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為什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是曹操,而不是袁紹呢?

在東漢末年,曹操的實力一開始是相對弱小的,其之所以能一步一步地強大起來,消滅袁紹、袁術、馬超、呂布、劉表等諸侯,離不開“挾天子以令諸侯”確立的優勢。值得注意的是,在曹操迎接漢獻帝劉協之前,袁紹的手下也提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主張。《後漢書·袁紹傳》載:“沮授說紹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官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但是,袁紹卻選擇拒絕“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主張。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是曹操,而不是袁紹呢?

為什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是曹操,而不是袁紹呢?

首先,對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是曹操,而不是袁紹的問題,主要原因是袁紹自己拒絕迎接漢獻帝劉協。在東漢末年,袁紹不僅在實力上更加強大,而且在地理位置上比曹操更加靠近漢獻帝,也即袁紹本來是有機會在曹操之前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但是,袁紹選擇拒絕了這一策略,而曹操選擇實行策略。一方面,就曹操來說,“挾天子以令諸侯”卻沒有實現命令諸侯的效果,比如袁術、劉表、袁紹等諸侯,乃至於劉備、孫權,都沒有聽命於曹操。

為什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是曹操,而不是袁紹呢?

那麼,既然不能讓諸侯聽命於自己,曹操幹嘛還要尊奉漢獻帝劉協呢?對此,在筆者看來,曹操奉漢獻帝遷都許昌,他不僅獲得了董昭、鍾繇等原漢室臣僚,而且贏得了大批士人的歸心。也即在當時的士族心中,不少還是傾向於尊奉東漢皇室的。畢竟漢朝數百年的餘威尚存,而曹操迎接漢獻帝之後,不少士族和謀士都願意為曹操效力了。比如經荀彧推薦,荀攸從荊州、郭嘉從袁紹處投到曹操麾下,避亂江南的杜襲、趙儼也於次年返歸許昌。在這些人才的輔佐下,曹操最終擊敗了各路諸侯,平定了北方中原地區。

為什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是曹操,而不是袁紹呢?

和曹操相對應的是,袁紹之所以拒絕迎接漢獻帝,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袁紹本來就擁有眾多士族的支持,手下的謀士和武將也是人才濟濟。根據陳壽在《三國志》中的記載:“(袁紹)高祖父安,為漢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相對於曹操,袁紹家族“四世三公”,獲得了眾多士族和豪傑的支持。由此,對於袁紹來說,“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價值和作用是相對較低的。更為關鍵的是,就割據中原的袁紹,本來就對東漢皇室沒有較大的敬意。

為什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是曹操,而不是袁紹呢?

最後,就袁紹的兄弟袁術,在東漢末年選擇自立為帝。雖然袁紹沒有稱帝,但是,其也不會甘願將自己打下的江山送給漢獻帝。就“挾天子以令諸侯”來說,是有利有弊的。就弊端來說,就是迎接漢獻帝后,自己的手下可能有所分化,一部分人可能去擁立漢獻帝。而這,無疑會直接削弱自身的實力。就曹操來說,在取代漢朝的過程中,“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弊端日益凸顯,成為曹操至死都沒有稱帝的原因之一。總的來說,就袁紹這位諸侯,正是出於以上的考慮,所以在手下謀士提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主張後,選擇了予以拒絕。與此相對應的是,當時缺乏士族和豪傑支持的曹操,則主動奉漢獻帝劉協遷都許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