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于魁智在京劇界的名聲,他唱的到底怎麼樣?

艾米talk


每次看到這麼多黑於魁智的人就感覺憤憤不平!

於魁智不是沒有缺點,但是從綜合素質來講,他的藝術水平和他在京劇甚至戲曲圈的地位是完全匹配的。

看不上於魁智的人都拿他愛唱京歌說事,或者是不會靠把戲、唱腔味淡(和楊寶森比)等等吹毛求疵。但是於魁智的勤奮向上和嚴謹執著是其他老生演員都比不了的。

回頭看看於魁智成長的道路,就會發現他在自己藝術追求上是多少人做不到的付出。沒有對京劇藝術的執著喜愛,他就不可能在少年時代在瀋陽京劇院學員班打下優異的武功基礎;沒有對提高自己藝術水平的上進心,他就不可能放棄劇團的工作機會去報考中國戲曲學院深造;更不用說別人練功之前他已經過完三遍功,聽葉蓬老師上課從來沒有靠椅揹走神的情況,為了保護嗓子從來沒有吃過一根冰棍,畢業公演光他自己就佔了五場老生大戲,這都是自己付出的心血努力的成績,不是哪個老師有偏愛才能辦到的。正因為如此,才被中國京劇院看中選入。當然,噴子們可以說中國京劇院的專家們都瞎眼了……

於魁智最早在京劇院就是跑龍套,在那個年代不像現在畢業就是小角兒有戲演,那時候有個帶唱的活兒就算不錯了,大部分都是什麼活都幹,比如給劉子蔚來個大馬童(於魁智翻跟頭特別好)、給李光的漢宮驚魂來個岑朋杜茂啥的,給馮志孝的四進士來個門子,給李世濟的鎖麟囊來個車伕,一直到1990年紀念徽班香港演出時還來過群英會的白龍套和穆桂英掛帥的黃龍套(金瓜太監),當然那次演出是因為去的人少、缺人就得上。1985年以前基本上都是跑龍套和掃邊活,能來個罷宴的寇準和文昭關就是莫大的鍛鍊了,所以才有袁世海提攜他演華容道關公的機會,這才一步步往臺中間唱主演。於魁智最佳的狀態也就是黃金時代,是從1985年到2005年個人風格基本定型。尤其是先後四次得大獎(1987電視大賽,1989梅花獎,1991中青年大賽,1993年梅蘭芳金獎大賽),這個階段給觀眾和專家的印象極佳,尤其是梅花獎的摺子戲專場(文昭關、太廟、烏盆記、華容道),這四折戲單拿出來每一個可以說都是高難度的,後來還專門為他舉行過聲腔藝術研討會,同時他也出版了自己的代表性的音像製品,比如由楊柳青先生操琴的卡拉ok磁帶,由趙建華操琴的演唱集磁帶,自己策劃出版的全部楊失伍磁帶,打金磚光盤。

於魁智能有今天的成就,我覺得有這麼幾點,拋去勤奮的因素,一是音色好聽、音質乾淨,所以受眾面廣;二是颱風嚴謹,當然要說瀟灑飄逸趕不上言興朋,衰派老邁趕不上朱強,但是掛黑三的正工老生比如劉秀、陳宮、劉世昌這種角色特別適合;三是毯子功好,翻撲出色,這一點也讓他的打金磚、奇冤報在同輩後輩裡面都沒有敵手,即便是響馬傳,如果綜合考慮到唱功、扮相,比純武生應工的其他演員也絕對不次。當然他的不足也是前面說的,靠把功夫差,不敢動戰太平定軍山這種戲,衰派老生的臺步差一點,比如打漁殺家李陵碑觀感上能看出來。

於魁智唱戲歌多,這個問題要和他唱戲分開,因為這種節目大多數都是政治任務,後來應景的或者娛樂性的多,政治任務要考慮演員的形象和聲音條件,於魁智就得益於他的長相也不錯,特別是年輕時非常乾淨利索(他有潔癖),再加上音色又好聽、高音不費勁,他的這些戲歌作品其實單獨欣賞也都是非常不錯的,比如毛主席詩詞之類,偶爾一聽還是比較入耳的。當然後期晚會越來越多,偉光正的唱詞讓大家聽膩歪也是正常的,但是他不唱也有別人唱,別人唱沒人注意,他唱就招黑,公平不公平自在人心。


