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曹操為何會取勝?解析其必然因素及現實思考

三國是中國封建歷史上一段重要的時期。在這段歷史過程中,英雄輩出、攪弄風雲,絲毫不亞於春秋戰國的精彩程度。羅貫中書寫的《三國演義》,用藝術的手法為我們描繪出三國曆史中不少膾炙人口的故事,至今為人津津樂道。

不少人看三國,重點是看曹操、孫權、劉備三人的爭霸,覺得特別精彩。在這段過程中,湧現出火燒赤壁、關羽水淹七軍等精彩故事。但是,在三國的前期有那麼幾場戰役也十分的有看點,比如說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爆發的決戰性戰爭,與後來的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並稱為東漢末年的“三大戰役”,它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

建安元年,曹操先後幹掉了呂布和袁術,佔據了兗州和徐州。而建安四年,袁紹也幹掉了公孫攢,獨擁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基本上佔有了河北,並意圖南下中原爭奪天下。如此一來,曹操就成為了袁紹南下的的第一個阻礙,二者勢必有一場生死之戰。

很多人都以為官渡之戰只是一次以少勝多的尋常戰役,我認為這個觀點是不恰當的。官渡之戰歷時共計1年5個月左右,分為前期交鋒、兩軍對壘、曹兵突襲三個階段,曹操軍團之所以能夠以少勝多的根本的原因是什麼?“挾天子以令諸侯”對官渡之戰的勝利有哪些影響?回顧官渡之戰,給我們又帶來了哪些現實思考?

因此,本文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深度解析:

01:官渡之戰的三個階段。

02:曹操軍團以少勝多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03:“挾天子以令諸侯”對官渡之戰的勝利有哪些影響?

04:通過官渡之戰的結果,能夠給予我們哪些現實的思考?

“官渡之戰”曹操為何會取勝?解析其必然因素及現實思考

01:官渡之戰的三個階段。

. 前期交鋒階段。

在建安四年六月的時候,袁紹為了掃除曹操,親自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意圖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據《三國志·袁紹傳》記載: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

在官渡之戰的前期,最重要的一場局部戰爭就是白馬之役。建安五年二月,袁紹為尋找曹軍主力決戰,派大將顏良進攻白馬,企圖奪取曹操安插在黃河的軍事要點,以便保障主力渡河。

四月,曹操親率大軍前往,採用謀士荀攸的建議分兵出擊。最終斬殺顏良文丑,力挫袁紹大軍的銳氣,至此,前期交鋒階段與曹操初戰大捷告一段落。

. 兩軍對壘階段。

曹操誅殺顏良、文丑後,雖然袁紹大軍初戰不捷,但是畢竟人家兵多將廣。所以,為了一雪前恥,袁紹立刻率大軍逼近官渡。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八月,袁紹連營稍前,東西數十里。曹操亦分營與相當。

對持時期,兩軍都想方設法拼命消耗敵軍的供給和軍力,總之就是怎麼能製造麻煩怎麼來。最有意思的就是袁紹仗著自己兵器多,不間斷的向曹軍射箭。而曹軍發明了一種投石戰車,擊毀了袁軍的箭樓。

這個階段,曹操其實沒有袁紹能耗,加上軍隊將士已經軍心動搖,所以心中已萌生退意。這一段在影視劇《三國》中也有所體現,曹操給手下的謀士荀彧寫信,希望荀彧勸自己班師。但是荀彧卻反其道而行之,力諫他繼續堅守。

曹操在得知荀彧的想法後,堅定了信心。於是就幹了兩件事,第一件就是想辦法保障自己的後勤補給線。命負責後勤補給採取十路縱隊為一部,縮短運輸隊的前後距離。第二件事就是不斷地襲擾袁紹的後勤。《武帝紀》記載:袁紹運谷車數千乘至,公用荀攸計,遣徐晃、史渙邀擊,大破之,盡燒其車。

. 曹兵突襲烏巢。

烏巢是袁紹的糧草大本營,烏巢被襲已經標示著袁紹大軍必然潰敗。建安五年十月,袁紹令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軍需,夜宿烏巢。而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並獻計奇襲烏巢,曹操立即付諸實行。

奇襲烏巢持續的時間很短,但是在官渡之戰中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烏巢被劫後,袁紹倉惶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再無力與曹操對抗。

