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如果沒有許攸之謀,曹操還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嗎?

導語:官渡之戰,通過《三國演義》的演繹,最讓人們津津樂道的是關雲長於萬軍之中斬顏良、誅文丑的英雄壯舉和曹操求賢若渴,夜半赤腳迎許攸的精彩故事,搞得很多人都認為曹操能夠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全賴關雲長之勇和許攸之謀,如果沒有他們倆,曹操就打不贏官渡之戰。那麼真正的官渡之戰是否就如《三國演義》記載的這樣的呢?

公元200年新年伊始,在中國北方大地上,一場決定誰將成為北方廣大地區主人的大決戰正在官渡(河南中牟東北)地區上演。

此次大戰進攻一方為剛剛滅掉幽州公孫瓚,一統北方青、幽、並、冀四州廣大地區,素有"四世三公"之稱的袁紹,防守一方為趕走劉備,逼死袁術,攻殺呂布,招降宿敵張繡,手握徐州、司隸校尉部、豫州以及荊州的長沙、零陵、桂陵三郡土地的曹操。

袁紹兵多將廣,素有"四世三公"之稱,實力遠勝曹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有極大的政治優勢,但他兵少將寡,實力與袁紹相比相差甚遠。可是最終的結果卻是實力弱小的曹操打敗實力強大的袁紹,完成統一北方的大業,曹操本人也因在官渡之戰中的優異表現,躋身於中國古代最優秀的戰略家和戰場指揮家行列,青史留名。

官渡之戰,如果沒有許攸之謀,曹操還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嗎?

東漢末年全國地圖

本次會戰是如何發生的?在戰爭中袁曹兩方陣營又發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關雲長於萬軍之中斬顏良、誅文丑的英雄壯舉是否是真實的歷史?曹操求賢若渴,夜半赤腳迎許攸,許攸"火燒烏巢"的計謀是本次會戰的偶然因素還是決定因素?曹操憑什麼能夠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的結果對東漢末年三國鼎立之勢的形成又有哪些重要影響?本文將通過刨析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為讀者解開這些隱藏在歷史背後的謎團。

1、 一千八百多年前,兩位大人物的"口水仗"。

公元196年,曹操挾天子建都許昌後,借天子之口,下詔責備袁紹地廣兵多,既不發兵襄助天子,也不朝貢天子,只顧自己擴展勢力,互相征伐,引起袁紹的不滿。後來又脅迫天子下詔任命袁紹為太尉,封鄴侯,任命曹操自己為大將軍。

曹操此舉將袁紹的地位置於自己之下,再次

引起袁紹的不滿,袁紹上表推辭不受,曹操見袁紹勢大,不敢造次,只能選擇退讓,將大將軍的位置讓給袁紹,自己自任司空,行車騎將軍職權。

袁曹兩位大人物的第一次隔空交鋒,曹操雖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巨大政治優勢,但還是敗給了實力強大的袁紹,被袁紹用實力碾壓,實實在在地受了一把窩囊氣。

可這不是他最後一次因實力不濟受袁紹的窩囊氣

公元197年春,袁紹看曹操手握天子,天天給天下諸侯下詔書,玩得挺開心,他就給曹操寫了一封信,這封信言辭極其傲慢,把曹操弄得灰頭土臉的,讓曹操非常生氣。

曹操和袁紹的這兩次隔空交鋒,曹操都是以失敗告終

受了兩次袁紹窩囊氣的曹操召集手下眾謀士商議,希望想出辦法滅掉袁紹這個討厭的傢伙,讓他也受一下自己施加的窩囊氣。

此次會議,雖然曹操手下的謀士荀彧、郭嘉給曹操列出了十條曹勝袁敗的理由,但是最終得出的結論卻是先穩固自己的勢力,然後再借機和袁紹決戰,為曹操出氣。

此次會議的結果,雖然讓曹操短時間內無法去找袁紹的晦氣,但是至少制定了行動方案,也算是一個曹操能夠接受的結果,因此曹操採納了荀彧、郭嘉的建議,安心發展自己的勢力,向手下表示自己宰相肚裡能撐船,不和袁紹那個討厭的傢伙一般見識,暫時放棄了找袁紹晦氣的打算。

