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官渡之戰”袁紹戰敗原因分析

歷史上對袁紹的評價多以負面為主,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為謀誅宦官,獻計何國舅引董卓進京,終致天下大亂;另一點則是本文要講的“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發生於建安五年(200年)的正月,時冀州牧袁紹集結十萬精兵南下,意在一舉殲滅曹操軍事力量,曹操隨即也作出相應部署,雙方陳兵於官渡,“官渡之戰”就此拉開序幕。在此之前,曹袁雙方都為這場無法避免的戰役做了充分的準備。

“官渡之戰”袁紹戰敗原因分析

官渡之戰復原圖

袁、曹雙方的戰前準備

袁紹方面

袁紹在官渡之戰發生的七個月前,即建安四年(199年)三月,消滅了盤踞北方的公孫瓚,解決了後顧之憂。

此時,袁紹已據有冀、青、幽、並四州之地,這四個地方是當時中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袁紹便派他的大兒子袁譚去守青州,二兒子袁熙去守幽州,又派他的外甥高幹去守幷州,袁紹自己坐鎮大本營冀州。另外,袁紹手下的人才也頗多,謀士有田豐、沮授,文臣有審配、逢紀,武將有顏良、文丑等。實力已是當時所有割據勢力當中之首。而眼看曹操自迎奉天子至許後實力逐步壯大的狀況之後,袁紹終於下定決心南下破曹;

“官渡之戰”袁紹戰敗原因分析

官渡之戰中的袁紹 劇照


曹操方面

而曹操方面,為此戰準備的動作則更多,因為曹操在地理上所處的位置較為不利,按照很多人的說法是:處於“四戰之地”,北方有袁紹,關中諸將尚在觀望,南邊有劉表、張繡,東南方面還有一個孫策在蠢蠢欲動。

“官渡之戰”袁紹戰敗原因分析

公元199年時局圖

因此,建安三年(198年)冬天,曹操先消滅了盤踞在徐州的呂布,又在建安四年春天,擊破河內的眭固。同年八月進軍黎陽,而後又分兵把守官渡。

建安五年正月,即官渡之戰前夕,曹操為解除南面的隱患,出兵攻打駐紮宛城的張繡與徐州的劉備。可惜在宛城之戰中,因曹操的風流而引起張繡的反叛,這場戰役算是失利了,但劉備是又讓曹操給打敗了,逃往南方的劉表處去。

自此,曹袁雙方已為最後的決戰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大戰一觸即發,終於在建安五年(200年)正月爆發。

袁紹“六失”敗官渡?

這場戰役的結局大家都知道,袁紹最終將好局拱手相如與曹操,將袁氏家族也最終送上了斷頭臺。而袁紹失敗的原因,後人多傾向於袁紹錯誤的指揮。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易中天先生在其《品三國》著作中也提到,袁紹的失敗,是“六失”的結果,<strong>即皇帝在許,政治失利;出師不義,道義失理;急功近利,戰略失策;失白馬、進官渡、丟烏巢,指揮失誤;聽信郭圖之言,用人失當;團隊內訌,組織失和

。這個觀點既是對先人的總結,也受當下大眾的認可。

那麼,真相確如易中天先生所言之“六失”嗎?我的答案是,不全是。

第一、政治失利了嗎?<strong>也許有一點,但對戰爭會造成影響嗎?明顯不會。

皇帝這個時候是無實權的,普天之下的諸侯誰人不知。況且,袁紹也曾以許都環境不好為由,挾著兵威要挾曹操,要令他將皇帝遷到甄誠。只是,一來曹操不是被嚇大的,袁紹的恐嚇在他那不起作用;二來,袁紹內部也有一些問題,就暫時擱置此事。

“官渡之戰”袁紹戰敗原因分析

漢獻帝劉協 劇照

第二、道義失理了嗎?<strong>沒有。

曹操可以以皇帝的名義去收拾周邊割據勢力,而皇帝在許都,全天下的人都說曹操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了,袁紹也正好可以“勤王”的名義去討伐曹操。袁紹也這麼做了,建安二十年正月,因“衣帶詔”事件洩露,董承等人為曹操所殺,袁紹藉此機會向曹操開戰。