《袁紹傳》記載:紹眾大潰,紹與譚單騎退渡河。餘眾偽降,盡坑之。

至此,長達一年多的官渡之戰也就落幕了。這一場戰役中,曹操和袁紹基本上都押上了自己的全部身家,最後以曹操的大獲全勝而告終,為其一統北方,討伐孫權、劉備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官渡之戰”曹操為何會取勝?解析其必然因素及現實思考

02:曹操軍團以少勝多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官渡之戰之所以被人津津樂道,主要是因為它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曹軍與袁軍二者之間數量相差過大。按照一般的邏輯來看,曹操與袁紹的這一戰根本就沒有勝利的可能性。那麼,曹操軍團以少勝多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1.兩軍統帥的個人素質相差過大。

不管是在什麼年代,軍隊統帥的個人素質直接影響著軍隊的戰鬥力。《左氏春秋》說道:“一將無能,累死三軍”。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其家族有“四世三公”之稱。

然而,在官渡之戰中袁紹的表現讓人十分失望。建安四年十二月,曹操正在前線抵擋袁紹的時候。劉備卻在曹操的背後起兵反曹,迅速佔領下邳,欲同袁紹前後夾擊。這本來有是絕佳的滅曹機遇。

但是,據《袁紹傳》記載:田豐說紹襲太祖後,紹辭以子疾,不許。

袁紹的謀士田豐指出過這一點,但是袁紹藉口自己的兒子有病,所以就放棄了。沒過多久曹操擊敗劉備,又順利的返回官渡。從中起碼能看出兩點:一是袁紹不善於聽從謀士的建議;二是袁紹將私情用於公務,在關鍵時刻分不清事情的輕重緩急。

反觀曹操雖然是閹宦之後,但是在官渡之戰中善於納諫,一切從軍政大局考慮。先是聽取荀攸的分兵出擊的觀點,再聽從荀彧的勸諫從而堅定打消耗戰的信心,最後按照許攸的設想偷襲烏巢。他是接納一切有利的觀點為自己服務,所以幹事如有神助。

僅僅從從善如流這一點來講,袁紹就不是曹操的對手。陳壽在《魏書·董二袁劉傳》中評價到: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社稷傾覆,非不幸也。所以,袁紹與曹操相比,個人的軍事素質相差過大。

“官渡之戰”曹操為何會取勝?解析其必然因素及現實思考

2.兩軍內部的將士凝聚力不同。

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手下有田豐、許攸、荀諶、許攸、審配、逢紀、沮授、顏良、文丑、張郃、淳于瓊等。曹操軍營雖然兵力不多,將領也沒有袁紹的多。但個個都是一等一的好手,比如荀彧、荀攸、郭嘉、于禁等。

在大戰在即的時候,荀彧先提出“四勝四敗”之論,郭嘉接著說了“十勝十敗”之言。為曹軍統一了思想,鼓舞了戰鬥士氣。在戰爭前期,荀攸又制定了聲東擊西的進攻策略,解決了白馬之圍。

相持階段,荀彧一封回信掃除了曹操的憂慮。戰爭後期,曹操帶領輕騎兵奇襲烏巢,而曹洪、荀攸堅守營壘。可以說一場戰爭下來,曹操的手下都盡忠職守,這才保障了曹操路線正確、舉措得當。

反觀袁紹一方,他手下的人雖然多,但是大多各自為政。《資治通鑑》記載: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逄紀果而自用,此數人者,勢不相容。可見袁紹陣營的混亂程度。

我們都知道最終給袁紹致命一擊的,不是曹操而是許攸叛逃並告知了烏巢的信息。《荀彧傳》記載: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紹。這段話證明許攸叛逃是因為自己的政敵審配抓了自己的妻子,而許攸衝冠一怒為紅顏,倒戈相向進行報復。

“官渡之戰”曹操為何會取勝?解析其必然因素及現實思考

3.曹操能夠調動的軍事資源極多。

我們現在看《三國演義》中的官渡之戰覺得很精彩,是因為曹操只有7000多兵馬,而袁紹了10萬餘眾。《孫子兵法》講: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在冷兵器時代,戰場人數的多少基本上可以決定戰爭的走向,按照我們正常的邏輯來分析,袁紹不可能有失敗的可能。