曹操這次為出窩囊氣而召開的會議,正式拉開了袁曹官渡決戰的序幕。

2、 官渡之戰前,曹操的奮鬥。

已經制定好行動方案的曹操,通過結兒女親家和挾天子下詔招安各諸侯相結合的辦法,先是拉攏了西邊的宿敵張繡,然後又穩住了江東的孫策。他讓自己的兒子娶張繡的女兒為妻,把自己的侄女嫁給孫策的弟弟孫匡,讓自己的兒子娶了孫奔的女兒,然後通過天子之口,拜張繡為楊武將軍,拜孫策為騎都尉,封吳侯。

穩定這兩個不安定因素後,曹操又發兵滅掉了呂布,趕走好不容易找到一塊棲身之地的劉備,聯合其他諸侯,逼死了妄自稱帝的袁術。

為了進一步穩固自己是勢力,曹操還聽從謀士荀彧的建議,派在關中很有威望的鐘繇為司隸校尉,鎮守關中,防守西涼的馬騰、韓遂。

通過這一系列如此這般的操作,曹操基本使自己的東、西、西南、東南幾個方向無後顧之憂,而梁州的豐瑞,漢中的張魯也都表示臣服。

曹操的奮鬥初見成效,他基本掃除了盤踞在自己周邊的割據勢力,只剩下一個強大而討厭的袁紹在北方對他虎視眈眈。

此時的曹操,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受了袁紹窩囊氣除了生氣什麼也做不了的弱者,他現在手握徐州、豫州、兗州大部、司隸校尉部廣大地區,手下幾萬精兵訓練有素,是當時僅次於袁紹的強大諸侯,何況他還有天子在手,擁有巨大的政治優勢。

雖然此時的曹操和袁紹比起來還是很弱小,但他已經基本具備了和袁紹一戰的實力。

正當曹操藉助天子的詔書,大肆擴張勢力範圍的時候,袁紹正和幽州的公孫瓚死磕,最終袁紹在公元199年4月攻滅公孫瓚,統一了北方青、幽、並、冀四州,勢力範圍進一步擴大,實力更強。而此時曹操也已經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既定戰略目標,鞏固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可以說,此時的曹操和袁紹,都是意氣風發的時候,都做好了徹底消滅對方的準備工作。袁紹和曹操之間一場決定最終命運的大決戰即將來臨。

官渡之戰,如果沒有許攸之謀,曹操還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嗎?

官渡之戰前袁曹雙方形勢圖

3、 性格決定命運,開戰前,袁紹犯了優柔寡斷的毛病。

公元199年六月,袁紹從自己統治的四州三十郡國中選取精兵十萬,騎兵一萬,胡騎八千,欲直取曹操的大本營許昌。這原本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在出兵之前,袁紹陣營中的各將領和謀士卻發生了分歧。

大戰之前,這種將領之間的分歧,加上袁紹自己的性格問題,為後來官渡之戰的失利埋下了隱患。

事情是這樣的。袁紹消滅幽州的公孫瓚後,準備攻打曹操,但是他手下的謀士沮授卻不同意出兵,他向袁紹建議說,現在我們剛剛和公孫瓚打完大仗,四洲之地的軍民都非常疲憊,糧草不足,現在不應該盡取大軍遠征,應該重視農業發展,使人民得以修養生息。然後再屯兵於黎陽(今河南浚縣),逐漸經營河南地區,多造舟船,修造兵器,分別以精銳之騎兵,經略曹操的邊境城邑,使曹操不得安寧,這樣我們就可以平安無事,再徐圖天下就可穩超勝局劵了。

對於沮授的建議,袁紹的謀士郭圖、審配則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取四州強大的兵力攻取曹操那是易如反掌,不費吹灰之力的事情。

兩方爭論不休,各有各的道理,誰也說服不了誰,而袁紹本人也因早就看曹操不順眼,早就想收拾他,就採納了郭圖、審配的建議,決定馬上攻打曹操。

官渡之戰,如果沒有許攸之謀,曹操還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嗎?

