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告訴你:發現人,比尋找答案更重要!可惜很多老師看不見人

心理學告訴你:發現人,比尋找答案更重要!可惜很多老師看不見人


學習碎碎念,繼續~

01

羅傑斯說:我發現當我能接納他人時,就使我受益匪淺。

然而,接納他人絕非易事,絲毫不比理解他人更容易,甚至難度應該更大一點。

正如羅傑斯說,我是否真的能夠允許他人對我心懷敵意?我是否能將他的憤怒視為他自身真實而合理的一部分而加以接納?當他看待生活及其問題的方式與我大不相同時我是否能接納他?當他對我非常抱有好感、崇拜我並想依照我來塑造自己時,我是否能接納他?所有這些都涉及接納,而做到它卻並不容易。

​仔細想想,覺得真心不容易,至少目前的我還做不到。

面對與自己想法不同的人時,我理解她的想法,就如伏爾泰說的:“我不同意你所說的話,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但最多,也就是停留在理解層面上,而非接納上。

但是,這兩年的學習,我開始慢慢意識到,很多東西都在潛移默化的變化中。

比如,面對孩子,我從完全不懂孩子的需求,到現在基本看到她的表現就知道她背後隱藏的情緒和需求,從不懂不會接納她,到現在基本可以完全接納,這個漸近的過程,讓我深刻的領悟到了羅傑斯的那句話。

這個過程,受益最大的是我自己。懂得了覺察自己和孩子,收穫了良好的親子關係。

然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從可以接納孩子到接納我們周圍的人,還有很漫長的一段落要走。

而這個過程,需要我們持續不斷精進自己,擁有更高的視野和格局。

心理學告訴你:發現人,比尋找答案更重要!可惜很多老師看不見人


02

羅傑斯說:“在我們的文化中越來越常見的一種模式,就是每個人都相信‘其他每個人一定都擁有與我相同的感受、想法和信仰。’”

正是這種過於自戀的想法,阻礙著我們與他人的溝通,阻礙著我們理解他人、接納他人。

“所以我們很難容忍孩子、父母或者配偶,在某些問題上的感受與自己的不同,我們也不能容忍當事人或學生與自己不同,或者用他們的方式來運用經驗。”

記得船長講過一個印象深刻的案例。

張老師是小學老師,非常嚴謹認真,他有很強的秩序性和規則性要求。

她佈置作業時會非常詳細明確的要求學生如何完成作業、步驟是什麼、答題的格式是什麼等,有非常準確的要求。

如果學生最後交上的作業沒有嚴格執行她的要求,張老師就會火冒三丈。

她覺得:我都已經反覆強調了,為什麼你不這樣去做?這說明你沒有聽我講話也沒有認真聽課,說明你學習態度有問題。

所以,她會嚴肅批評學生的學習態度,同時要求學生重做作業,下次做作業要嚴格按照她的要求來等。

無疑,張老師眼中重要的答案是:按我的標準來完成作業才可以。

但是,張老師忽視了對孩子這個“人”的興趣。

好在張老師通過學習心理學,看見“人”之後,原來和重視的一些東西她都沒那麼看重了。

後來再遇到類似情境也不再生氣,她覺得孩子們很獨特很珍貴很有意思啊,同時她的老師工作變得比以前有了更多生機,不再只是停留在一些乾枯的事情上,她覺得她的工作有了人的鮮活。

正如船長說:“我手寫我心,一張卷子,一份作文,一道題的解答過程,其實都能看見一個人。這個過程,人比事重要;發現人,比尋找答案要更加重要。”

孩子們都還小,他們都還是發展中的人,發現他們接納他們,讓他們成為自己,這是一個老師給到孩子最好的禮物。

心理學告訴你:發現人,比尋找答案更重要!可惜很多老師看不見人


“當我發現我能夠接納他人時,這意味著明確的接納作為他本人真實而重要的一部分的那些情感態度和信任,那麼我就在幫助他成為一個人,我認為這是極有意義的。”——羅傑斯

是的,這的確是極有意義的,但也是極有難度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我們可以從對孩子的接納中,不斷淬鍊自己,並慢慢學會接納周圍人。

而所有這一切的修煉,最後都會回到我們身上來。表面看似我們接納了孩子和周圍人,實則是我們與自己和解,療愈自己和接納自己的過程。

請相信,所遇一切,皆是來度我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