44120773


名聲一般!雖然沒有太多的負面新聞,但在處理與其琴師趙建華的問題上、處理李勝素琴師李亦平的問題上受很多人指責!可以說趙建華人品、琴技有口皆碑,沒有趙建華於某人也不會怎麼樣!李亦平亦然!現在兩位著名琴師都棄而不用,許多內幕,業界十分清楚,給於某人打了負分!然後再說其唱得怎麼樣,可以說唱得也一般。於魁智在剛出道的時候可以說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時於魁智三十來歲,正好京劇後繼乏人!當時上一代老生耿其昌、孫嶽、張學津、馮志效、楊乃彭等已近中年,而二三十歲乏人,張建國、張克、朱強、杜鎮傑、李軍等人個人風格未形成、藝術特色未完善,於魁智出現給人眼前一亮!於魁智基礎條件好,嗓音高吭敞亮,年富力強,大紅大紫!等以上這些與其年齡相仿演員藝術風格、流派特色定型後,於魁智演唱技藝沒有太大進步,其水平也就一般了!主要是韻味差,字太太水;扮相不好,道白一鍋湯;臉上沒戲,感情色彩表現不到位!


針貶時弊


2012年,隨團到香港參加“第三屆中國戲曲節”,採訪於魁智的時候他說過這麼一句話,“我這一輩子就是喜歡京劇、摯愛京劇,一切的榮譽也都是京劇給的”。

和那一代很多戲曲演員一樣,於魁智入戲曲行是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本來在瀋陽京劇院工作的於魁智,在1978年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放棄工作,考學。

在戲曲學院他跟隨葉盛蘭之子葉蓬學戲,第一齣戲學的是京劇行裡的“開蒙戲”《文昭關》,於魁智很珍惜這次的學習機會,尤其學唱腔非常認真,那時候他的劇本密密麻麻全是特殊符號,都是上課的時候老師教他一點點記錄的。不過他自己說,畢業之後跟葉蓬先生學的戲要比在校期間多的多。

雖然說不上宗哪一派,但是於魁智漸漸的受到觀眾的喜歡,成為京劇院的臺柱子。這些年他做的最多的,我覺得是在京劇的傳播上。

2012年到香港演出,他帶去的是《打金磚》《伍子胥》《野豬林》三出硬戲,這已經是他第14次到香港演出了,我親眼見到香港觀眾對他的喜愛,每晚演出結束後都有觀眾到後臺贈送花籃果籃,不少觀眾已經是他的老朋友,其中還有羅家英這樣的大牌。

於魁智說,自己90年代就到香港演出,那時候坐在劇場裡的也都是年輕人,十多年後看到劇場裡有很多年輕人。他還就這個現象專門跟香港的大學生交流過,“這些年輕人不是不喜歡京劇,而是接觸的機會太少”,這種情況其實跟內地是一樣的,這也給了於魁智挺多的啟發和信心,之後我也經常見到於魁智做一些京劇普及的工作。

對京劇,於魁智是堅持也是堅守。他們這一代人的藝術成長其實是伴隨著京劇的衰落和暗淡,80年代畢業進入劇團的那幾年正好趕上改革開放,京劇演出迅速落下去,外界的誘惑又多,那時候眼見著很多的同行離開。

於魁智給我講了一個小故事,他說:“我在宿舍練《擊鼓罵曹》,旁邊有同學在為出國準備英語。當時我們兩個還在較勁,看看誰的聲音大。”不過,對於班裡不少同學改行,他還是覺得有些惋惜。

現在有些人詬病於魁智唱的不專業、不規矩、沒有流派特色等,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事實證明,於魁智的唱腔是有很多觀眾喜歡的,至於流派、特色這些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是能不斷的有人因為於魁智喜歡京劇。


不止看戲


曾經有次於老闆和素美人來大連演出,因為場面很火爆,場子被包圓了,基本買不到票。所以託朋友問到於老闆手裡是否有多餘的票,於老闆給我的答覆是沒問題。於老闆之前從未認識過我,我的朋友也不是什麼大人物,只是跟他認識,但是於老闆對於戲迷的態度讓我挺意外也挺感動的。

拋開於老闆唱得如何先不說,就是這人品確實是難得,從藝者首先要講藝德,藝德不到位唱得再好也白費,一件小事足矣印證於老闆的人品。

其次我想說說於老闆到底唱的好不好問題。個人感覺於老闆的唱在當今中國京劇京劇圈當中確實可稱為名角兒。他應該不屬於某個流派,應該是多個流派兼得,例如餘派、楊派,他唱腔清脆華麗,韻味純正,絕非一般。還多次參與京劇音配像工程,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參與的,不是嫡傳弟子就是頭牌當家。如果於老闆水平不到位的話,也不可能和素美人搭檔十七年,要知道素美人可是當今梅派當家頭牌。