出兵前袁紹陣營意見不統一

關於沮授的建議,雖然沒有被袁紹採納,但還是值得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其建設性意義的。

眾所周知,後世隋文帝楊堅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對南陳使用的就是沮授向袁紹建議的辦法,先不決戰,而是在邊境不斷騷擾南陳,特別是在種糧和收糧的季節,更是騷擾得厲害,讓南陳主要勞動力疲於奔命,無法安心農事,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的影響。

最終的結果是南陳的國力大減,實力大不如前,被隋朝一舉滅掉。

在袁紹和曹操相爭的時候,曹操面臨的局面比南陳更加複雜。

此時的曹操集團,周邊遍佈各種割據勢力,雖然曹操在開戰前通過各種手段暫時穩住了這些割據諸侯,但是這些手段都不能維持長久,時間一長,必然生亂,到時候曹操自顧不暇,還真有機會被袁紹一舉滅之。

反觀郭圖、審配的建議,就不值一提了。道理很簡單,曹操即使實力不如袁紹,但肯定不是一個軟柿子,不費點大力氣,那肯定是要吃大虧的。

不過他們倆的建議也還是有用的,他們強化了袁紹心中的傲氣,使袁紹更加看不起曹操,為北方大地的提前統一作出了貢獻,使北方民眾少經戰火,也算是於民有功。

不管怎麼樣,袁紹總算是決定要和曹操做一個了斷了。

可讓人想不明白的事情發生了。

正所謂:"兵者,詭道也"既然已經決定和對方作戰了,那麼就應該無所不用其極,想盡一切辦法,抓住一切有利之機,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才對。

可是這個袁紹不知道是腦子有問題還是狂妄過頭了,他先是拒絕了田豐趁曹操攻打徐州的劉備,許昌空虛之際,趁機一舉拿下曹操大本營的建議,等曹操打敗劉備,佔據徐州之後,又拒絕了田豐等待時機再戰的建議,將田豐關進大牢,然後帶領大軍南下攻打曹操。

真是讓人無語,該打的時候不打,不該打的時候又很積極。難怪《三國演義》實在找不到理由來解釋袁紹這種常人難以理解的行為,編出一個袁紹因小兒子生病,袁紹心疼小兒子,才一直不肯出兵的理由來了。

綜觀袁紹一生,優柔寡斷、用人疑人的毛病一直都困擾著他。這也導致在東漢末年那個皇權旁落,諸侯崛起的年代,他雖有四世三公之稱,實力遍佈黃河兩岸,傲視群雄,但最終卻沒有大的作為,官渡一戰後黯然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成為曹操登上歷史舞臺最大的墊腳石。

4、 白馬之圍,曹操使用了"聲東擊西"的古老戰法,關雲長於亂軍中斬下顏良腦袋。

公元200年春,經過長期"論證"的袁紹終於下定決心,率領大軍攻打曹操集團。

他先是命手下主薄陳琳寫下了討伐曹操的檄文,將曹操祖宗十八代以及本人罵得體無完膚,然後命令手下最為勇猛大將之一的顏良帶兵攻打曹操在北方的第一個據點白馬(今河南浚縣東南),同時派出屯騎司馬何茂率部分兵力攻擊獲嘉,袁紹自己親率大軍向蕩陰(今河南蕩陰)推進。

獲知顏良攻打白馬的消息,曹操非常著急。因為駐守在白馬城的只有東郡太守劉延率領的1000人,根本不是顏良帶領的一萬兩千多人的對手,雖是守城一方,佔有地利優勢,但時間一長必然會被攻破。

面對這一實際情況,曹操決定親自帶領主力大軍北上救援劉延,和顏良在白馬決戰。

如果曹操真的按照這個方案行動,那麼官渡之戰估計就得提前結束,後來的歷史也就沒曹操什麼事了。

從戰場態勢看,袁紹駐軍的蕩陰離白馬非常近,可以說就是一河之隔,如果曹操按照既定路線北上直接救援白馬的劉延,那麼袁紹肯定會立刻帶領大軍前來會戰,這就會讓曹操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直接和袁紹的大軍決戰。

可是以當時曹操帶領的那點可憐的兵馬,怎麼打也打不過袁紹的主力大軍,唯一的結果就是曹操被袁紹和顏良兩面夾擊,最終敗北。

關鍵時刻,曹操的謀士荀攸向曹操建議:"當前我們的兵力少,硬拼是肯定拼不過的,要想取勝,只有想辦法分散袁紹的兵力。"

