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于魁智在京劇界的名聲,他唱的到底怎麼樣?

艾米talk


有讀者邀請回答,謝謝你。

看了看,已經有196個答案了,想來該說的都說了。隨便說點自己看法吧。

我只現場看過於魁智一次演出,是在1990或89年吧,馮志效先生來津在中國大戲院上演全本《群借華》,於魁智配演華容道的紅生關羽,功架一般,嗓音挺高亮。以後只是在電視上看過他的幾齣戲。總體印象:

第一:嗓子條件不錯,乾淨,高亮,脆。但也許是嗓音條件太乾淨了,韻味上難免有所欠缺,所謂“響堂的嗓子不掛味”,於魁智也未能免俗。用唱腔塑造人物有點太難為他了。

第二:扮相俊郎,但臉上沒戲,總是一副表情,不論是悲憤交加的伍子胥,還是思鄉心切的楊四郎,還是登基坐殿的薛平貴,還是深陷絕境的老令公,再到各種晚會嘹亮清脆的歌頌大好形勢的京歌,你能從他臉上表情看出有什麼區別嗎?

第三:於魁智開始歸入餘派唱法,後來又兼學楊、譚,經過多年舞臺磨練,形成了三不像的“於派”風格,緊湊,但缺乏節奏變化,總像是趕緊唱完回家吃飯的感覺。到底是自成一家,還是邯鄲學步,見仁見智吧。

第四:從90年代初,於魁智就嶄露頭角,到現在又當院長又唱戲,晚會的京歌更是讓他名聲鵲起,可以說是成功的演員,名利雙收了。但把他這近30年來的唱腔、表演拿出來對比一下,你會發現,並沒有隨著經驗、學歷、認知的成熟,藝術達到新高度,幾乎是停滯不前,30年來藝術水平得到了很好的保持,沒見老,也沒見好。以前怎麼唱的,現在依舊是怎麼唱,還那樣。

有機會我上傳幾段於魁智從90年到現在的視頻資料,您可以自己對比評價。

作為當今最紅的老生演員,於魁智還是很不錯的。

但距離前輩名家,距離他的名聲,藝術水平還是有很大不足的。多少有些“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感覺。

期待您的關注。😁


明揚51


2012年,隨團到香港參加“第三屆中國戲曲節”,採訪於魁智的時候他說過這麼一句話,“我這一輩子就是喜歡京劇、摯愛京劇,一切的榮譽也都是京劇給的”。

和那一代很多戲曲演員一樣,於魁智入戲曲行是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本來在瀋陽京劇院工作的於魁智,在1978年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放棄工作,考學。

在戲曲學院他跟隨葉盛蘭之子葉蓬學戲,第一齣戲學的是京劇行裡的“開蒙戲”《文昭關》,於魁智很珍惜這次的學習機會,尤其學唱腔非常認真,那時候他的劇本密密麻麻全是特殊符號,都是上課的時候老師教他一點點記錄的。不過他自己說,畢業之後跟葉蓬先生學的戲要比在校期間多的多。

雖然說不上宗哪一派,但是於魁智漸漸的受到觀眾的喜歡,成為京劇院的臺柱子。這些年他做的最多的,我覺得是在京劇的傳播上。

2012年到香港演出,他帶去的是《打金磚》《伍子胥》《野豬林》三出硬戲,這已經是他第14次到香港演出了,我親眼見到香港觀眾對他的喜愛,每晚演出結束後都有觀眾到後臺贈送花籃果籃,不少觀眾已經是他的老朋友,其中還有羅家英這樣的大牌。

於魁智說,自己90年代就到香港演出,那時候坐在劇場裡的也都是年輕人,十多年後看到劇場裡有很多年輕人。他還就這個現象專門跟香港的大學生交流過,“這些年輕人不是不喜歡京劇,而是接觸的機會太少”,這種情況其實跟內地是一樣的,這也給了於魁智挺多的啟發和信心,之後我也經常見到於魁智做一些京劇普及的工作。

對京劇,於魁智是堅持也是堅守。他們這一代人的藝術成長其實是伴隨著京劇的衰落和暗淡,80年代畢業進入劇團的那幾年正好趕上改革開放,京劇演出迅速落下去,外界的誘惑又多,那時候眼見著很多的同行離開。

於魁智給我講了一個小故事,他說:“我在宿舍練《擊鼓罵曹》,旁邊有同學在為出國準備英語。當時我們兩個還在較勁,看看誰的聲音大。”不過,對於班裡不少同學改行,他還是覺得有些惋惜。

