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三國》可惜,不讀《三國》七大猛人智慧名句,更可惜

不讀《三國》可惜,不讀《三國》七大猛人智慧名句,更可惜

劉備託孤

01:屈身守分,以待天時,不可與命爭。——劉備

劉備輾轉二十年,先後投靠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六家。

劉備在公孫瓚和陶謙處不算特別委屈,在呂布處是呂布耍不要臉反客為主,奪了劉備收留他的地盤,劉備很知趣的躲到了小沛暫住,也不算很委屈,在袁紹處完全是等待關羽和其他兄弟的消息,也不是很委屈,在劉表處畢竟是自家兄弟也算不上很委屈。劉備最委屈的是在曹操處,每天都提心吊膽怕曹操睡醒了想明白就把自己殺了,所以這一節全靠演技,每天提著個桶灌菜澆地,完全要演出一幅菜農的模樣,以此來淡化曹操的提防和殺心。

劉備一路上都在寄人籬下,都在看著別人臉色過日子,幾次險些丟了性命,但劉備一直忍著,忍到赤壁大戰以後,劉備終於拿下荊南四郡,有了自己的地盤。從此結束了寄人籬下的日子。

劉備一路上都在屈身守分,最後只為一個目的——以待天時。所以當覺得自己委屈時,想想劉備前半身的遭際和他留給我們的這句話吧。

不讀《三國》可惜,不讀《三國》七大猛人智慧名句,更可惜

曹操刺殺董卓

02: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曹操

曹操乾的第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是刺殺董卓,當時這個計劃在付諸行動之前,王允就給曹操說,這件事一旦失手可是要掉腦袋的呀。曹操呵呵一笑說,如果能殺了董卓,也算我曹操為天下除去一害,死就死唄,全沒當回事。曹操第次一出手就在踐行自己幹大事而不惜身的為事準則。結果果然失敗了,好在靈活應變,逃過了一死。

刺殺董卓失敗之後,大家又組織了十八路諸侯攻殺董卓,這一次,曹操又是衝在最前面,又險些丟了性命。自己打的灰頭土臉的回來之後發現大家都在哪裡閒聊,曹操這是才看清了一群烏合之眾,看透了一堆鼠輩。曹操再次踐行了他幹大事不惜身的為事準則。

後來和袁紹的大戰,雖然有荀彧謀劃,有郭嘉打氣,但畢竟在軍事實力上曹操和袁紹太懸殊了。曹操再次奉行了幹大事不惜身的為事準則,並最終拿下了這場大戰的勝利。

見小利而忘命這件事,曹操第一表現在自己從不為小利所動,曹操乾的都是大買賣,曹操乾的第一件大買賣就挾持皇帝。當時能想到這進一步的很少,敢做這件事的則沒有,曹操幹了。第二曹操不管是對曹氏宗親還是外族將領官員,從不在錢糧上計較。曹操的觀點是,能用錢買到的都是便宜貨。曹操明白越貴的人才越便宜的道理,沒有這點眼光,是很難做大的。

03: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於聖人矣。——孫權

孫權提領江東時才16歲,縱觀這個16歲的娃娃掌管一個國家,一路都走的很穩,很漂亮,和他的這句話有直接關係。孫權重視團隊的力量,孫權重視集體的智慧。

孫權遵循了哥哥孫策的那句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當張昭在面對天下局勢動盪中顯得有些迂腐時,當週瑜病亡時,孫權大膽啟用了魯肅,從此開出了吳蜀聯合抗曹實際階段,當魯肅病亡,蜀漢大軍打算滅吳國時,孫權又啟用了後備陸遜,收穫了夷陵之戰的大捷。

如果要問領導者最關鍵的能力是什麼,那無疑是識人用人了。

不讀《三國》可惜,不讀《三國》七大猛人智慧名句,更可惜

司馬懿

04:習武可制虎豹,集智方取天下。——司馬懿

曹操任丞相之後,司馬懿被曹操看重,但司馬懿的野心也被曹操看了出來,曹操死的時候和長子曹丕說過,司馬懿可堪大用,但有可能會參與我們的家事,所以萬萬不可重用,曹丕也記在心頭。

諸葛亮七次北伐曹魏,魏國萬不得已之時派司馬懿鎮守邊疆,司馬懿的實力不如諸葛亮,但司馬懿善守,拒不出兵,就靠時間來耗,諸葛亮為了激司馬懿還曾送過司馬懿女人的衣服,司馬懿當著眾人的面把女人的衣服穿上,依然據守不出。

之後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國的北伐告終,司馬懿保護了魏國的邊境,但凱旋之後還是被削去了兵權、職位。

諸葛亮死後,邊境也安寧。不久曹丕駕崩,曹睿即位,但仍然處處提防司馬懿,這個時候司馬懿主動提出卸甲歸田。

曹睿駕崩,曹芳繼位,曹芳繼位後仍是提拔親信,把庸才曹爽提拔為魏國大將軍。這個時候司馬懿的機會終於到了,司馬懿熬死了曹操、熬死諸葛亮,熬死了曹丕,熬死了曹睿。

曹芳要去祭祖,要所有大臣一起跟隨,當然,也包括司馬懿,但司馬懿稱病不去,曹芳派大將軍曹爽去探探虛實,司馬懿聽到消息後便假裝臥病在床還裝出病危的樣子,曹爽見狀後便放心的離去。曹芳出城之後,司馬懿發動政變,半天就佔領了都城洛陽,之後誅殺了曹爽,掌握了魏國的實際權力。

