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比曹操早五年实施“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成功就没有三国鼎立

摘要:公元191年,自封车骑将军的袁绍联合韩馥等人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而当时董卓掌控洛阳,进封刘虞襄贲侯,先授大司马,后加其太傅。

此时山东诸将内部意见不统一。刘虞选择奉迎献帝、保境安民的政治路线。然而乱世已成,最终刘虞被公孙瓒擒杀。这次议立刘虞为帝比曹操迎奉汉献帝早了五年,虽然失败了但是直接影响到了北方局势。



袁绍议立刘虞

袁绍当时渤海国起兵,因家族的原因,赢得很多支持,还当上了讨董盟军盟主。讨董战事不了了之后,袁绍说服了冀州刺史韩馥议立刘虞,同时写信给袁术、曹操等,但是袁术、曹操各有打算,皆回信婉拒。

袁绍比曹操早五年实施“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成功就没有三国鼎立

袁绍


袁绍派人私下里联系幽州牧刘虞,但是刘虞拒绝了;袁绍、韩馥等又以山东诸将名义,正式议立刘虞为帝,但遭到刘虞的严词拒绝,此事只能作罢。

在议立前一年,汉灵帝驾崩,换了个小皇帝,董卓进京又废掉,换了个皇帝,因此董卓拼命结好刘虞,给他加官进爵,希望他承认新皇帝;同时袁绍也想通过拥立刘虞称帝,小则拥立之功,大则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刘虞何许人

刘虞是东汉光武帝嫡长子之后,标准的皇室支脉,拥立成功后可以消弱汉献帝的影响力,同时加强山东诸将联盟的凝聚力。

刘虞不光是宗室,还长期担任幽州牧,民间名声非常好。乌桓、鲜卑等部落关系也不错,前不久又助其平定叛军。

袁绍比曹操早五年实施“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成功就没有三国鼎立


刘虞与幽州本地豪强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田畴在其死后举宗族逃入山中,并发誓报仇,鲜于氏在其死后欲起兵为其报仇。

由于刘虞的多年精心经营,既有与外族交易的便利,还有盐铁矿取得收入,吸纳了来自青州、徐州的百余万难民,到幽州安居乐业。



山东诸将的态度

山东诸将在一起讨伐董卓的时候,就没有步调一致,在议立刘虞的事情上,更是各怀心思。

袁绍族弟袁术当时据有南阳,不愿意看到年富力强且握有实权的刘虞称帝,故拿出一套公义说辞。

袁绍比曹操早五年实施“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成功就没有三国鼎立

公孙瓒


术答曰:“圣主聪睿,有周成之质。贼卓因危乱之际,威服百寮,此乃汉家小厄之会。......志在灭卓,不识其他。”

曹操当时在东郡,正与叛军作战,后袁绍为拉拢他,还表奏其为东郡太守。但是曹操不愿意受人之制,故也拿出一套大义说辞。

太祖答绍曰:“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众、兴义兵而远近莫不响应,此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反对者都把董卓与汉献帝相分离,承认董卓的暴行,又承认汉献帝的法统地位。这种态度反映了当时部分地方割据势力的意见。



刘虞的选择

袁绍议立刘虞不成功,诸将的反对意见是原因之一,但是决定性的要素还是刘虞本身的态度。

在议立的过程中,刘虞对于私下商洽的都是不接受帝号的,还说要逃到匈奴去躲避皇位。当袁绍、韩馥等以山东诸将名义派专人正式上尊号时,刘虞叱责是造反。当再次派使者时,请刘虞领尚书事,刘虞直接砍了使者的头。

袁绍比曹操早五年实施“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成功就没有三国鼎立

刘虞


刘虞每次都表明认同洛阳的政权,认同汉献帝的地位。期间还传送羌胡各部落的朝贡品,派田畴等使长安,觐见汉献帝,还派兵给其子刘和,护持迎接汉献帝。

由此可见刘虞选择的是忠于皇室一脉,即拒绝袁绍议立的要求,也否定董卓的笼络,尽力维持东汉既有的政治框架,虽为一州之牧,依然尊崇朝廷。


刘虞之死

刘虞的儿子刘和是汉献帝侍中,奉献帝的命令逃出长安找父亲,在南阳被袁术扣留。袁术假装要西征讨董卓,让刘和给父亲写信出兵。刘虞派出数千精兵,结果为袁术所留。

幽州军事大佬公孙瓒历来和刘虞不合,在刘和被拘时,偷偷派人劝袁术扣刘和,吞刘虞的部队,让刘虞知道后,两人矛盾愈来愈深。两人相互上报朝廷告发对方,同时都防备算计着对方。

直到有次刘虞乘虚公孙瓒大军在外,纠合部众攻击公孙瓒大本营,结果被手下透露给了公孙瓒。在刘虞大军围困下,公孙瓒集合精锐,顺风纵火,突袭大营,大败刘虞军,并擒获刘虞。适逢汉献帝使者在幽州,即胁迫使者,以袁绍等人欲尊刘虞为帝为借口,斩刘虞。

袁绍比曹操早五年实施“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成功就没有三国鼎立

韩馥

刘虞派兵南阳、通使朝廷到起兵攻击公孙瓒,都没有什么较大的冲突战争,说明刘虞确实在保境安民。即使在攻击公孙瓒时,也告诫士卒不要杀无辜的人,不要烧百姓的房屋。可是乱世军阀混战,光有仁爱之心是很难存活的。


袁绍议立刘虞不成,自然无法奉迎汉献帝,于是走向“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反面,胁迫韩馥让出冀州,攻灭公孙瓒,最后占领冀州、幽州、青州、并州等四州之地,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在官渡进行历史性的对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