現在有些人詬病於魁智唱的不專業、不規矩、沒有流派特色等,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事實證明,於魁智的唱腔是有很多觀眾喜歡的,至於流派、特色這些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是能不斷的有人因為於魁智喜歡京劇。


不止看戲


於魁智曾經說過:“京劇是小眾藝術,現在我們要讓它走向大眾化。”

不管他是出於什麼心思說的,但是就憑他的這句話,我就很欣賞他。於魁智近些年,沒少為京劇藝術的宣傳做努力,是一個值得很多京劇演員學習的榜樣。

其實經常看我文章的人知道,我從來不評價一個人的品德,所以於魁智的私人生活恕我不提,我們就來看看於魁智的藝術生涯以及他的京劇水平。

於魁智是我國著名的京劇老生演員,現任中國京劇院副院長,國家一級演員。10歲開始學戲,11歲開始學京劇。13歲就在現代京劇《大魯歌》中擔任主角,連演數百場,被譽為“戲劇神童”,而他也拜了著名武生演員黃雲鵬為師學習武術。

在學校期間他非常努力,經常花上比別人多兩三倍的時間,不管嚴寒還是酷暑,他總是第一個到練功房,最後一個走的。在畢業的時候,其他學生一般都只學會十多部戲,而他則學會了二十多部。

正是由於這份努力,使得他在進入京劇團後,得到眾多京劇名家的賞識和提攜。於魁智主要學習楊派老生,但他並非是拜入某個老生門下專一學習,而是經過袁世海、杜近芳、李世濟、楊春霞等多名藝術家的指導,以楊派老生為主,兼學其他流派藝術。

於魁智的唱腔老練,扮相帥氣,文武雙全,是京劇老生流派的頂級演員。當然,這些年由於致力於將京劇藝術帶出國門,可能沒多少精力再像在學校那樣辛苦練習,水平比之巔峰時期略有不足。

很多人說,於魁智是檢驗戲迷是否入門的標準,其實我不是不太樂意這樣說的,因為我覺得於魁智的水平沒這麼低吧,那些年輕的演員們,比他低的亦有不少,不能這樣損於魁智,他的很多劇目,唱的還是很好的。

比如《滿江紅》、《打金磚》、《野豬林》、《袁崇煥》、《響馬傳》、《西安事變》、《四郎探母》等劇目,還是深受很多人的喜愛,並且在海內外廣為流傳的。

尋找被遺忘的文化,更正被誤解的歷史,歡迎各位朋友關注我,每天為您推送更多、更好的回答!


戲曲說


於魁智唱的字正腔圓,非常悅耳,京劇在不斷髮展中,這就是於派。

於魁智的唱腔流暢,吐字清晰,幾乎沒有瑕疵,不像有些人嘴裡像含了塊抹布,聽不清楚,於魁智京劇第一人。於唱得好不好還會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真奇怪,當然唱得好了,不然為什會有那麼多戲迷喜歡他的京劇?但若說於是當今老生魁首又有些偏激了,畢竟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每個戲迷有每個戲迷的愛好,幹嘛非要排個名次,喜歡那個角兒就聽那個角兒的不挺好嗎。我喜歡聽於魁智的京劇,我不管什麼流派,好聽就行。有些人對京劇墨守成規又以內行自居指手畫腳實際透出狹私的底味,有些人一知半解假充內行就更可笑。

論人氣,於魁智無人能及,論嗓音於魁智自有京劇到現在無人能比,聽於先生的戲是一種享受,請問誰有如此的吸引力,一些人就是,武大郎開店,比我高的不要。不憧京劇亂噴人,於先生自然流韻,字正腔圓,音純溶情,扮象佳,表演好,基本功過硬,是當之無愧的第一老生,是人民喜愛的藝術家。

堅守京劇幾十年非等賢之輩。京劇的功底不是一朝一昔可成的。需要一輩子的努力才能成角。練功枯燥無味不是一般人能堅持的。怎乃現在社會功力太眾,很多人都想一夜成名特別是文藝界。所以相京劇這般需從童子功練起的人太少,所以學的人少了觀注的人就少。京劇需要我輩大力宣傳,更需要京劇名家的推廣及學界的重視普及才不能失傳。前途才能光明偉大。