且在發動“官渡之戰”前,還專門請了“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為其此次出征撰寫了一篇檄文,即《為袁紹檄豫州文》,內洋洋灑灑一千七百餘字,細數曹操本人及其祖上的罪行,又指出了“曹操豺狼野心,包藏禍心,謀害國家棟梁,孤立大漢皇帝,殺害忠正之人”等罪狀,可謂是將所有正義之事都按在袁紹頭上,不義之事都按在曹操頭上。這一點如果是普通人寫的那倒沒什麼,可這篇檄文是陳琳寫的,那就不一樣了。

“官渡之戰”袁紹戰敗原因分析

陳琳 字孔璋

第三、戰略失策了嗎?<strong>從後來的結果來看,可以說袁紹的戰略是有所失策的。

那麼袁紹應該奉行什麼樣的戰略的?袁紹的謀臣田豐,在戰役發動之前曾對袁紹提過這樣一個建議。

田豐說:曹公善於用兵,變幻無常,雖然士兵數量較少,但不可輕視。我們應該堅持打“持久戰”和“游擊戰”(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我們現在人多地廣,對外聯合英雄豪傑,對內休農耕以備戰,發展壯大自己後。然後挑選出精銳部隊,分為幾隻奇兵去騷擾曹操的地盤。曹操救援東邊我們去打西邊,曹操救援西邊我們去打東邊,使敵人疲於奔命,人民不能安於本業。這樣,不及二年,可坐克也。現在明公你不用穩操勝券的計策而想通過一次戰爭去決定成敗,萬一失敗了,那是後悔就來不及啊。

“官渡之戰”袁紹戰敗原因分析

田豐 字元皓

現在,多數學者認為田豐的建議是極為正確的,如果袁紹採納田豐的建議,通過“游擊戰”與“持久戰”的方式,去消耗曹操的有生力量,對於曹操來講,也許就難以長久支撐下去了。

<strong>我也認可田豐的觀點,與曹操對戰,需要打“持久戰”,但其中有些內容也或多或少有一點後人附會之談吧。

首先,曹操此時的實力雖然較袁紹會差一點,但已經是很強大的了。其中,陶謙與呂布均已被殺,袁術也被曹操所打敗。同時,在建安四年春,殺了河內的眭固,其勢力已經發展到冀州境內了,袁紹當然不能讓他再繼續發展下去,這時候也說不了什麼游擊戰不游擊戰了。

其次,從官渡之戰時的曹操的派兵佈陣角度就可以看出,曹操的兵力也是不少的。

再者,可能一開始,袁紹是想要“速戰”,但初一交戰,袁紹大將顏良與文丑均被殺後,

則袁紹開始使用“持久戰”的思路。在官渡這個地方,與曹操壘土相持。從七月到九月,交戰局勢對曹操都是不利的,尤其是曹操方面的軍糧供應是跟不上的了。但一個人的離去卻改變了戰爭的格局,這個人就是許攸,具體為何我們後面分析。

“官渡之戰”袁紹戰敗原因分析

袁紹指揮畫面 劇照

第四、指揮失誤了嗎?<strong>一場大型戰役的失利,一定有其失敗的原因,其中主帥的指揮是無法避免的話題,也是一定會存在的話題。袁紹的指揮當然是有問題的。

首先,在白馬-延津戰役中,為曹操“聲東擊西”之計所騙,憾失顏良、文丑兩員戰將,是其指揮失誤導致。

“官渡之戰”袁紹戰敗原因分析

官渡之戰地圖

而烏巢丟失,我的觀點與史書記載的有所不同。據《三國志·袁紹傳》記載:

太祖與紹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應紹,軍食乏。會紹遣淳于瓊等將兵萬餘人北迎運車,沮授說紹:“可遣將蔣奇別為支軍於表,以斷曹公之鈔。”紹復不從。瓊宿烏巢,去紹軍四十里。太祖乃留曹洪守,自將步騎五千候夜潛往攻瓊。紹遣騎救之,敗走。破瓊等,悉斬之。太祖還,未至營,紹將高覽、張?等率其眾降。紹眾大潰,紹與譚單騎退渡河。

