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物關羽,是怎樣一步步成為“武財神”關公的?

楊西|撰文

關羽,民間老百姓稱他為“關公”,很多地區都有“關公廟”,甚至馬來西亞、新家坡等國家都有關公廟,提起“關老爺”三字,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共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3萬餘座關帝廟。但是要說清楚他為什麼由人轉為讓人敬仰的神,就沒有幾個人能答得上來,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

關公名字最早為關羽,出現在《三國志》中,他是三國時期的一個歷史名人。在羅貫中後來根據《三國志》改編的小說《三國演義》中,他成為劉備手下的“五虎上將”,即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關羽與劉備、張飛三人“桃園結義”、“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詞,義薄雲天,成為流傳千古的佳話!

《三國》人物關羽,是怎樣一步步成為“武財神”關公的?

關公聖像

歷代畫家都喜以關羽作為題材,而進行創作。據記載,關羽畫像最早出現在《三國志·于禁傳》中。魏文帝曹丕對於禁的一些行為看不順眼,但又不好問罪於他,便趁于禁拜謁曹操高陵時,預先讓人在陵屋中將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于禁之事繪於牆上,于禁見後一時羞愧,不久便病發而亡。

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中有這樣一則記載:“趙忠義,元德之子,事孟蜀為翰林待詔。雖從父訓,宛若生知。蜀後主嘗令畫《關將軍起玉泉寺圖》,作地架一座,垂疊栱,向背無失。蜀主命匠氏較之,無一差者,其精妙如此。”從這個記載中我們可以瞭解,畫關羽圖像在五代時期就已經盛行。

《三國》人物關羽,是怎樣一步步成為“武財神”關公的?

明 商喜《關羽擒將圖》

隋唐時期隨著佛教文化的傳入,各地興建寺廟,關羽作為儒、釋、道三家都十分信奉的人物,其形象不斷地出現在寺廟、道觀及祠堂的壁畫中。相傳北京正陽門城樓的關帝廟中有一幅《關帝像》,為畫聖吳道子的親筆,可稱為絕世精品。這也許是吳道子在北京畫關羽的唯一記載,只可惜經多方查找也難尋原作蹤跡,後人也就無從領略畫聖的丹青妙筆……

毎朝每代都有無數畫家以自己獨到的視角,來表現各自心中的關羽形象。馬遠有《關夫子像》,宋人有《關公像》,金代有《義勇武安王神像》,元代佚名有《關聖帝像》,明代李士達有《關壯繆像》,清代焦秉貞有《關聖帝君像》,錢慧安有《灞陵橋挑袍聖蹟圖》等。

《三國》人物關羽,是怎樣一步步成為“武財神”關公的?

關羽灞陵橋挑袍圖

《三國》人物關羽,是怎樣一步步成為“武財神”關公的?

明 李士達《關壯繆立馬圖》

這幅《關壯繆立馬圖》,是明人李士達描繪關羽騎馬奔馳視察陣地的情景。關羽身披鎧甲,威風凜凜如天神降臨;立眉美髯衣帶飄逸,神態儒雅面如重棗;眼似丹鳳正義凜然。周倉肩扛青龍偃月刀,緊緊跟在其後。背景是崇山峻嶺、溪水潺潺;雲霧繚繞、古松入雲;可以說,恰如其分地描繪出關羽亦神亦聖的威武形象。為何其畫上題字不寫關羽,而題“關壯繆”呢?這話還得從頭說起。

當年關羽戰死後,劉備為了桃園結義的誓言,興兵討伐東吳為關羽報仇,來不及給關羽追加封號。《逸周書·諡法解》中有明確規定:“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也就是後人對死者一生功過是非的定論。一般是一個字或者幾個字來蓋棺定論,如美諡、平諡、惡諡之類。劉備夷陵之戰大敗死在白帝城,諸葛亮也因為關羽、劉備不因計而行,白白葬送蜀國幾十萬士兵的性命,而心情悲痛無心料理追封,這諡號之事也就沒人提起。

《三國》人物關羽,是怎樣一步步成為“武財神”關公的?

