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談三國之-官渡之戰

一 脫袁取兗,建立兗州根據地

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曹操到河北依附袁紹,想憑藉其勢力以徐圖發展時,濟北相鮑信向曹操提出在黃河以南建立根據地以觀天下形勢變化的戰略建議。次年,曹操率兵擊破黑山黃巾軍白繞部於兗州,濮陽,袁紹令其為東郡太守。當年,曹操利用兗州兵禍,兵不血刃的佔據了兗州。從此,曹操便以兗州為根據地,開始了擴展勢力,圖王定霸的事業。

曹操經營兗州,在軍事,政治及經濟上採取了五項政策和措施以求鞏固,這對他統一北方的實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 擊破袁術,驅逐呂布,穩定兗州軍事局勢

漢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在陳留擊破袁術的進攻後,曾先後兩次進攻徐州陶謙,試圖向東方擴展勢力。然而,漢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四月,當曹操在進行爭奪徐州的第二次戰役時,發生了陳宮聯合呂布奪取兗州的叛亂事件。曹操採納荀彧的意見,堅定不移的迅速回師鎮壓,經過一系列的戰役,終於將呂布驅逐,穩定了兗州的軍事局勢,使一場幾乎喪失根據的巨大風險得以化解。

(二) 致力於軍隊建設

曹操佔據兗州後,以陳留起兵時的舊部為基幹,採取兼收幷蓄的政策接受兗州當地的豪強地主來擴大他的軍隊。他又收編了青州黃巾軍,選拔其精銳組成“青州軍”。曹操不斷注意接受各方面的力量還充實壯大他的戰鬥隊伍,這是他不斷取勝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 不拘一格用人才

曹操以兼收幷蓄,唯才是舉的政策,招賢納士,廣求人才。荀彧,程昱,郭嘉,張遼,李典等文臣武將就是這個時候被曹操納入自己的隊伍中的。曹操作為開拓者,如果沒有豁達的胸襟,兼收幷蓄的政策以招納各方面的人才,而鬧孤家寡人,報門戶之見,是不會有成就的。不拘一格用人才是曹操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另一重要因素。

(四) 屯田以蓄軍資

自漢靈帝中平以來,中原戰亂,到處出現“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象。曹操採納毛價的建議,在許昌舉辦屯田,招撫流亡,擴大生產,短短十年之內就“所在積粟,倉廩皆滿”。在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封建社會,恢復農耕,屯田以擴大生產的經濟方略,為鞏固根據地,安定社會次序,壯大軍事實力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五) 奉天子以討叛逆

漢室雖弱,但普天下的一般士族和封建官吏還缺乏應變的思想準備,還幻想迎回獻帝,重整次序以恢復各自的利益。曹操利用漢獻帝的名義來發號施令,對割據勢力加官進爵,拉攏分化,在鬥爭的策略上,就顯得主動而靈活。諸葛亮《隆中對》也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曹操及時的採納荀彧的意見,先機迎接獻帝以獲取政治優勢的謀略,是曹操富有戰略遠見的一大體現之一。

從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歷代興亡之際,凡是有雄心創立基業的人,莫不是先重視根本,然後進圖王霸之業。而所謂根本,我認為,土地是基礎,民心是主線,人才是關鍵。物質基礎決定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民心向背,民心向背又決定人才是否歸順。曹操鞏固根本的五項措施當中,我認為最具有戰略全局地位的當屬屯田一策。曹操赤壁敗後,在軍事戰略上採取守勢,回過頭來繼續發展經濟,這符合北方人民意願,順應了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故而使北方在經濟實力上長期處於優勢,為後來的西晉一統中國奠定了基礎。

二 先弱後強,各個擊破北方的諸侯

2.1 戰略態勢

曹操擁有的兗豫二州,當時處於四戰之地。周邊的戰略態勢用表歸納如下:

袁紹:

優勢:1. 地盤:擁有青州,幷州,冀州三州;2. 軍隊:10~20萬以上陸軍部隊;3. 家庭背景:出生四世三公,門生故吏滿天下。

劣勢:1. 內部矛盾尖銳,豪強相互傾軋;2. 有公孫讚的後顧之憂。4. 威望:伐董盟軍盟主,頗有聲望。

威脅:力量強於曹操,威脅最高,是曹操統一北方的主要敵人,但是當時袁紹正在全力進攻公孫贊,暫時還不會對曹操構成直接威脅。

呂布:

優勢:1. 地盤:徐州;2. 軍隊:不詳。估計在曹操進攻徐州時有兵2~5萬,皆為善戰的陸軍。3. 有熟悉曹操內部情況並且嚴重抗曹的陳宮的輔助。

劣勢:1. 剛而無禮,匹夫之勇;2. 反覆無常,名聲不好。

威脅:地鄰兗,豫,實力較強但弱於曹操,最為反曹且歷史證明其窺視曹操根據的野心最大,是最為兇惡的敵人。威脅度僅次於袁紹。

袁術:

優勢:1. 地盤:淮南;2. 軍隊:5~7萬水陸兩軍。

劣勢:1. 和袁紹不和;2. 勇而無斷;3. 統治腐敗,內部離散。

威脅:剛有初敗且在做當皇帝的準備,內部矛盾牽制其暫時無力進攻曹操。威脅度較弱。

劉表:

優勢:1. 地盤:荊州七郡,地方數千裡;2. 軍隊:6~7萬水路兩軍,史書上說是帶甲10餘萬。

劣勢:1. 不見事變,多疑無決;2. 守成之主,無四方大志。3. 有江東孫策的後顧之憂。

威脅:威脅度較弱。

張秀:

優勢:1. 地盤:南陽,離許昌最近;2. 軍隊:2~4萬陸軍。3. 背靠劉表,互為犄角。

劣勢:1. 無地盤,寄食劉表;2. 和劉表有有內部矛盾;3. 部下傾向投靠曹操。

威脅:南陽地理離許昌近,構成威脅,但其劣勢決定其對曹操的威脅度較弱。

張揚:

優勢:1. 地盤:河內,北依太行,南控虎牢,是中原地區的戰略要點。2. 軍隊:2~4萬陸軍。

劣勢:1. 軟弱,威不服眾。2. 背後有西涼韓遂,馬騰的後顧之憂。

威脅:威脅度較弱。

從上可知,曹操在戰略上處於內線作戰,敵強我弱的不利態勢。內線作戰的一般原則,是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力求速戰速決,避免兩面作戰,遭到敵人的併力合擊。曹操針對不同的對手的優劣勢及威脅程度,策定了首先攻擊呂布,爾後遠交近攻,先弱後強,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

2.2 戰役經過

在確定了戰略方針後,曹操又策定了幾項重要的策略:

(1) 羈縻袁紹:派孔融為專使,以漢獻帝名義任命袁紹為大將軍,兼督青,冀,並,幽四州;

(2) 安撫呂布:下詔書任命呂布為左將軍並加以慰勉,籠絡,使其疏於戒備; (3) 佈置內應:厚結陳登,任命其為廣陵太守,命令他秘密糾合部隊作為將來進攻呂布的內應;

(4) 西撫關中:任命鍾繇為司隸校尉,督關中諸軍。說服馬騰,韓遂等歸附,加強對張揚後方的牽制;

(5) 東聯孫策:任命孫策為騎都尉,領會稽太守,令他聯合聯合呂布和吳郡太守陳禹於攻打袁術時配合,同時也對荊州劉表形成牽制;

(6) 北撫魚陽:當袁紹擊滅公孫瓚時,曹操下達詔書任命魚陽太守鮮于輔為建忠將軍,督率幽州六郡,以迫使袁紹在幽州遭受困擾。 正當曹操積極準備攻打呂布的時候,袁術稱帝。這一事件為曹操提供了口實,使其名正言順的剿滅了袁術。之後,滅張秀,再後滅呂布,最後張揚被部將做殺,全軍及地歸降曹操。