荀攸不愧是優秀的人才,他提出方案後,進一步給出實施辦法,他繼續向曹操建議說:"你到了延津後,要假裝率兵渡河襲擊顏良的後方,如此一來,袁紹必然會率領大軍向西迎戰。待你的行動成功調動袁紹主力大軍後,你再親率精騎兵轉向白馬,打顏良一個措手不及,如此,白馬之圍可解,顏良可擒。"

曹操是一個非常善於聽取部下意見的人,他採納了荀攸的建議。兵至延津後,擺出一幅渡河西進的態勢,袁紹果然如荀攸意料的那樣,分兵前來迎擊曹軍。

偵知此消息的曹操立即帶領精銳騎兵轉頭向東,直奔白馬。

可憐的顏良直到曹操大軍離自己只有十里的地方才得到消息,驚慌之下趕緊率兵迎戰,並在亂軍中被關羽抓住機會,只一刀,就被幹淨利落地砍下了腦袋。

顏良被關羽殺死之後,他手下的士兵非常驚慌,不敢和曹軍交戰,四散逃亡,曹操順利解了白馬之圍。

官渡之戰,如果沒有許攸之謀,曹操還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嗎?

曹操解白馬之圍軍事地圖

解了白馬之圍的曹操,並不敢久留,而是撤出白馬城內的全部軍民,延著延津河向西撤退。同時得到消息的袁紹惱羞成怒,不顧手下大將沮授的勸阻,執意派兵追擊,並親率主力大軍渡河尾隨而來。

5、文丑孤軍深入,曹操以輜重誘敵,用陽謀大敗文丑。

袁紹派來追擊曹操的將領是他手下的大將文丑和總打敗仗的劉備。

文丑此人,武藝高強,自視甚高,根本看不起曹操。

他帶領大軍一路追殺曹操,一直追到延津以南的地區,曹操見一直帶著軍民一起行動,也不是辦法,就乾脆不跑了,於是就停止了後撤,駐紮於南坂坡下面,並不斷派人登高瞭望文丑大軍的動向。瞭望人員先是回報說來了五六百個騎兵,沒一會兒又回報說騎兵來了很多,數量無法計算。

於是曹操當機立斷,命令大軍丟棄全部的輜重和多餘裝備,把這些東西丟得到處都是。對於曹操的奇怪行為,手下的將領們無法理解,此時正是大軍壓境的時候,不好好準備應戰,怎麼還把輜重裝備給丟了呢?

於是大家建議趕緊跑,跑回大營之後才好繼續堅守。正當此時,荀攸又說話了,他說:"這正是引誘敵人的計策,怎麼能跑呢?"

曹操見荀攸識破了自己的計策,轉頭和荀攸對視一眼,兩人會心一笑,然後 繼續命令大軍將輜重丟棄在文丑軍行軍的路上。

沒一會兒,文丑前鋒騎兵看到到處都是曹軍留下的輜重,就全部跳下戰馬,瘋狂爭搶曹軍留下的輜重,文丑軍陷入混亂當中,等後方的文丑和劉備發現不對勁,想控制大軍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原來,文丑帶領的騎兵,都以為曹操救援白馬之後,不敢駐紮,撤出全部的軍民,趕緊跑路,一定是被袁紹大軍嚇破膽了,他們前來追擊,壓根就沒想過會有危險,都以為這就是一個輕鬆立功的機會。

果不其然,一路追擊,曹軍都不敢正面迎戰,一直在逃跑,這好不容易追上了,還沒等開戰呢,就已經丟盔棄甲,輜重都不要了。大頭兵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曹軍已經沒有戰鬥力,於是都抓緊搶奪物資,生怕動作慢了,好東西都被其他人搶走了,這可都是請功的好東西啊!

於是乎,誰還管將軍的命令是什麼,趕緊搶東西才是正理。

正當袁軍搶東西搶得高興,陷入混亂時,曹操立即命令手下500多騎兵上馬,衝擊袁軍隊伍。面對曹軍的猛然反攻,袁軍非常慌亂,根本無力抵抗,沒多久就被打敗了。曹操帶領騎兵一路追殺,追了30多里地才完。

官渡之戰,如果沒有許攸之謀,曹操還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嗎?

