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昭:曹操实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重要谋臣


董昭:曹操实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重要谋臣


摘要:曹操一旦奉天子都许,名正言顺,言顺势成,其他地方势力相时而动,纷纷归附。地方实力派和士人的投身归属,实际上都是冲着天子名号来的,而其拥有者曹操则是名利双收,最终一统北方、爵尊魏王。


东汉末期,黄巾事起,为了广招贤才、稳定时局,汉灵帝不得不取消对党人的禁锢,由士人所领导的地方势力迅速壮大起来,州牧郡守雄踞一方,这便为日后的群雄蜂起埋下了伏笔。而作为赘阉遗丑的曹操是如何在这场英雄会中力拔头筹的,其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端可谓众所注目,至为重要。


一、关键人物:董昭


实际上,曹操很早就认识到了“宜奉天子,以令不臣”的重要性。初平元年,董卓徙天子都长安,山东义兵推袁绍为盟主,而以董卓兵强莫敢先进,曹操时为奋武将军,慨叹众将之不靖:


“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举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尤足为患......”


据此可知,迎天子都许,真正的策划者当是定陶董昭。董昭不但为曹操谋划了迎天子都许之策,而且在此前后做了一系列重要工作,当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至为关键的人物,并且董昭也是曹操进封魏公、魏王的主要谋划者,其于曹氏可谓殚精竭虑,建立了不世之勋。


董昭:曹操实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重要谋臣


上文已揭曹操早有宜奉天子之心,献帝远在长安时就曾经尝试与天子联系。其时,董昭弟董访在张邈军中,袁绍与张邈有矛盾又听信谗言将治罪于董昭,董昭匆忙离去欲往长安,至河内被张杨羁留。恰在此时,张杨拒绝了曹操的请求,而董昭的努力却使得这种拒绝成了一种过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前奏悄然渐起。


汉献帝初遭董卓强徙于长安,后又在李傕、郭汜诸将的争斗厮杀中频历艰险、颠沛流离,兴平二年十月献帝入河东后向吕布求救,献帝手诏吕布,似仍想借助其往日痛斩董卓的豪气,以图自救,终因吕布军资困乏而作罢。是时“天子在安邑,(董)昭从河内往,诏拜议郎”,董昭一旦接近了天子,便迅速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并进一步采取行动,为曹氏挟天子以令诸侯创造机会。


“韩暹、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昭以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太祖书与奉曰:方今群凶滑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诚非一人所能独建。”

董昭代曹操写出的这封信,可谓正中杨奉的下怀,杨奉确有兵而乏食,且无外助,得曹操这样的外援又可解决粮草问题,好不乐哉。然而曹操其实确实既无强兵又非足食,却使得杨奉等人对其亲近不已,这不得不归功于董昭将虚张声势的手法运用得如此巧妙。


董昭此举便使曹操深得杨奉等实力派将领的信任,为其日后能够顺利朝天子于洛阳奠定了基础。据三国志载:“夏六月,(曹操)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秋七月,杨奉、韩暹以天子还洛阳。”此时张杨、杨奉都率部离开了洛阳,这成为曹操奉天子的绝佳机会,而董承又主动发书潜召,曹操自然会动心。


董昭:曹操实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重要谋臣


曹操在接到二书后便急召众贤进行商讨,“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太祖议奉迎都许,或以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遂制。”如此异议使得曹操无法决断,此时曹操最为得力的谋士荀彧给了其决断的信心,彧劝太祖曰:


“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


筹算分明、内谋已定,曹操便毅然率众,亲诣献帝于洛阳。曹操来到洛阳以后,便造访了多次在暗中相助的董昭:


“太祖朝天子于洛阳,引昭并坐,问曰:今孤来此,当施何计?.昭曰:-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伯之功也。”


董昭向曹操提出了一个对其日后挟天子以令诸侯至为重要的计策:移驾幸许。虽然曹操及其谋臣均早有奉迎天子之心,然而确切提出这一想法的,当是董昭。此言深得曹操心意,“此孤本志也,杨奉近在梁耳,闻起兵精,得无为孤累乎?”曹操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虽然他已亲诣天子、占得先机,但是洛阳毕竟不是曹操的势力范围,要想从张杨、杨奉等实力派眼皮下将天子挟为己有,又谈何容易,特别是近在梁县的杨奉,兵精众强,实为曹操的心腹大患。