笑搞


名聲一般!雖然沒有太多的負面新聞,但在處理與其琴師趙建華的問題上、處理李勝素琴師李亦平的問題上受很多人指責!可以說趙建華人品、琴技有口皆碑,沒有趙建華於某人也不會怎麼樣!李亦平亦然!現在兩位著名琴師都棄而不用,許多內幕,業界十分清楚,給於某人打了負分!然後再說其唱得怎麼樣,可以說唱得也一般。於魁智在剛出道的時候可以說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時於魁智三十來歲,正好京劇後繼乏人!當時上一代老生耿其昌、孫嶽、張學津、馮志效、楊乃彭等已近中年,而二三十歲乏人,張建國、張克、朱強、杜鎮傑、李軍等人個人風格未形成、藝術特色未完善,於魁智出現給人眼前一亮!於魁智基礎條件好,嗓音高吭敞亮,年富力強,大紅大紫!等以上這些與其年齡相仿演員藝術風格、流派特色定型後,於魁智演唱技藝沒有太大進步,其水平也就一般了!主要是韻味差,字太太水;扮相不好,道白一鍋湯;臉上沒戲,感情色彩表現不到位!


針貶時弊


每次看到這麼多黑於魁智的人就感覺憤憤不平!

於魁智不是沒有缺點,但是從綜合素質來講,他的藝術水平和他在京劇甚至戲曲圈的地位是完全匹配的。

看不上於魁智的人都拿他愛唱京歌說事,或者是不會靠把戲、唱腔味淡(和楊寶森比)等等吹毛求疵。但是於魁智的勤奮向上和嚴謹執著是其他老生演員都比不了的。

回頭看看於魁智成長的道路,就會發現他在自己藝術追求上是多少人做不到的付出。沒有對京劇藝術的執著喜愛,他就不可能在少年時代在瀋陽京劇院學員班打下優異的武功基礎;沒有對提高自己藝術水平的上進心,他就不可能放棄劇團的工作機會去報考中國戲曲學院深造;更不用說別人練功之前他已經過完三遍功,聽葉蓬老師上課從來沒有靠椅揹走神的情況,為了保護嗓子從來沒有吃過一根冰棍,畢業公演光他自己就佔了五場老生大戲,這都是自己付出的心血努力的成績,不是哪個老師有偏愛才能辦到的。正因為如此,才被中國京劇院看中選入。當然,噴子們可以說中國京劇院的專家們都瞎眼了……

於魁智最早在京劇院就是跑龍套,在那個年代不像現在畢業就是小角兒有戲演,那時候有個帶唱的活兒就算不錯了,大部分都是什麼活都幹,比如給劉子蔚來個大馬童(於魁智翻跟頭特別好)、給李光的漢宮驚魂來個岑朋杜茂啥的,給馮志孝的四進士來個門子,給李世濟的鎖麟囊來個車伕,一直到1990年紀念徽班香港演出時還來過群英會的白龍套和穆桂英掛帥的黃龍套(金瓜太監),當然那次演出是因為去的人少、缺人就得上。1985年以前基本上都是跑龍套和掃邊活,能來個罷宴的寇準和文昭關就是莫大的鍛鍊了,所以才有袁世海提攜他演華容道關公的機會,這才一步步往臺中間唱主演。於魁智最佳的狀態也就是黃金時代,是從1985年到2005年個人風格基本定型。尤其是先後四次得大獎(1987電視大賽,1989梅花獎,1991中青年大賽,1993年梅蘭芳金獎大賽),這個階段給觀眾和專家的印象極佳,尤其是梅花獎的摺子戲專場(文昭關、太廟、烏盆記、華容道),這四折戲單拿出來每一個可以說都是高難度的,後來還專門為他舉行過聲腔藝術研討會,同時他也出版了自己的代表性的音像製品,比如由楊柳青先生操琴的卡拉ok磁帶,由趙建華操琴的演唱集磁帶,自己策劃出版的全部楊失伍磁帶,打金磚光盤。

於魁智能有今天的成就,我覺得有這麼幾點,拋去勤奮的因素,一是音色好聽、音質乾淨,所以受眾面廣;二是颱風嚴謹,當然要說瀟灑飄逸趕不上言興朋,衰派老邁趕不上朱強,但是掛黑三的正工老生比如劉秀、陳宮、劉世昌這種角色特別適合;三是毯子功好,翻撲出色,這一點也讓他的打金磚、奇冤報在同輩後輩裡面都沒有敵手,即便是響馬傳,如果綜合考慮到唱功、扮相,比純武生應工的其他演員也絕對不次。當然他的不足也是前面說的,靠把功夫差,不敢動戰太平定軍山這種戲,衰派老生的臺步差一點,比如打漁殺家李陵碑觀感上能看出來。