史書漢簡

40年後漢景帝才想起這事,給關羽封了一個“壯繆”,武而不遂為壯,名與實爽曰繆。“壯繆”二字怎麼理解都不是什麼好的封號,“壯”還說得過去,關羽水淹七軍、過五關斬六將,戰功卓著諡為壯;但“繆”就多少有些不敬。從歷史上看,這個字幾乎沒人用過,只有秦檜被定為“謬醜”。這就說明在劉禪的心目中關羽的份量還是不重,他怨恨關羽輕敵而敗走麥城,追封只為應付百官,“壯繆”充其量只能算作“平諡”。

歷史推進到唐宋,關羽的身份就大不一樣了,佛教盛行,當權者需要宣傳忠勇之士來鞏固政權、安撫黎民百姓,關羽遂得以吸納香火,受人頂禮膜拜。到了元代,關羽的封號就由“壯繆”換成了“顯靈”,為關羽的忠義神勇注入了神的靈性。

《三國》人物關羽,是怎樣一步步成為“武財神”關公的?

關帝廟中的《關公座像》

明代萬曆年間,道教盛行,上自朝堂下至黎民無不將關羽奉為“三界伏魔大帝”,崇禎時又被追封為“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將關羽推上最高神壇的人物,應該是清代的乾隆,乾隆二十五年,他直接下令將史書中稱關羽為“壯繆”的地方改為“神勇”,並讓紀曉嵐在編纂《四庫全書》的時候,明確寫上“關帝在當時力扶炎漢,志節凜然。乃史書所諡並非嘉名。陳壽於蜀漢有嫌,所撰《三國志》多存私見,遂不為之論定,豈得謂公?從前世祖章皇帝曾降諭旨,封為忠義神武大帝,以褒揚盛烈;朕復於乾隆三十二年降旨加靈佑二字,用示尊崇……今當鈔錄《四庫全書》,不可相沿陋習,所有《志》內關帝之諡,應改為忠義……其官板及內府陳設書籍,並著改刊。”由此可見乾隆對關羽的推崇,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乾隆對關羽的垂青和抬愛,無異於在士大夫階層及普天下百姓的心目中,激起一股關羽崇拜的熱潮。就連看戲時關羽出場,臺下的人都會站起身來為其鼓掌致敬,就連老佛爺慈禧太后都不例外。

光緒末年,關羽的封號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多達26字,真是曠古未有令人驚歎!

《三國》人物關羽,是怎樣一步步成為“武財神”關公的?

關帝廟大殿

清代宮廷畫家焦秉貞,在他的《人物冊頁》中,則將關羽描繪成一位儒士。頭戴蘭色雷巾,身著圓領綠袍;手撫腰間繫帶,臉若重棗滿面春風;儼然如一位飽學之士,賦予關羽“腹內詩書氣自華”的儒將氣質,從另一個側面頌揚了其忠義神勇的精神!

在畫法上,他先以中國傳統的線描,認真細緻地畫出人物的造型、服飾以及五官特徵;然後以淡墨在結構處稍加渲染,使人物性格更加豐滿、清晰;略上淡彩,關公的精神風貌便躍然紙上。

《三國》人物關羽,是怎樣一步步成為“武財神”關公的?

清 焦秉貞 三國人物冊頁《關羽像》

作為民間藝術的年畫發展到清代,關羽的形象被大量地納入其中。有鎮宅除魔的,也有招財納福的;有乞官亨通的,也有保民安良的;這幅《上關下財》就是一個最突出的例子。圖中民間畫工將關羽塑造成財神形象,

以前的財神都是文人,稱為“文財神”;自關羽被封神之後,人們便將其稱為“武財神”,因為“關”與“官”為諧音。所以這幅《上關下財》的年畫,就代表了官運亨通、財源廣進的特殊寓意。

《三國》人物關羽,是怎樣一步步成為“武財神”關公的?

年畫《上關下財》

“君王好高髻,城中高一尺。”歷史發展進入民國,對於關羽的崇拜非但沒有隨著帝制的推翻而終結,反而變得更加推崇和普遍。

民國三年,袁世凱下令將關羽和岳飛合祀武廟,凡軍人宣誓大典都要在武廟舉行,但凡有人集居的地方村鎮,都會興建“關帝廟”。

古今畫家畫關公,其實不僅僅是一種文化藝術現象,它代表著畫家在謳歌中華民族忠義神勇傳統美德及捨生取義的犧牲精神!從吳道子的《關帝像》到商喜的《關羽擒將圖》,從任伯年的《關公讀書圖》到範曾的《關帝聖君圖》,無不說明這一文化現象的實質所在。

《三國》人物關羽,是怎樣一步步成為“武財神”關公的?