董昭:曹操实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重要谋臣


对此,董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奉少党援,将独委质,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又闻书命申束,足以见信,宜时遣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悬乏之忧.。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


如此精辟的分析,使得曹操很快打消了对杨奉的顾虑,而此时的杨奉仍然如董昭所说那样对曹操极为信任。与此同时,杨奉身边的徐晃也在为曹操吹风,这多少也使得杨奉放松了对曹操的警惕并一度想归身曹操,而曹操正好乘此机会首先取得了执政大权,继而清理了内部的一些障碍,同时又安抚收买了人心。内外俱善,万事皆备,“(建安元年八月)庚申,迁都许”从而为未来挟天子以令诸侯铺平了道路。


二、挟天子以令诸侯


虽然曹操已经成功地挟天子都许,但要做到令诸侯却无法一蹴而就。“天子之东也,(杨)奉自梁欲要之,不及。”当曹操徙天子向东时,杨奉立刻意识到自己受骗了,然而正如董昭所料“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既失去先机,只得匆忙追赶,“车驾出洛阳,自辕而东。杨奉、韩暹引军追之,轻骑既至,(曹)操设伏兵,要于阳城山狭中,大败之。”


于是“奉由是失望,与韩暹等到定陵钞暴。太祖不应,密往攻其梁营,降诛即定,奉、暹失众,东降袁术。”前被伏击、后失根据,杨、韩与曹操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急速逆转,很快这两股势力便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迫在眉睫的外患一旦解决,曹操便着力于整顿内廷,肃清异己。据后汉书:


董昭:曹操实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重要谋臣


“建安元年,从东都许。时天子新迁,大会公卿。兖州刺史曹操上殿,见彪色不悦,恐于此图之,未得托,设托疾如厕,因出还营。彪以疾罢,时袁术僭乱,操讬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



曹操以睚眦之恶便度其害己,当时朝廷气氛之紧张,可见一斑。曹操通过肃清异己、安插亲信的方式,将天子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这种高压使得献帝近乎无法忍受,“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身为帝主被迫如此,其屈辱可想而知,而其也并未就此向曹操妥协,却是挣扎着努力一搏,


“自都许之后,权归曹氏,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已。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承遂与刘备同谋,未发,会备出征,承更与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结谋。事泄,承、服、辑、硕皆为操所诛。”


这次失败彻底摧毁了献帝覆曹的希望,其后虽偶有变乱,然而均是徐波微澜,惊涛不再了。在迅速安定内廷的同时,曹操已经开始借着天子招牌,大展拳脚。他让荀彧居中挟天子,自己则出令诸侯。是时其最大的对手莫过于雄踞河北的袁绍,要全力对付袁绍就必须扫除后顾之忧)盘踞徐州的吕布。曹操仍然沿用了当初智斗杨奉的方法,有了天子这张牌,曹操做得更加完满了:


“太祖又手书厚加慰劳布,说起迎天子当平定天下意,,布大喜,答太祖曰:布获罪之人,分为诛首,手命慰劳,厚见褒奖,,布当以命为孝。太祖更遣奉车都尉王则为使者,赍诏书,又封平东将军印绶,来拜布。”


董昭:曹操实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重要谋臣


曹操的怀柔加上天子的美封,使得吕布很快入其彀中,虽吕布其后又曾复叛,然而终未与袁术联手形成气候,很快曹操便率众除掉了这个屡屡叛主的猛将。对于袁绍,曹操则果断施压。建安元年,曹操迎天子都许,乃下诏书于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而但擅相讨伐。


虽然袁绍以长文上书自理,然天子拱手尸位,礼乐征伐自曹氏出,袁绍还是陷入被动,遂最终促成了曹袁的官渡之战,一战而袁氏势溃、曹氏转兴。曹操一旦奉天子都许,名正言顺,言顺势成,其他地方势力相时而动,纷纷归附,“是乃其有天子,不令而归。”地方实力派和士人的投身归属,实际上都是冲着天子名号来的,而其拥有者曹操则是名利双收、势资兼得,于是傲视群雄,最终一统北方、爵尊魏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