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挾天子以令諸侯?NO!開議會

1265年1月20日,英格蘭權臣西蒙·德·孟福爾召開議會,史稱“孟福爾議會”。

挾天子以令諸侯?NO!開議會

孟福爾議會


要知道,孟福爾當時已將國王軟禁。我們熟知權臣會“挾天子以令諸侯”,春秋霸主、曹操都做過這樣的事情。本文的主人公孟福爾卻挾天子以開議會。

是劇本拿錯了嗎?我們先從孟福爾這個人說起。

第一,他是英格蘭國王的“外戚”。孟福爾1208年出生於法國大領主家庭,名字中助詞“ de ”暴露了他的貴族身份。來到英格蘭後,他得到了比他大一歲的國王亨利三世——本文的第一男配角,被挾持的天子——的賞識,封蘭開斯特公爵以及扈從大臣。


挾天子以令諸侯?NO!開議會

亨利三世


說他是外戚,還有一個理由:亨利三世是他的的姐夫。據說孟福爾相貌英俊,被亨利三世的妹妹萊斯特的埃莉諾看中(當然也有孟福爾追求埃莉諾的說法)。1238年,孟福爾與埃莉諾完婚。皇帝身邊紅人加上皇親國戚加持,孟福爾一時風光無限。

第二,孟福爾深獲當時國王亨利三世的賞識

孟福爾憑什麼獲得亨利三世的賞識?最主要的原因,孟福爾是軍事將才,而他的家族在十字軍東征中也頗有名望。

亨利三世當時遇到情況是:

9歲即位,從小受貴族們以及《大憲章》的約束,1232年親政後需要自己的力量;


挾天子以令諸侯?NO!開議會

《大憲章》,由約翰王被迫簽署


金雀花王朝法國的領地在他爸無地王約翰手裡丟的差不多了。

他爸還有為他留下眾多反對派貴族,特別在親政後,矛盾持續激化中,例如孟福爾與埃莉諾的婚姻沒有提前告知英格蘭貴族,這令貴族們感受到了羞辱;而越來越多的外來者擔任著英格蘭宮廷的重要崗位,更讓英格蘭貴族很惱火。

無論是對外收復領土還是對內平定內亂,都需要軍事人才。1247年,亨利三世曾派孟福爾去鎮壓法國領地加斯科涅的叛亂,並賦予他總督職位,可見對他軍事才能的依賴。

第三,孟福爾認為自己是英格蘭人,但在英格蘭貴族看來,就是個外國人。

其實,自亨利三世娶了來自普羅旺斯的埃莉諾後,這位來自法國的王后就把她親戚都接了來,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英格蘭政壇出現法國幫。英國著名的史學家陶特稱“外國人繼續控制著英國的國王和政治,數量不斷增加,任何把他們驅逐出去的努力都無濟於事。”

英格蘭貴族看不慣法國幫,更看不慣孟福爾飛黃騰達。於是開始向亨利三世進讒言,還調查他是否存在通敵的情況,孟福爾逐漸失去亨利三世的信任。

轉折點出現在1258年。

當年4月,亨利三世召開議想籌集軍費,孟福爾幾人全副武裝闖進議會,逼迫亨利三世進行政治改革,史稱“瘋狂議會”。英格蘭貴族不願意掏錢,也就默許了。而亨利三世為儘快獲取軍費竟然表示同意,並在幾個月後簽署了著名的《牛津條例》,《威斯敏斯特條例》等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的法案。

所以,亨利三世1263年將這些法案變成了廢紙也很好理解,畢竟開始就沒認真。1264年4月,內戰爆發。

諷刺的是,孟福爾軍事才能在內戰中發揮了作用。5月13日的劉易斯之戰中,孟福爾活捉亨利三世,逼迫他簽訂《劉易斯和平協定》,其中特別強調,《大憲章》以及限制王權的法案必須嚴格執行。亨利三世也被軟禁了起來。

次年1月,孟福爾議會召開。


挾天子以令諸侯?NO!開議會

美國國會大廈西蒙.德孟福爾浮雕


問題是,亨利三世如此出爾反爾,《大憲章》和《牛津條例》都無法對王權進行有效限制,那孟福爾圖什麼,為何不取而代之,或壟斷朝政,偏偏要開議會?

第一,通過開會商量國家大事,是英格蘭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傳統。起初王國大事由公民大會決定,後取消公民大會改為智人會議。1066年威廉征服英國後,以御前會議取代智人會議,會議由國王主持,參加的都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對於王權,特別是徵稅和出兵的權力進行限制。

第二,哪怕如曹操權傾朝野,也沒有稱帝。曹丕稱帝也假裝推辭了三次,並以禪讓的形式接手皇帝稱號。孟福爾也一樣,需要一個正當的理由,而議會無疑是最有效的也幾乎是唯一的途徑。更何況此前已經有《大憲章》、十五人會議、《牛津條例》等對王權進行限制的努力。

第三,更重要的是,孟福爾已意識到,登上權力巔峰的他即將面臨著幾股勢力的衝擊:金雀花王朝的權威仍存;教皇對於亨利三世的支持;以及視他為“異族”的英格蘭貴族。他選擇依靠貴族們恐懼的,並且平時根本無權進入議會的中產階級,鄉紳以及市民階層,比如英格蘭青年騎士團,而擴大議事範圍也能讓這次對國王的反叛更合法。後來的故事,亨利三世的兒子長腿愛德華一世在1265年8月聯合英格蘭貴族重整軍隊擊敗孟福爾的軍隊也證明了這一點。“挾天子以開議會”的孟福爾命隕於此。

“見多識廣”和久經磨難的愛德華一世顯然在政治上比他的爺爺約翰和爸爸亨利三世更為成熟。繼承王位的他選擇平衡各方權力,既保護傲慢的貴族既有利益,又承諾中產階級和市民的參政。1295年,他仿照30年前孟福爾議會的作法召開議會,出席議會的除了貴族、教士外,每郡有2名騎士代表,每個大城市有2名市民代表,約有400多名議員出席,史稱模範議會。也因此,後世稱孟福爾議會創立了英國議會的雛形,是英國議會的開端。

歷史學家錢穆,曾經提出一個論斷,大意如下:

雖然制度看起來往往是一條條枯燥乏味的條文,但是在其背後,必然有具體的人事與之關聯,並因為人事變動而逐漸醞釀成文。

挾天子以開議會的故事,恰好印證錢穆先生的這一論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