曹操殺文丑軍事地圖

混亂當中,文丑被曹軍斬殺,關羽則趁曹軍勝利之機,跑到了劉備的身邊。

官渡之戰初期的這兩次大戰,都是以曹操獲勝而告終。在這兩次戰爭中,袁紹不但損失了兩員大將,從北方帶來的一萬八千名騎兵也損失了近四分之一,開戰前必勝的士氣被大大地挫傷。

6、兩軍對峙,曹操兵少糧絕,進退不能。

成功斬殺袁紹兩員大將,並消滅其幾千精銳騎兵的曹操,帶兵回到此處會戰的大本營官渡,並在此駐紮,與袁紹對峙。

袁曹對峙期間,因曹操內部將領劉闢率部反叛曹操,袁紹派劉備領兵南下聯合劉闢,襲擾曹操後方。這讓曹操非常憂慮。關鍵時刻,曹操手下的騎將軍曹仁根據劉備長途遠征,且手下士兵不是劉備親兵,必然不能全身心服從劉備指揮的特點,建議曹操派出精銳騎兵,迅速解決劉備和劉闢。

官渡之戰,如果沒有許攸之謀,曹操還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嗎?

曹仁將軍劇照

曹操採納了曹仁的建議,派出精銳騎兵,很快在汝南打敗劉備,暫時穩住了不利局勢。

劉備帶著殘兵逃回袁紹大本營,就想著如何才能脫離袁紹,於是向袁紹建議由他自己帶領兵馬南下聯繫荊州的劉表,以便南北夾擊曹操。

袁紹聽從了劉備的建議,讓他帶領本部兵馬南下。劉備到達南方後,兵力迅速增加至5000餘人,又再一次引起南方局勢的緊張。

正當曹操面臨南北夾擊不利形勢的時候,袁紹率領大軍進至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進一步壓縮曹操的活動空間。

在陽武,袁紹拒絕了沮授打持久戰,耗死曹操的建議,於公元200年8月,帶領全部主力大軍繼續向官渡推進,接近官渡時,袁紹軍以沙丘為營,東西數十里,隨時準備進攻官渡。此時的曹操,急調各路大軍彙集於官渡,加強自身的防守力量。

官渡之戰,如果沒有許攸之謀,曹操還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嗎?

官渡決戰前袁曹對峙形勢圖

在官渡對峙期間,發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袁紹也不知道是怎麼想出來的辦法,他讓士兵在自己的營地中壘起高高的土堆,然後用箭射對面的曹軍士兵。這就導致了一個結果——曹軍在軍營中行走,只能拿著盾牌遮住身體才行,否則,就會被射死。

曹操為了擺脫這一困境,也築起高臺,派兵和袁軍對射。

後來袁紹又想出一個奇怪的辦法,他派人挖地道直通曹操的軍營,攻擊曹操的士兵,曹操也挖地道、長溝與之相抗衡。

戰爭本來是一件極其嚴肅的事情,被袁紹和曹操兩人愣是整成了小孩子過家家一樣的無聊遊戲,雙方你來我往,忙得不亦樂乎。

可就在這貌似小孩過家家的遊戲中,袁紹財大氣粗,玩得起,曹操就不一樣了,他正面臨起兵以來最大的危機。

兩軍築高臺、挖地道相持了一個多月,在這一個多月過程中,曹操的軍糧越來越少,士兵越來越疲憊,後方的百姓也被繁重的賦稅壓得喘不過氣來,手下很多人都叛離曹操,歸附了袁紹。

面對這樣的情況,曹操心裡甚是擔憂。他決定做一回好漢——好漢不吃眼前虧,他準備撤退,先歸回許昌再說。

於是他寫信給後方留守的荀彧,和他商量撤退的事宜。可惜的是,荀彧不同意曹操做好漢的想法,他寫信給曹操,列舉了很多曹勝袁敗的理由,讓曹操繼續堅守,面對袁紹這樣平庸的人,肯定能打贏的。此時,曹操手下的參將賈詡也建議不要撤退,就是砸鍋賣鐵,也要堅持和袁紹幹這一仗。