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裡,曹操連滅四雄,逐步由弱轉強,他針對不同的對手採取安撫,拉攏,分化,麻痺的策略,在運用上是非常成功的。四雄的消滅,為官渡決戰創造了有利曹操的條件。

三 官渡之戰

曹操在鞏固根據,消滅四雄之後,實力大有提升。而在此時,袁紹也消滅了公孫瓚,兼併了幽州。正如第二章節所列,袁紹是曹操統一北方的主要敵人。雙方各自有所壯大和發展,彼此之間的矛盾也日益激化,一場決定生死的大決戰就這樣拉開了帷幕。

3.1 戰前態勢

袁紹:1. 擁有河北山川之固,進可攻,退可守;2. 消滅了公孫瓚,免除了後顧之憂;3. 帶甲百萬,谷支十年,但由於連年對公孫瓚用兵,官渡戰時已經“百姓疲弊,倉庾無積”;4. 擁有軍隊數十萬,步兵大鎧萬領,馬鎧三百具,但號令不一,內部不和,且連續對公孫瓚作戰三年,相當疲憊。

曹操:1. 仍處四戰之地,未拜託內線作戰態勢,要鞏固比較困難,還有荊州劉表等後顧之憂;2. 屯田後經濟情況有所改善,但中原地區受戰禍摧殘破壞,比起河北來仍然較差;3. 軍隊約三萬,步兵大鎧二十領,馬鎧不到十具,但內部團結,紀律較好,作戰時間不過兩年且連戰連勝,修正時間多,士氣飽滿。

張秀:投降曹操。

劉表:保持中立。

韋瑞:交納貢賦,歸附曹操。

孫策:重傷而死。

馬騰,韓遂:騎牆觀望,不願捲入東方鬥爭。

從上而看,如果以硬實力來比較,袁強曹弱的基本態勢是肯定的,曹操對袁紹幾乎沒有勝算。

3.2 雙方戰略決策及戰役部署

袁紹方:

袁紹方有三種作戰方案進行選擇,分別是:

(1) 田豐,沮授的方案:發展經濟,恢復國力,然後控制黎陽,漸營河南。軍事上積極準備,並派遣遊擊部隊騷擾對方,使其疲於邊警,我方以逸待勞,三年之後就可以發兵攻打曹操了。

(2) 郭圖,審配的方案:立即進攻,集中兵力,直搞許昌。

(3) 崔談的方案:保持現狀,彼此不交兵。

袁紹方的第一種和第二種方案,都是積極進取的方案,只不過一個強調緩攻,一個強調急攻。第一種方案,看到了袁軍當時的困難之處並提出瞭解決方案。但是,忽略了當前袁強曹弱的基本態勢:袁軍雖然困難,但曹操更困難。如果真的三年後才攻打曹操,那時袁軍是強大了,但也難保曹操也會同樣變得強大,彼時天下形勢,是否還如同現在一樣也就難說了。袁紹方的第二種方案,看到了自己的優勢而忽略了自己的劣勢。但從戰略上來看,集中兵力攻打許昌,打垮曹操的速決方案是可行的。最終,袁紹選擇了第二種方案。

曹操方:

袁紹大兵壓境,曹操只能選擇抗戰,雙方決戰必不可免,只不過當前袁紹搶先進攻而已。曹操方在分析了敵我態勢及優劣後,親率精兵二萬,抗擊袁紹。

雙方的戰役部署,我從戰役的方向選擇和戰場的選擇兩個方面進行論述,我認為,這兩個方面恰恰是袁敗曹勝的一個重大因素。

就當時戰地的交通情況而言,冀州,鄴城至豫州,許昌之間,相距約五百里。最近的道路如經過黎陽,白馬,陽武,官渡以直達許昌之線。其左右可以由北向南包抄迂迴的道路,至少有兩條:在官渡以西,可以取到修武,渡過孟津,直趨陽城,葉縣,以進擊許昌背後;在官渡以東,可以取道兗州,沿濟水至定陶,直趨睢陽,陳縣,郾城,以襲擊曹軍的後方。因此,在戰略部署上,袁紹擁有精兵十萬,又處於外線作戰的有利態勢,如果兵分幾路,從幾個戰略方向上實行分進合擊,可能使曹操的劣勢兵力,難以應付。而袁紹卻把大軍侷限在一個戰略方向上,就使曹操得以集中他的有限兵力,在事先佈置好的官渡陣地上與袁軍決戰,使袁軍限於被動,這是袁紹在戰略部署上的失策。

曹操採取的是決戰防禦。在削弱敵人後,需求戰機與袁軍決戰。如沿河防禦,就限制了自己的機動,不如後退一步,主動選定有利於己,於敵不利的戰場,集中兵力,待袁軍師老兵疲後,與之決戰。

官渡從地形上來看,地處鴻溝上游,為汴水之起點,當時,鴻溝運河西連鞏洛,東下泗淮,而官渡實為樞紐。且為許昌的北面門戶,靠近許昌,供給方便,曹操先機佔領官渡,在有利於己的地方預設戰場,遏制住了袁紹大軍的咽喉使其不得進。

從以上方面來看,袁紹戰勝之後確實過於驕兵了。袁紹攜大勝之師而蝟集一點,犯了“鈍兵挫銳”的兵家大忌,此其一也;不“以迂為直”,不分兵迂迴用奇,此其二也;忘記“先處戰地而逸,後處戰地而勞”的教訓,不先敵佔據官渡這一戰略要點,而把預設戰場的優勢讓給了曹操,堵住自己的進路,此其三也。袁紹的戰略部署是昏著頻出,不敗才怪。

3.3 雙方的戰役指導

東擊劉備:

正當曹操在部署對袁紹作戰的時候,依附曹操的劉備殺掉徐州守將佔據了徐州並與袁紹呼應。為了避免兩面作戰,曹操果斷的定下決心,親率精兵兼程東進,襲擊劉備。當曹操進攻劉備時,田豐向袁紹建議偷襲曹軍後方的建議,卻被袁紹以幼子生病為藉口否決了。

堅持危局:

袁曹對峙官渡,曹操因兵糧緊張及後方出現不穩定的情況,曾考慮放棄官渡,退兵許昌。在荀彧及諸多謀士的建議下,最終決心加強防守,堅持危局,尋求戰機,擊敗袁軍。

而袁紹,單純的實施正面突破,未採取戰役,戰術上的迂迴,包圍,奇襲,調動曹軍脫離既設陣地,以求決戰。把十萬大軍擺在官渡,形成對陣頂牛。當序戰失利,屯兵延津時,雖曾派劉備襲擾曹操後方,並另派韓荀去切斷曹操後方補給線,這在大軍戰略運用上原屬要著,可惜袁紹派出的兵力單薄,各無支援部隊,而旨在嘗試,沒有預定他們進擊的目的。及至牽制不成功,就放棄此等企圖,不再分兵遠處了。

夜襲烏巢:

袁紹內部政治鬥爭的後果,就是袁紹的謀士許攸成了曹操最便宜的間諜。許攸投奔曹操,帶給曹操極具軍事價值的信息:袁軍屯糧處-烏巢的軍事部署情況和建議:偷襲。一把大火,袁紹十萬大軍就此潰敗。

四 總結

曹操統一北方,是符合當時黃河流域廣大人民要求結束長期混戰的迫切願望的。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戰爭中的料敵決策和作戰指導,處處體現了“力爭主動,指揮靈活;面臨危局,指揮堅定;善於撲捉戰機;善於抓關鍵;善於集中群眾的智慧,聽取部署正確可行的意見”。曹操“確實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個英雄。”【注:魯迅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