高與之


很多人拿王佩瑜和於魁智比較,首先我承認王佩瑜很優秀,唱腔行雲流水,包裝炒作宣傳也都很時尚,然而,在咱們行業裡來說,都知道,男生老生比昆生值錢,我這樣說絕對沒有歧視女性的意思,而是男生有變聲期,倒倉,能夠變過來的少之又少,可謂鳳毛麟角,再加上,個頭,扮相,以及帶身上的戲,女孩子吃虧,不過裴豔玲老師除外……哈哈……早些年看於老師響馬轉,文武兼備……談到和琴師的相處,確實我認為有很大問題,趙老師外號龍臂,風格乾淨利落,音樂素養非常突出,沒有和於合作後,感覺於唱腔失色不少………再說李亦平老師,是本人恩師,師從楊寶忠,汪本真,何順信等大師,人品,專業都屬於導師級人物,很可惜跟於魁智也沒有合作下去,由此,我得出一個結論,不要棒角兒,沒意思,所以我改行了,但還是感謝我的各位老師


面窩鍋


於魁智曾經說過:“京劇是小眾藝術,現在我們要讓它走向大眾化。”不管他是出於什麼心思說的,但是就憑他的這句話,我就很欣賞他。於魁智近些年,沒少為京劇藝術的宣傳做努力,是一個值得很多京劇演員學習的榜樣。

其實經常看我文章的人知道,我從來不評價一個人的品德,所以於魁智的私人生活恕我不提,我們就來看看於魁智的藝術生涯以及他的京劇水平。

於魁智是我國著名的京劇老生演員,現任中國京劇院副院長,國家一級演員。10歲開始學戲,11歲開始學京劇。13歲就在現代京劇《大魯歌》中擔任主角,連演數百場,被譽為“戲劇神童”,而他也拜了著名武生演員黃雲鵬為師學習武術。

在學校期間他非常努力,經常花上比別人多兩三倍的時間,不管嚴寒還是酷暑,他總是第一個到練功房,最後一個走的。在畢業的時候,其他學生一般都只學會十多部戲,而他則學會了二十多部。

正是由於這份努力,使得他在進入京劇團後,得到眾多京劇名家的賞識和提攜。於魁智主要學習楊派老生,但他並非是拜入某個老生門下專一學習,而是經過袁世海、杜近芳、李世濟、楊春霞等多名藝術家的指導,以楊派老生為主,兼學其他流派藝術。

於魁智的唱腔老練,扮相帥氣,文武雙全,是京劇老生流派的頂級演員。當然,這些年由於致力於將京劇藝術帶出國門,可能沒多少精力再像在學校那樣辛苦練習,水平比之巔峰時期略有不足。

很多人說,於魁智是檢驗戲迷是否入門的標準,其實我不是不太樂意這樣說的,因為我覺得於魁智的水平沒這麼低吧,那些年輕的演員們,比他低的亦有不少,不能這樣損於魁智,他的很多劇目,唱的還是很好的。

比如《滿江紅》、《打金磚》、《野豬林》、《袁崇煥》、《響馬傳》、《西安事變》、《四郎探母》等劇目,還是深受很多人的喜愛,並且在海內外廣為流傳的。

尋找被遺忘的文化,更正被誤解的歷史,歡迎各位朋友關注我,每天為您推送更多、更好的回答!


魏青衣


有讀者邀請回答,謝謝你。

看了看,已經有196個答案了,想來該說的都說了。隨便說點自己看法吧。

我只現場看過於魁智一次演出,是在1990或89年吧,馮志效先生來津在中國大戲院上演全本《群借華》,於魁智配演華容道的紅生關羽,功架一般,嗓音挺高亮。以後只是在電視上看過他的幾齣戲。總體印象:

第一:嗓子條件不錯,乾淨,高亮,脆。但也許是嗓音條件太乾淨了,韻味上難免有所欠缺,所謂“響堂的嗓子不掛味”,於魁智也未能免俗。用唱腔塑造人物有點太難為他了。

第二:扮相俊郎,但臉上沒戲,總是一副表情,不論是悲憤交加的伍子胥,還是思鄉心切的楊四郎,還是登基坐殿的薛平貴,還是深陷絕境的老令公,再到各種晚會嘹亮清脆的歌頌大好形勢的京歌,你能從他臉上表情看出有什麼區別嗎?