手下第一號重臣反對,軍中參將又反對,曹操做好漢的想法肯定是不可行了,他只能打消了撤退的念頭,打起精神,繼續和袁紹對峙。

做不成好漢的曹操,想辦法尋求速勝。他先是放水淹了袁紹的軍營,迫使袁紹後退30裡,又派人消滅了袁紹的運糧部隊,燒了袁紹幾千車糧草。可是這些行動,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曹操面臨的實際問題,他的糧草照樣沒有,士兵照樣疲憊,他依然打不過袁紹。

正當曹操愁眉苦臉之時,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出現了,這個人就是許攸。

原來,就在曹操燒袁紹糧草,袁紹忙於重新調集糧草之際,許攸向袁紹建議,曹操面對袁紹的大軍,肯定是傾巢出動,後方肯定空虛,不如我們分兵南下,攻打許昌,先拿下曹操的大本營,再收拾曹操。可是自大的袁紹再次拒絕了許攸的建議,他始終認為曹操不值一提,一定要在正面戰場消滅曹操。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許攸家人犯法,被審配給抓起來了,許攸一怒之下,趁夜投奔了曹操。

許攸來到曹操大營的時候,已經是半夜了,曹操已經睡下,一聽許攸來了,連鞋都來不及穿,計急忙跑出來迎接許攸。

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許攸獻計,曹操火燒烏巢,打敗袁紹,一統北方廣大地區,一舉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割據勢力的領導者。

可是許攸夜見曹操,真的像許攸自己說的那樣,沒有他許攸之謀,曹操就無法打敗袁紹嗎?

7、火燒烏巢,是機會同時也藏有致命的風險,曹操選擇拼一把。

面對半夜來投,並且很爽快告訴曹操袁紹屯糧之所的許攸,曹操面臨人生最艱難的一次抉擇。按理說許攸來投,曹操應該高興才對,可是為什麼我要說曹操面臨人生最艱難的抉擇呢?

一則,此時的曹操無法判斷許攸是不是袁紹派過來的間諜。稍微對兵法有興趣的人都知道反間計這個經常被運用於戰爭的計謀,此時的曹操對許攸的行為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而且根據當時曹操手下們大部分都已經投靠袁紹的實際情況來看,曹操很難相信許攸會在這個時候前來投靠自己。這是曹操面臨的第一個最難的判斷。

二則,即使許攸是真心來投靠,而且帶來的情況也都是真的,曹操同樣面臨著致命的風險。原因是許攸告訴曹操袁紹的屯糧之地在烏巢,烏巢這個地方離袁紹的大本營只有80裡地,如果曹操帶兵去攻打烏巢,袁紹的騎兵可以說抬屁股即到,一旦袁紹得知消息,帶領大軍前來合圍,曹操就是有八個腦袋也不夠袁紹砍,因此,

去或者不去,都是艱難的選擇。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曹操差點就真的交代在烏巢這個地方了,關鍵時刻,曹操又有貴人相助,這個貴人不是別人,正是袁紹手下的謀士郭圖(就是前面認為打敗曹操不費吹灰之力的那哥們)。

面臨許攸帶來的消息,曹操陷入了艱難的抉擇過程中。最終,曹操還是選擇拼一把,他相信了許攸的投靠行為,也相信許攸帶來的消息,他決定親自帶兵去攻打烏巢,燒袁紹的糧草。

曹操帶領5000士兵,打袁軍旗號,趁夜色偷偷從小路順利運動到烏巢,對烏巢發起猛烈的進攻,在烏巢屯糧周圍放起大火,讓袁紹留守在烏巢的士兵非常驚慌。

可是曹操的兵畢竟少,一時之間竟然無法攻破驚慌失措的烏巢守軍的防守,天亮時,又被守軍發現曹操兵其實很少,守軍主動出擊,雖然曹操打敗了出擊的守軍,但他還是無法突破守軍的防守。兩軍陷入膠著狀態。