曹操再怎麼厲害,也不可能打贏如此懸殊的戰役,而且官渡之戰還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唯一的解釋就是曹操實際參與的將士遠不止這一點。《荀彧傳》中有一句原話: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僅僅從荀彧的說法中,我們就知道曹操的兵力是袁紹的十分之一,也就是1萬多人。

而曹操在官渡之戰之前擁有的兵力是多少呢?《零陵先賢傳》記錄:太祖曰:“今孤有熊羆之士,步騎十萬,奉辭伐罪,誰敢不服?”一句話就證明了曹操當時的軍隊人數應該是在十萬左右。這也是曹操能夠調動的軍事資源上限。

而在官渡之戰中,曹操先是降服張繡,得到了張繡的全部兵力。《資治通鑑》記載:冬,十一月,繡率眾降曹操。再加上鍾繇送了二千餘匹馬。還有曹仁、曹洪從汝南、宛城的支援,最後袁紹大將張郃帶兵投降。

另外,據《李典傳》記載,李典在官渡之戰中也率領自己的部隊為曹操輸送物資。典宗族部曲三千餘家,居乘氏,自請原徙詣魏郡。按一家一丁來算,李典提供的兵力最少也在3000餘人。綜合算下來,曹操調動的軍隊應該也在數萬餘。因此,曹操的勝利絕不是僅靠幾千人,而是依靠隱藏下來的軍事資源。

“官渡之戰”曹操為何會取勝?解析其必然因素及現實思考

4.曹操早起推廣屯田制,經濟雄厚。

曹操雖然足智多謀,計算下來的軍力也在數萬。但是與袁紹相比,他依舊處於弱勢。在《雍正王朝》裡,鄔思道對雍正說過,打仗打的是錢糧。這個觀點,我們現在是十分認可的。所以,我們經常會說,戰爭其實打的就是金錢。

官渡之戰打的也是糧草,曹操最後能夠獲勝,從深層次來看也是因為在經濟上,曹操佔據了優勢。

東漢末年,雖然是諸侯割據。但是這些諸侯的境遇是什麼樣的呢?《魏書》曰 :袁紹之在河北, 軍人仰食桑椹。袁術在江淮 ,取給蒲蠃。民人相食, 州里蕭條。這句話十分形象的為我們點明瞭袁紹等諸侯的處境並不好。翻譯過來就是袁紹的軍隊常常去摘桑葚吃。

而曹操卻在建安元年就開始推廣屯田制,迅速恢復了長期遭受戰爭破壞的農業生產,並在第一年就得到了充盈的糧草。《魏書》記載:是歲,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而官渡之戰是在建安四年至五年進行的,五年左右的積累,早已為曹兵提供了充足的糧草保障。

我們在看看官渡這個地方在哪呢?據考證,官渡是在現在的河南省許昌市以北200裡左右。而曹操的大本營也在許昌,換句話講官渡之戰中曹操的糧食基地就在戰場的後方不遠處,後勤補給完全跟得上。

而袁紹的大本營在現在的河北地區,他的後勤基地就很遠了。所以,在戰爭的相持階段,曹操總是去偷襲袁紹的糧草。而後來,烏巢糧草大營被劫,袁紹軍隊立刻兵敗如山倒。這就是因為袁紹的後勤補給被曹操掐斷了,袁軍前線士兵失去了糧食,所以立刻就失去了戰鬥力。

官渡之戰從表面來看似乎是曹操與袁紹雙方軍事力量的較量,其中包括雙方謀臣的智慧等。從深層次再一分析,我們就發現起關鍵性作用的還是曹操的屯田制和充足的物資供應。但是,我們從根本上來看,官渡之戰的開局就註定了袁紹的失敗,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官渡之戰”曹操為何會取勝?解析其必然因素及現實思考

03:“挾天子以令諸侯”對官渡之戰的勝利有哪些影響?

我們要明白,東漢雖然分崩離析,但是漢王朝存活已經長達四百餘年。社會各個階層對漢室的忠心和擁護不是幾年時間就可以淡化的。尤其是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士族子弟對於漢室依舊忠誠。

建安元年,漢獻帝蒙難。曹操接受荀彧的建議迎接天子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獲得東漢末年君臣道義上的唯一合法性和皇權的威嚴性。那麼,這一點對於官渡之戰的勝利有多大的影響呢?