第三:於魁智開始歸入餘派唱法,後來又兼學楊、譚,經過多年舞臺磨練,形成了三不像的“於派”風格,緊湊,但缺乏節奏變化,總像是趕緊唱完回家吃飯的感覺。到底是自成一家,還是邯鄲學步,見仁見智吧。

第四:從90年代初,於魁智就嶄露頭角,到現在又當院長又唱戲,晚會的京歌更是讓他名聲鵲起,可以說是成功的演員,名利雙收了。但把他這近30年來的唱腔、表演拿出來對比一下,你會發現,並沒有隨著經驗、學歷、認知的成熟,藝術達到新高度,幾乎是停滯不前,30年來藝術水平得到了很好的保持,沒見老,也沒見好。以前怎麼唱的,現在依舊是怎麼唱,還那樣。

有機會我上傳幾段於魁智從90年到現在的視頻資料,您可以自己對比評價。

作為當今最紅的老生演員,於魁智還是很不錯的。

但距離前輩名家,距離他的名聲,藝術水平還是有很大不足的。多少有些“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感覺。

期待您的關注。😁


明揚51


個人認為,工老生的演員裡面,不提解放前就成名的(那些名家們不能稱演員,都是很厲害的藝術家大師)咱就說解放後,關外的顧景榮先生(唐派),關內的張學津先生(馬派),江南的趙麟童先生(麒派),這三位老先生,加上天津的杜鎮傑先生,上海的陳少雲先生,還有耿齊昌老先生,多了咱不說,以上幾位老先生小先生,哪個不是老生的尖子,不可否認,於魁智先生巔峰時期的嗓音不錯,扮相也帥,但是總覺著差了一點韻味。

慢慢的聽了很多的老先生的戲,發現了這點差在哪,顧景榮先生的未央宮,唱詞,做派讓人叫絕,張學津先生的淮河營,空城計,嗓音真蓋,趙麟童先生的外江派未央宮,低迴婉轉不失高抗,陳少雲先生的龍鳳呈祥,用了言前轍的轍口,讓人意想不到,杜鎮傑先生的珠簾寨,排練正場我都看過,很不錯,耿齊昌先生的坐宮,絕了。

每一位提到的先生,都有自己的獨到的一面,才始大家能記住,一聽唱腔,一看亮相,呦呵,這不是誰誰誰嘛,所以於魁智先生我覺著差的就在這兒了,讓人記不住。

以上就是我想說的,如果有不到之處,希望大家共同討論!


千尋瀑41


於魁智,著名老生,國家京劇院副院長,稱藝術家略欠,當副院長一流。

說實話,沒少批評於的活兒,在現有的幾位大角中至少不是靠前的,但還真不是到了不能聽的,宗楊,但不拘泥於楊,有自己風格,就是在老派戲迷來說太薄了,甚至被稱為京歌,這也是其被詬病的主要原因,但話說回來,在一個聽歌都是口水歌的年代,這種易唱易聽的京劇,也許更適合年輕人口味吧;說當院長,當團長,就是了不得了,於魁智與京劇推廣普及有大功勞,國內(含臺灣、香港)國外聽京劇的誰不知道李勝素、於魁智,四郎探母唱到維也納,推陳出新,說於團是第一明星老生一點不為過。

綜合來看,考慮到於魁智現在的明星效應,稱其為這一代老生執牛耳者也不是擔不起來,京劇逐漸式微,出個於魁智是好事,是京劇之幸!


小樓閣主


好不好要比較。於自稱是楊派老生,可與楊派老生張克比。方法很簡單:下載兩人的“一輪明月照窗前(格式為MP3)”,調到相同的音量,合成一曲,裝入MP3播放器,在夜深人靜的環境下,打開播放器用最小音量播放此曲進行對比,比較之下非常明顯,於不如張!甚致還有“於不是地道楊派的疑問”。

笫二種比較稱交叉比較:因楊先生先工餘派而自成一派,因此可將於與餘派老生耿其昌比(方法同上,劇目可迭“武家坡”或“坐宮”),對比之下無論唸白還是唱腔,於遠遜於耿!

不會聽的聽熱鬧,會聽的聽門道,於盛名之下其勢難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