正當曹操命令士兵加緊攻擊烏巢守軍的時候,威險也正一步步向他襲來。

原來袁紹手下的屯騎校尉張郃夜間看見烏巢方向火光沖天,斷定是曹參偷襲,於是向袁紹建議帶領大軍前去救援,一舉將曹操消滅在烏巢。可是對於張郃這一非常有建設性的建議,袁紹手下的監軍郭圖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曹操偷襲烏巢,大本營必然兵力不足,應該抓緊攻擊曹操的大本營,只要攻下大本營,曹操必然自敗,烏巢之圍也就自然解了。

袁紹聽從了郭圖的建議,命令少部分人馬去救援烏巢,命令主力大軍全線出擊,進攻曹操的官渡大營。

此時的曹操接到士兵急報,說是袁軍的援軍來了,曹操知道,如果攻不下烏巢,燒不了糧草,那麼自己也就徹底交代了,他告訴負責偵查的士兵說,等援軍到達我們的後背之後再報告,然後命令大軍抓緊進攻。

攻打烏巢的曹軍也知道,如果打不贏這一仗,大家都得玩完,於是都使出吃奶的力氣,抓緊進攻,拼死力戰,終於打破烏巢守軍,盡燒烏巢糧草,並將烏巢守軍的鼻子割下來,帶回大營。

與攻打烏巢的曹軍不同的是,此時的袁紹主力大軍,雖然人數眾多,但是面對曹操精心構築的防禦工事,沒有討到半點便宜,進攻受阻,遲遲不能拿下曹操的大營。

此時,郭圖已經知道自己的方案不可行,犯了大錯,他為了掩飾自己的過失,竟然在袁紹面前誣陷負責攻打曹操大營的張郃,說他很高興袁紹軍隊的失敗。

張郃得知這一情況後,非常氣憤,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帶著手下士兵,帶上攻城器械,直接投降了曹軍。

曹操回營後,得知張郃來投,非常高興,認為他的歸順,好比當年的韓信歸漢,直接就拜了張郃為偏將軍。

此時糧草被燒、攻擊不利的袁紹,已經不復開戰之前的意氣風發,他的大軍已經得知了烏巢屯糧被燒、張郃等將軍歸附曹操的消息,再加之曹操派人將在烏巢割來的袁軍鼻子向袁紹的士卒展示,袁紹大軍非常驚慌。曹操見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立即命令大軍向袁紹大營進攻,袁紹士卒毫無戰心,爭相逃亡,相互驚擾。

袁紹見大勢已去,也做起了好漢,帶著兒子和他率領的800多騎兵,跑了。

沒有主將,也無戰心的袁紹士兵,紛紛逃命。曹操率軍猛攻,一天一夜追至延津,共斬首袁軍7萬多人,俘獲了袁紹大軍全部的輜重物資。

官渡之戰,如果沒有許攸之謀,曹操還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嗎?

官渡之戰全圖

經此一役,袁紹的十二萬主力大軍基本消耗殆盡,此後被曹操一舉徹底消滅,袁紹本人也因此一病不起,直至死亡。顯赫一時,擁有四州之地的袁紹,終於退出了歷史舞臺。

綜觀官渡之戰的全程,袁紹作為領導者,不但做不到果敢、決斷,還往往被手下沒有真才實學的部下左右,對於真正有利的建議也不能正確甄別,正確判斷,在戰爭中做出很多錯誤的決定,導致自己徹底失敗;他喜歡籠絡人才,但是又對這些人才不能很好地使用,這是他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戰還開了一個"人能勝天"的歷史先河,讓荊楚等地的文人志士們總結出了一個歷史規律:只要才智足夠,即使力量弱小,也能夠通過智謀,以弱勝強,到達取勝的效果,開啟了以諸葛亮為首的以智謀奪取天下的先河。雖然在曹操本人因在官渡之戰中的優異表現,成功躋身於中國古代最優秀的軍事家行列,但如果他知道他的這一次以弱勝強的漂亮表演,間接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勢,讓他終生不能統一中國,他又會做和感想呢?

至於歷來被人們津津樂道的"許攸之謀","關羽之勇",不過只是戰爭過程中發生的偶然因素,用一句簡單的話總結就是:

大年三十晚打到一隻兔子,有它也過年,是無它也過年,不是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核心因素。這也許就是後來許攸被曹操部下殺了,曹操也沒怎麼在意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