於魁智唱戲歌多,這個問題要和他唱戲分開,因為這種節目大多數都是政治任務,後來應景的或者娛樂性的多,政治任務要考慮演員的形象和聲音條件,於魁智就得益於他的長相也不錯,特別是年輕時非常乾淨利索(他有潔癖),再加上音色又好聽、高音不費勁,他的這些戲歌作品其實單獨欣賞也都是非常不錯的,比如毛主席詩詞之類,偶爾一聽還是比較入耳的。當然後期晚會越來越多,偉光正的唱詞讓大家聽膩歪也是正常的,但是他不唱也有別人唱,別人唱沒人注意,他唱就招黑,公平不公平自在人心。


44120773


時下京劇界有一股潛流,就是千方百計惡意攻擊詆譭已有相當成就的京劇藝術家和京劇藝術工作者。誰取得的成就顯著,他們的攻擊就朝著誰來,其惡毒目的就是磨削廣大戲劇工作者的意志,肆意毀掉京劇事業,讓京劇梨園整體蕭條荒蕪。作為一個京劇愛好者,對此深感痛心、深為憤怒,這裡說四點想法以表達心情。

第一,京劇界,應該認真貫徹文藝雙百方針,推進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尊重各個流派,不以某一流派為大,讓京劇各個流派都能獲得健康發展的機會,讓從事京劇界的每個人都能夠挺起胸膛,信心百倍為發展京劇藝術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

第二,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應該鼓勵廣大京劇藝術工作者,勇於創新,推動京劇藝術與時代潮流相結合,讓京劇藝術與時代同行。京劇藝術歷來強調創新。梅蘭芳大師所以能夠被公認為京劇藝術集大成者,就是因為敢於創新,勇於創新,其創新成就舉世公認,恕不作重述。

第三,尊重梅花獎獎項的藝術評判。從藝術成就和藝術標準角度說,獲得梅花獎的京劇藝術工作者,應該是被社會、被京劇藝術理論所公認的。這個評獎是藝術組織行為,不是哪一家哪一個人隨意評選出來的,他們的藝術水準,應該是有藝術公論的。對這些已經獲得梅花獎藝術的人,應該予以尊重,任何人都不能憑著自己的好惡去隨意詆譭。就是某些所謂專家,也應該持這種態度,因為梅花獎的評獎,是集體的藝術評價,你個人的看法,未必能夠高過這種集體藝術的評價,就是你有個人的保留意見,在公眾場合也應該有一個負責任的說法,不能因為你個人的好惡去隨便信口雌黃。

第四。京劇界的全體藝術工作者,應該通過學習不斷增長辨別藝術水平和能力的意識。對先輩和已經獲得傑出成就的藝術家們,應該有正確的認知,不能因為某些人懷著個人成見肆意詆譭,就隨幫唱影隨波逐流。特別是沒有達到一定成就的戲劇工作者,應該找準自己的努力方向,看到自己的差距在哪裡,不能因為某人詆譭獲得傑出成就者,就在那裡沾沾自喜。千萬不要以為老大倒了老二就第一了,老大老二倒了老三就第一了,天下不會有這種簡單事。

總之,應該停止不健康的錯誤導向,讓公正評價藝術的好風氣重新回到我們身邊,讓京劇藝術在新的形勢下,創造出更加燦爛輝煌的局面。

另外還有一點,怎麼出題,也難於排除於魁智等人目前京劇界的高手地位,用什麼辦法也去不掉正直戲迷們的信賴。行內有些人就是嫉妒,想辦法挑毛病,不是什麼師從問題,就是嗓子好沒戲味兒,再就是與琴師關係等等,尤其後者,這類糾葛且不說誰是誰非,與藝術水準有多大關係呢?有些人還不惜把一些二三流者捧上來,作為對抗砲彈,這種胡說八道的做派,沒有意思!


海嶽行


有美醜顛倒、好壞不分、黑白不辨的輿論環境,加上行內別有用心者的挑唆,才會總是出現這樣的問題。還用回答嗎?

