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为什么能延续40余年?

摘要:在“三国鼎立”的四十多年间,孙刘联盟除在夷陵之战前后极短时间遭到过破坏外,一直得以持续保持。也正因为蜀吴共同抗击曹魏,才使“三国鼎立”延续达四十余年之久。

三国鼎立,为什么能延续40余年?

引言:

东汉末年,政局十分混乱,灾害严重,民不聊生,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为了镇压起义,朝廷让地方各州自行招募士兵,起义镇压下去了,一些官吏和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军阀集团。他们彼此长期混战,造就了纷乱的局势。

曹操、孙权和刘备皆乱世之中脱颖而出。三人在智能人士的协助之下都建立起自己的割据势力,并且进行了各自的政治、经济改革。改革不仅壮大了各自的实力,也为三方鼎立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构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三国鼎立”的真相

赤壁之战前,面对曹操强大攻势,孙权既不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又不愿“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诸葛亮舌战群儒,详细分析了联刘抗曹必胜,并劝孙权“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孙权与鲁肃、周瑜商讨再三,决定联刘抗曹。孙刘联盟开始建立。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盟初显威力,大败曹军,迫使曹操由攻势转入守势。孙刘借机发展各自的势力。刘备占益州,夺汉中,奠定了蜀汉的规模。

孙权在江淮扩张势力,占领岭南,又招抚了占据广、交的士燮兄弟,做好了建吴的准备。关羽在荆州地区的发展,引起东吴不安。吕蒙袭杀关羽,占据荆州。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孙刘联盟亦宣告破裂。刘备为了夺回荆州,以给关羽报仇为名大举进犯东吴,孙刘关系恶化为战争状态。

三国鼎立,为什么能延续40余年?

夷陵一战,刘备大败并死于白帝城。刘备死后,孙刘联盟必须恢复,才能共拒曹魏。诸葛亮鉴于后主幼弱,立即派邓芝“修好于权。邓芝晓以厉害,孙权醒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于蜀。蜀复令芝重往”。孙刘联盟重新建立。

从此,孙刘联盟确定不移,一直到蜀亡为止。孙刘联盟对蜀、吴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其一,孙刘联盟可以合蜀、吴之力与曹魏对抗,增强了反曹魏的力量,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其二,孙刘联盟可以使蜀、吴不必顾虑对方,为各自内修政理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其三,孙刘联盟有利于蜀、吴相互交流,互通有无,满足各自需求,促进双方发展。联盟建立后,双方聘使经常相互往来,互致方物;民间交往之盛自不待言。

其四,孙刘联盟有重要的军事作用,迫使曹魏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对蜀而言,联盟为其北伐解除了“东顾之忧”,对吴亦然。吴可无西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南。例如,建兴六年(228年)十二月,吴魏交兵,诸葛亮乘机率数万军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围陈仓(宝鸡东),从西面进攻曹魏。

再如,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进攻曹魏,四月至,在五丈原扎营,与魏军对抗。五月,孙权率十万人由巢湖进攻合肥新城。蜀吴互相配合,迫使曹魏两线奔波。在“三国鼎立”的四十多年间,孙刘联盟除在夷陵之战前后极短时间遭到过破坏外,一直得以持续保持。也正因为蜀吴共同抗击曹魏,才使“三国鼎立”延续达四十余年之久。因此“,三国鼎立”的实质并非简单的三足鼎立,而是孙刘联盟作为一方而与曹魏一方的对抗。

三国鼎立,为什么能延续40余年?

二、“三国鼎立”的条件

(一)地利条件

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魏则拥有广大的中原。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吴军习于水上作战,而曹魏中原兵不习水战。吴扬长避短,利用长江天险和强大水军,就可以有效地阻止曹魏的进攻。赤壁之战已经证明了长江天险是保护孙吴的一道天然屏障。后来,曹魏多年不能举兵伐吴,其中一条原因就是魏军不能轻易越过长江天险。

西晋灭吴时,也是先占领长江上游,强大的王水师顺江而下,与吴平分长江天险才完成。蜀与吴以长江为纽带得以紧密联系,互相依托,互相支援。蜀还有崇山之阻,进可攻,退可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建兴六年,马谡失街亭,魏军攻汉中,诸葛亮派军扼险拒守,魏军寸步难行。强大的曹魏,虽独霸中原,却在四十余年间,只能对南方的蜀、吴徒作虎视之势。

三国鼎立,为什么能延续40余年?

(二)经济条件

曹魏经济与蜀吴经济相均衡。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成了军阀混战的厮杀场,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辽阔的北方地区变成了一片荆棘丛生的荒原。为了改变残破的局面,曹魏采取了一些措施恢复发展经济。至曹魏后期,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洛阳由“宫室烧尽,变成了“天下四方会利之所聚的繁荣都市。

东汉末年,中原军阀混战,江南相对安定,北方人民大量从中原流迁到蜀、荆、江淮一带。南迁人民不仅带来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他们和江南人民一道劳作,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三国鼎立,为什么能延续40余年?

东吴的治铸业、盐业、丝织业、造船业都很发达。益州本来就“民殷国富,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国政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总之,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北方经济,由于遭受东汉末年混战的多次破坏,尽管曹魏后期有所恢复和发展,但经济的正常发展受到了抑制;以江南、巴蜀地区为中心的南方经济却有了巨大的发展,北、南方经济力量基本上达到了平衡。这正是三国鼎立的经济原因。

(三)政治条件

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北方人口及地主集团,与以江南、巴蜀地区为中心的南方人口及地主集团势均力敌。曹魏得到中原豪强地主的支持,东吴以长江南北的豪强地主为支柱,蜀汉得到荆益地主阶级的支持。

三国鼎立,为什么能延续40余年?

南、北方是否有对抗的条件呢?请看两组数据:蜀亡时(263年)有人口94万,魏有443万,吴亡时(280年)有人口230万。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前有三国志宗僚一栏,开列三方人物477人:蜀汉104人,孙吴131人,曹魏242人。可见,无论是杰出人物(主要是地主阶级及其幕僚),还是人口,都大体相当,这是蜀吴联盟得以与曹魏对抗的政治基础。

参考文献:

《三国书·蜀书·诸葛亮传》

《三国志·吴 书·鲁肃传》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裴注引《袁子》

《晋书·食货志》

《曹操集·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