清 任伯年 《關公讀書圖》

要說清古今畫家喜畫關公的主要原因,我認為還得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

關羽本來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後來通過口口相傳關羽顯靈的故事,種種演繹使其成為儒、釋、道三家共同信奉的神靈,將其納入自己的信仰或學說體系。

唐德宗貞元18年,董侹的《重修玉泉關廟記》中寫道:“陳光大中,智顫禪師者至自天台,宴坐喬木之下,夜分忽與神遇,雲:‘願舍此地為僧房。請師出山,以觀其用。’指期之夕,萬壑震動,風號雷虢。前劈巨嶺,後堙澄潭,良材叢僕,周匝其上;輪奐之用,則無乏焉。”這段文字說明了關公成為伽藍神的經過,“生為英賢,歿為靈。”此類記載也出現在《歷代神仙通鑑》中:“唐儀鳳末年,神秀至當陽玉泉山,創建道場。鄉人祀敬關公,秀乃毀其祠。忽陰雲四合,見公提刀躍馬。秀仰問,公具言前事。即破土建寺,令為本寺伽藍。自此各寺流傳。”

從此,關公的形象便大量出現在寺廟宗教故事傳說的壁畫中,後發展成為獨幅畫,登堂入室享受香火,綿延千年而不息。

《三國》人物關羽,是怎樣一步步成為“武財神”關公的?

華嚴寺關帝廟壁畫

道教中的關公被道士們傳為雷首山老額,乃為神龍降世,尊稱他為“關二爺”、“蕩魔真君”、“伏魔大帝”或“關聖帝君”。可見他在道教中的地位,已達登峰造極之境。

儒家認為文聖孔子是以言論學問傳世,而武聖關公則是以道德行為立身。民間對關公的崇拜可以說遠遠地超過孔子,因為讀書人相比黎民百姓少得太多,老百姓更加信奉“關二爺”,認為只有他才能保佑自己全家老小消災免禍、平安納福,所以關帝廟的香火是一年勝過一年。真是“未著龍袍封作帝,萬世千秋第一人!

《三國》人物關羽,是怎樣一步步成為“武財神”關公的?

清 關公唐卡

歷代帝王都是宗教崇拜的信奉者,同時也是推崇者,宋徽宗就是一位道君皇帝。內蒙古阿拉善蒙額濟納古堡佛寺,出土的《義勇武安王位》圖,造型生動、線條利爽、構圖端莊十分精美。畫中關羽居中坐在靠背椅上,威武堅毅;雙手握拳放在膝上,眼睛炯炯有神緊盯前方,彷彿一邊關注戰局的瞬息變化,一邊聽帳前戰將彙報戰況;人物神態栩栩如生。很顯然這是奉在世的權貴之命,讓能工巧匠繪製的精妙之作。

《三國》人物關羽,是怎樣一步步成為“武財神”關公的?

最早的木版年畫之一 《義勇武安王位》

時至明清,皇家推崇關公已蔚然成風,據《明宮史》記載:“至於寶善門、思善門、乾清門、仁徳門、平臺之西室及皇城各門,皆供關聖之像。”使對關公的崇拜不僅處江湖之遠的百姓,還是居廟堂之高的重臣都必須隨時放在胸中。

清朝皇親國戚均將關公奉為神明,祈求其佑護海疆,保國泰民安。用一句不誇張的話說,關公早已成為滿洲軍士的心靈支撐及崇拜的偶像。光緒末年,慈禧在濟陽關林為關公修建了不遜於皇陵的陵墓,據說關林是埋葬關公頭顱之地。光緒和慈禧分別為陵墓題寫“光照日月”和“威揚六合、氣壯嵩高”的匾額,使關公再次成為忠義的化身!

《三國》人物關羽,是怎樣一步步成為“武財神”關公的?

