥混戰,光有仁愛之心是很難存活的。


袁紹議立劉虞不成,自然無法奉迎漢獻帝,於是走向“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反面,脅迫韓馥讓出冀州,攻滅公孫瓚,最後佔領冀州、幽州、青州、幷州等四州之地,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在官渡進行歷史性的對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