司馬懿所謂集智,就是要學會隱忍,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當中如果能多多汲取一些司馬懿的智慧,那可是會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正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到了該出手的時候,再給敵人最致命的一擊。

不讀《三國》可惜,不讀《三國》七大猛人智慧名句,更可惜

諸葛亮

05: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諸葛亮

東晉的葛洪說:勞謙虛己,則附之者眾;驕慢倨傲,則去之者多。 這話說的和諸葛亮這句話很相似,就是一個謙虛的人容易團結力量,一個驕傲的人容易導致人才離你而去。其實這裡面隱藏著一個人性的東西,就是人群中驕傲的人多,自謙的人少。人性也符合異性相吸,同性相斥的原理。一個驕傲的首領帶著一堆驕傲的成員,在同性相斥的作用下,成員相繼離去,剩下孤家寡人。

唐朝的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裡也明確的寫道: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 這是在努力勸誡李世民不要翹尾巴,要低調。

曾國藩則說,千古能人皆以傲字致敗;王陽明也說: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譚嗣同又說:不驕方能師人之長,而自成其學。

總之,古人認為驕傲這個東西,不是什麼好東西,當看清楚,搞明白,然而戒之。

06: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兵雖盛,不足懼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紹以逆動,公以順率,此義勝也;桓、靈以來,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公以猛糾,此治勝也;紹外寬內忌,所任多親戚,公外簡內明,用人惟才,此度勝也;紹多謀少決,公得策輒行,此謀勝也;紹專收名譽,公以至誠待人,此德勝也;紹恤近忽遠,公慮無不周,此仁勝也;紹聽讒惑亂,公浸潤不行,此明勝也;紹是非混淆,公法度嚴明,此文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此武勝也。公有此十勝,於以敗紹無難矣。

——郭嘉

這是曹操和袁紹的官渡之戰前夕,謀士郭嘉向曹操進言,分析了袁紹的十個短板,鼓吹了曹操的十個優勢,用來強大軍心。

道勝:曹操比袁紹有道,主要是曹操條條框框少。

義勝:袁紹是叛軍,曹操是以天子之名剿滅叛軍。

治勝:曹操的治軍比袁紹嚴明。

度勝:袁紹任人唯親,曹操任人唯賢。

謀勝:袁紹寡謀,曹操多謀。

德勝:袁紹沽名釣譽,曹操待人真誠。

仁勝:袁紹只對親戚好,曹操對誰都好。

明勝:袁紹沒腦子,曹操有主見。

文勝:袁紹是非不分,曹操賞罰分明。

武勝:袁紹虛張聲勢,曹操用兵如神。

郭嘉對得起三國第一謀士的榮譽,分析問題鞭辟入裡,讓這場仗還沒開打,就讓大家覺得已經贏了。做事業一樣需要郭嘉的這種思維,看懂敵人,看清自己,知彼也要知己,方有勝算。

不讀《三國》可惜,不讀《三國》七大猛人智慧名句,更可惜

07:欲成大事者,不能意氣相爭,更無需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周瑜

這句話乍一看不像是周瑜說的,義氣相爭,恰恰是《三國演義》中周瑜愛乾的事,諸葛亮不是活活把周瑜氣死了麼。那麼這裡面主要問題恐怕是演義中的周瑜和正史中的周瑜有出入。

正史中的周瑜精通音律,雖然身處亂世,又執掌吳國軍務大事,卻能靜下心細品絃音,有藝術修養,並非粗人。

外貌方面,《三國志.周瑜傳》載:長壯有姿貌,范成大譽之為,江左風流美丈夫。周瑜是一個美男子,又娶了小喬,可謂是郎才女貌,佳人絕配。

周瑜有傑出的軍事之才,孫權感嘆: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江左人物,無人能繼。

劉備對周瑜評價道: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赤壁之戰前,在敵人絕對優勢和已方絕對劣勢的情況下,周瑜道:操自送死。大戰在即,笑傲群雄,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是多麼意氣風發。

正史中,諸葛亮並未參與赤壁之戰,而赤壁之戰正是周瑜的傑作。

周瑜戰略眼光超出常人,在孫策逝世後,周瑜果斷的帶兵赴喪,穩定了當時的江東內外形勢,確立了孫權領導地位,江東得以穩定。

周瑜提出了著名的二分天下戰略,不亞於諸葛亮的“隆中對”,善審時度勢,眼光獨到,長遠構想。

周瑜死後十九年,孫權稱帝,對所有人說:若不是周瑜,我是不能稱帝的。對孫權而言,他是孫權的主心骨和臂膀,孫權對他有某種依賴和無條件的信任。

周瑜是一位豪傑之士,有謀略,有能力,又有藝術修養,在三國亂世是很少見的風流人物。

如此來說,欲成大事者,不能意氣相爭,更無須計較一城一池之得失是配得上週瑜的氣魄了。

不讀《三國》可惜,不讀《三國》七大猛人智慧名句,更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