木秀於林風必 摧之 ——駁網上某人對於魁智的不服氣

嚴麗寫文

於魁智當紅之後,受到廣大戲迷的熱情擁戴,中國京劇界添了新鮮之氣。但也有一些人,出於嫉妒之心,尤其某些行內人,橫 挑鼻子豎挑眼,甚至以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心而尋釁挑事兒,用一些含混其詞自以為是的理由進行錯誤引導。 例如網上某人具文,對於魁智藝術成就的取得列出五條原因,卻絲毫不言個人之艱苦努力,讀來甚覺好笑。此文作者的意思只有一句話:不管你於魁智怎樣我就是不服氣,不服氣怎麼辦,就得雞蛋裡頭挑骨頭。文中所列幾點不值一駁,只簡單說說其拗在何處,即可知其醜惡用心。 1.“老藝術家的提攜、媒體的捧場、學院派元老的照顧。” 這三個觀點全是廢話,沒有成就做基礎,提攜捧場照顧如何談起?一句話罵了三家,難道這些人是白痴傻子?可笑! 2.“任團長的優勢。” 什麼人能任團長?藝德二字乃是基礎,藝術團體多方面人才多多,當這個團長不靠藝德如何服眾?這恰恰從另一面證明了於的藝術水平超群。 3.“《打金磚》一劇走紅。”總還說了句人話,——再不服氣也有“紅劇”在,作者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 4.“部分戲迷盲目吹捧。” 別人都盲目,又罵了一批人,唯你自己清醒,什麼東西! 5.“拍新戲。” 拍新戲是錯嗎?有京劇以來哪個劇目不是由新開始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新,極為正常,如不拍新戲你肯定又會說不能創新了。這會令人想起那個父子騎驢的寓言故事,只要想指責你,怎麼都不對! 總之,此文是沒理找理,不是無知僅是偏見,或者是受了誰的指使,受誰指使唯他自己知道,但明眼人也能猜出十之七八。 其實,不管怎麼說,於的成就在當下難於有人企及,於之一出,眾彩褪色。於的唱腔激揚高亢、細膩婉轉、吐字甚清,取多家長處為己所用,創新多多,為京劇獲得更多欣賞人群做出了新的貢獻。鳳凰就是鳳凰,雞們嫉妒也沒用,正如大江之水,“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不服氣你也遮擋不住,此為人間正道。


閒情滄海


作為觀眾,難以評介於先生在業界內的名聲; 但對他的藝術造詣,談一點粗淺的看法。第一,他的嗓音純正高亢,按過去恭維藝人的葆獎詞來套比,稱為"鐵嗓子”不為過。第二,扮相既俊朗又陽剛且有蒼勁,颱風大氣,唱做念打的基本功不凡,是個好老生材料。第三,他宗師多人,汲取了多位前輩老生的藝術營養,並開拓自己的道路。將以前百代公司灌的一些名老生的老唱片或彔音進行比較,他的唱腔要昂揚得多。打開收音機一聽,就能辨認出他的聲音,難道不能說他是於派? 現在的老生象張克、朱強、杜鎮傑、張建國、陳少雲、王平等都是名家,學師傅的也地道,但在青出於藍勝於藍上卻還要下功夫。第四,京歌是新時代對京劇發展性地傳承。他唱的京歌確實不少,正因為於李的京歌,才在京劇日漸式微中讓觀眾看到了一些亮色,是功非過。可以說於先生是京劇業內承上啟下的人物之一。如果今天再評幾大鬚生的話,斗膽建議:於魁智、言興朋、張建國、張克、關棟天。謹拋磚引玉。(本議不涉他們的師輩及後起之秀。)


霜葉初紅54287318568


曾經有次於老闆和素美人來大連演出,因為場面很火爆,場子被包圓了,基本買不到票。所以託朋友問到於老闆手裡是否有多餘的票,於老闆給我的答覆是沒問題。於老闆之前從未認識過我,我的朋友也不是什麼大人物,只是跟他認識,但是於老闆對於戲迷的態度讓我挺意外也挺感動的。

拋開於老闆唱得如何先不說,就是這人品確實是難得,從藝者首先要講藝德,藝德不到位唱得再好也白費,一件小事足矣印證於老闆的人品。

其次我想說說於老闆到底唱的好不好問題。個人感覺於老闆的唱在當今中國京劇京劇圈當中確實可稱為名角兒。他應該不屬於某個流派,應該是多個流派兼得,例如餘派、楊派,他唱腔清脆華麗,韻味純正,絕非一般。還多次參與京劇音配像工程,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參與的,不是嫡傳弟子就是頭牌當家。如果於老闆水平不到位的話,也不可能和素美人搭檔十七年,要知道素美人可是當今梅派當家頭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