關林 慈禧太后題字“威揚六合”

三、來源於文學藝術作品對關公的塑造及描寫

關公之所以能從人轉而變為人人敬仰的神,除了宗教信仰和執政者的大力推崇、宣傳以外,文學作品的塑造描寫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關羽的故事得以廣為傳播,主要得益於《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兩部鉅著。太康元年,晉滅吳結束了國家分裂的局面。陳壽歷經十年艱苦,完成了傳記體史學鉅著《三國志》。明代作家羅貫中根據《三國志》改編成小說《三國演義》,將《三國志》中很多史實更加藝術化,把很多原本不屬於關羽的事蹟都歸在他的名下。

《三國》人物關羽,是怎樣一步步成為“武財神”關公的?

萬曆年間《新刻京本補選通俗演義三國全傳》“夏侯惇戰關羽”

羅貫中原為張士誠麾下一名幕僚,因兵敗朱元章便隱居起來,廣搜隋唐以來民間有關三國故事的版本,最後撰寫了《三國演義》。所以他書中素材,大多來自於民間傳說的口口相傳,故事情節鮮活生動。

在《三國演義》流傳的過程中,有很多名人都對其作過改編、修定,如《三國志平話》、元雜劇、摺子戲《戰長沙》、《桃園結義》等等。清代文學家毛宗崗對其也作了認真的修正,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就出自毛氏之手。

清代後期至民間,不少的民間藝人,又根據傳統的段子和《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情節,將其改編成戲曲形式,在街頭戲樓演出傳唱。如《鳳儀亭》、《白門樓》、《過五關》、《水淹七軍》、《三顧茅廬》、《走麥城》等,這中間不少是傳唱關羽的精彩片段;把關羽描繪成“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的曠世英雄,在他的身上賦予忠、義、禮、信的品德,對關羽的人格魅力起到了不可小覷的傳播作用。

《三國》人物關羽,是怎樣一步步成為“武財神”關公的?

民間關公年畫

民間對關公的信仰和崇拜,並不僅僅表現在護法除魔、驅邪鎮宅,而且還賦予其加官進爵、招財進寶的美好願望。各行各業都將關公視為自己的祖師爺,例如剃頭的、殺豬的、賣豆腐的、賣雜貨的,多達幾十個行當;剃頭、殺豬與關公的刀有關,賣豆腐、雜貨與關公討生活時的經歷暗合;甚至要飯的也將關公稱為“關二爺”;拜把子磕頭撮土為香,祭拜一通才算立誓完畢。有些聽起來雖有些牽強,但卻說明黎民百姓對關公的愛戴,心誠之狀由此可見一斑。

黎民百姓對關公的愛戴和敬仰,體現了人們的社會願望和理想人格的追求。關公的信仰經過兩千多年的傳承與推崇,其忠義神勇已經不再是一種文化表象,早已化成一種精神,融入到社會的各行各業之中。

《三國》人物關羽,是怎樣一步步成為“武財神”關公的?

戲曲中的關公形象

關羽一生的經歷主要體現在“忠義”二字上,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這就如同一個人的行為準則。

他在曹操金錢、官爵的誘惑下沒有動搖,是見利而不忘義;他在貂蟬的誘惑下仍沒有動搖,叫見色而不忘義;曹操見美女、金錢、官爵都沒有拉攏他,便施以朋友真情企圖感動他,關羽仍不願投入曹操帳下,這叫見情而不忘義;演義了一段“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千古絕唱!

正是關羽身上的這股誠信和義氣,讓講究誠信為本的民間商人看中,將其推崇傳播,發展成一種經商精神進入千家萬戶。這其實就是關公作為財神的實質所在,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做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山西是關羽的老家,晉商利用這一點,在各地興建關帝廟,在民間開設山西會館,並在這些地方和場所,舉辦有關關公的文化集會、祭祀及戲曲演唱,對當地百姓廣為傳播,使關公的財神形象更為鞏固,讓人們明白只有領悟踐行關公忠義、誠信的精神,方能經商有道,成為財神關公庇佑之人!

《三國》人物關羽,是怎樣一步步成為“武財神”關公的?

亳州晉商於康熙年間建的關帝廟

對於關公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實際上就是對中華民族忠義神勇精神的傳承與發揚。縱觀今日之世界,但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關帝廟和關公畫像。關公文化已融入中國優良傳統文化之中,儒家稱其為“聖”,道家稱其為“君”,佛家稱其為“伽藍”;三界統稱為“伏魔大帝”,而民間則視他為忠義神勇、避邪鎮宅、招財進寶、福佑眾生的“武財神”。它將隨著堅守中國傳統文化自信的精神,繼續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