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為什麼東吳孫權集團現在的存在感這麼低

三國:為什麼東吳孫權集團現在的存在感這麼低

三國地圖

三國魏蜀吳是一個英雄輩出,故事眾多的時代,國人對於三國的人和事都會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如:曹操、劉備、關羽、諸葛亮、呂布、貂蟬、煮酒論英雄、溫酒斬華雄、望梅止渴、義釋華容道等等。

但作為三國之一的孫吳,除了一個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歇後語,存在感卻是很低,這又是為什麼呢?

1.陳壽所作《三國志》等史料的影響

要想知曉三國的歷史,最重要的來源當然是當時史學家陳壽所著《三國志》,但陳壽對於東吳的正統性和記錄都是持否定的態度的。魏得國於漢,晉得國於魏,不管是歷史原因還是政治原因等,要說明西晉必然為正統,那麼魏國也必然為正統的。

《三國志》中陳壽對於孫權的稱呼和評價完全不同於曹操和劉備,稱曹操為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說劉備為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而對於孫權則是孫權,字仲謀,直呼其名,曹操開創了魏國的基業,劉備可以看作漢朝皇族血統的延續,而東吳孫權在陳壽看來,其從一方割據勢力僭越稱帝,實屬不妥。

後世之人自覺的就會把曹孟德、劉玄德歸為帝王一類,後世朝代,時而尊劉貶曹,時而尊曹貶劉,大家似乎都選擇性地將東吳給遺忘了,畢竟後世之人不會很在乎一個似乎成為第三者的朝代,相對曹劉,孫吳太不出彩了。

文學作品和戲劇的影響

這裡說的文學作品主要指的是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相對正史的史書更能引起普通大眾閱讀熱情,使得《三國演義》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演義的中心思想就是尊劉貶曹。

在文學作品中,讓人們記憶深刻的是正派的劉備勢力和反派的曹操勢力,主線人物和故事也是圍繞著曹魏和蜀漢展開的,東吳基本上屬於烘托的作用,和東吳相關的故事少之又少,造成東吳的知名度自然會遠遠低於魏蜀兩國。

在戲曲方面,中國古典的馬派《借東風》、譚派《定軍山》、楊派《空城計》《甘露寺》、餘派《捉放曹》《擊鼓罵曹》、言派《臥龍弔孝》、群戲《群英會》、小生戲《小宴》、花臉《橫槊賦詩》、老旦戲《徐母罵曹》等等戲曲無一不是從曹劉兩家著手錶演,誕生了白臉曹操,紅臉關羽、黃臉典韋等等經典形象,而東吳缺少標誌性的戲劇人物,推廣宣傳力度小,隨著時間的推移,使得這種趨勢變得不可逆轉。

東吳缺少作為

歷史上東吳大帝以及其子孫缺少值得後世銘記的事蹟。曹魏竊取了國家的法統、而劉備集團志在“匡扶漢室”,而孫吳早早的確定了勢力,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守成的保守集團,缺乏曹劉集團的進取精神。在那個需要不斷戰鬥的年代,孫吳除了打了事關生死存亡的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其他的戰役規模小,時間段,知名度和存在感極低。

而蜀漢,戰荊州、戰益州、漢中、襄樊之戰、諸葛亮六出祁山,一次次地以弱伐強,在歷史上刷足了存在感,而曹魏的官渡之戰、遠征烏桓、破馬超、戰陶謙等等戰役也是歷史存在感十足,發生的人和事自然為大家所熟知。

歷史是勝利者的驕傲,也是悲情人物的落寞。但是東吳兩者都不是,自然淹沒在歷史潮流之中,東吳孫權集團存在感這麼低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