影響一:袁紹師出無名,喪失輿論上的道義優勢。

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後,曹操討伐別人可以說討逆,而別人討伐曹操卻成為了謀逆犯上。官渡之戰中這一點十分的重要。

《三國志》記載了曹操謀士郭嘉的一番話: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 。袁紹的謀士沮授在曹袁決戰前也說 :“蓋救亂誅暴,謂之義兵 ;恃眾憑強,謂之驕兵。兵義無敵,驕者先滅。曹氏迎天子安宮許都,今舉兵南向,於義則違 。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來,不管是曹軍內部還是袁紹內部都認為袁紹出兵師出無名,可以被認定為不義之舉,必然導致失敗。而曹操則代表天下道義正統,他的軍隊就是象徵皇權的正義之師。所以就會贏得百姓的支持,戰勝袁紹也有著其必然性。

影響二:曹操深得士族之心。

士族在東漢末年是每一個諸侯都需要拉攏的對象,因為士族的子弟基本上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諸侯爭霸需要的不僅是軍隊,更重要的是謀士。

官渡之戰中,曹操正是聽了荀彧、荀攸、郭嘉這些謀士的建議,最後才取得勝利。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後,天下士族將曹操看做的正義的化身和正統的代表,紛紛歸心曹操。

建安四年,袁紹派人勸降張繡,並認為自己穩操勝券。然而張繡的謀士賈詡竟勸張繡投歸曹操。理由有三條,第一條就是因為曹操與天子綁在一起的。《資治通鑑》記載:詡曰: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由此可見天下士子對於皇權的敬畏以及維護漢室正統地位的決心。

綜上所述,官渡之戰中曹操的勝利根本上來講是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他站在了當時社會道義的制高點,將爭霸之戰轉變為討伐不臣的正義之戰,進一步贏得了社會各階層的支持,爭取到了戰略上的主動,為後期的統籌指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官渡之戰”曹操為何會取勝?解析其必然因素及現實思考

04:通過官渡之戰的結果,能夠給予我們哪些現實思考?

官渡之戰是封建歷史時期一場重要的經典戰役,為後世提供了很多可以思考的地方。

(1).做事首談道義。

中國人對於道義的重視程度是十分高的。有句俗語叫做: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的勝利從根本上來看就是因為堅持了正統道義,贏得了士族百姓的支持。

我們在現在社會上做事情也要堅持這一點,而過去所謂的道義用現在最為直觀的話來講,就是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要一個人時刻用符合社會主流思維的方式做人做事,那麼他一定會得到他人的尊敬和幫助,自然會為自己贏得名譽和未來。

(2).傾聽至關重要。

官渡之戰中,曹操懂得吸納他人的觀點思路,最終擊敗袁紹。而袁紹身邊明明有那麼多謀士,但是袁紹不肯聽取他人的建議,最後落敗。可見善於傾聽他人意見是多麼的重要。

而我們現在不少的年輕人,剛步入社會並不久,但是做事全憑自己的喜好,對前輩的意見不理不睬。這一點是十分危險的,只有學會傾聽,我們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知曉更多的社會經驗和處理辦法,這樣才可以獲得進不。

(3).合作才能共贏。

曹操軍營萬眾一心,而袁紹軍隊裡確實明爭暗鬥,結果曹軍大獲全勝。而袁紹一方傷的傷、死的死,就連叛逃的許攸最後也是身首異處,幾乎沒有勝利者。可見,團隊對於個人發展的重要性。

在現代社會,個人的能力是弱小的,但是當很多人團結起來為了某件事情努力的時候,我們就能爆發出巨大的能量。只有懂得團隊合作,才能互惠互利,共同成長。

“官渡之戰”曹操為何會取勝?解析其必然因素及現實思考

總結一下:

讀一段三國,品一段故事。官渡之戰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這個戰場,曹操憑藉他過人的才華和無雙的勇氣,在道義、經濟和指揮上戰勝了宿敵,寫下了他軍事生涯中光輝的一頁。讀史是為了明智,官渡之戰早已消逝於歷史長河,但是它卻給我們帶來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對於我們現在思考人生、感悟社會具有重要時代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