後世很多人對烏巢丟失的責任全都怪在袁紹頭上,這實在是因為袁紹是主帥,必須要背這個鍋啊:

1.惇於瓊是袁紹親信,對袁紹忠心耿耿,給他一萬兵力守烏巢,已是袁紹總兵力的十分之一,真不少了;

2.說實在的,袁紹對許攸的處置沒有什麼不妥的,許攸貪得無厭,袁紹無法滿足,就跑去曹操處,曹操此時的處境與赤壁之戰前的劉備無異,要不是荀彧等人的力挺,曹操本人都快堅持不下去了。許攸一到,對於曹操來講如救命稻草,許攸將袁紹存放軍糧的位置(烏巢)告知於曹操,曹操連夜親率輕騎五千前往烏巢。可以想見,烏巢之戰曹操的必勝決心與誓死的信念。這樣的曹操,惇於瓊是抵擋不了的。但如果沒有許攸的叛逃,曹操也不知道烏巢的位置。

3.說袁紹不去救烏巢,反而聽信郭圖之言攻打曹操大本營,我認為也是不太現實的。這點我認可呂思勉先生在《三國史話》中的分析,呂先生說:

淳于瓊屯兵之處,名為烏巢,離袁紹的大營只有四十里。倘使來得及救援,袁紹不是兵少分撥不開的,何難一面派兵去攻曹操的大營,一面再多派些兵去救淳于瓊等?曹操的兵不過五千,淳于瓊等的兵已有一萬,袁紹倘使再派馬兵五千名去,也比曹操的兵加出三倍了,何至於還不能敵?倘使還不能敵,相隔四十里,續派大兵何難?何至淳于瓊等還會被殺?可見曹操的攻淳于瓊,是疾雷不及掩耳的。他所以只帶馬、步兵五千,正因兵多容易被人覺察之故。然則當時淳于瓊等被攻的消息達到袁紹的大營時,怕早已來不及救援。派張郃、高覽去攻曹操的大營,也不過無聊的嘗試而已。

“官渡之戰”袁紹戰敗原因分析

烏巢與官渡舊址的距離示意圖

第五點、用人失當了嗎?<strong>是的,這點沒有什麼爭議。

袁紹的謀士中,為天下所認可是田豐與沮授,但袁紹一個都沒有,反而聽信了能拍馬屁的郭圖。其實,任何一個能拍馬屁的人之所以受寵,是因為馬屁拍到主子心坎裡去了,正和主子的意思。如果沒拍到主子心坎裡,反而會引起主子的厭惡。袁紹聽信郭圖之言,或多或少也是袁紹內心所思與所想。

田豐的建議,前面我們已經說了。沮授提了什麼建議呢?我們在這裡做個羅列:

  • 沮授在“官渡之戰”前兩次主張“迎奉天子”至鄴城,袁紹猶豫,曹操捷足先登;
  • 袁紹將三個州分於三個兒子,沮授勸阻,袁紹不聽;
  • 官渡之戰前,沮授不支持袁紹和曹操打正面對攻戰,而建議袁紹打游擊戰,用三年時間消耗曹操有生力量。袁紹不聽,還聽信了郭圖的讒言,分了沮授的權;
  • 官渡之戰時,沮授建議袁紹不要把全部大軍壓在官渡,而應該駐紮延津,分兵進官渡,以保萬全。袁紹不聽,並將統領大權交由郭圖。
  • 官渡對峙時,沮授建議用能力更強的將領護送糧草、守烏巢,袁紹不聽,結果曹操奇襲烏巢。
  • 最後袁紹戰敗,丟盔棄甲逃跑時,也把沮授扔在了戰場。

可以說,在每一次重大行動面前,沮授都有提出建議,但到官渡之戰時,袁紹已基本不信任沮授,而選擇信任郭圖之言,這是袁紹在用人上的極大問題。

“官渡之戰”袁紹戰敗原因分析

官渡之戰中的沮授

第六、組織失和了嗎?<strong>是的!

健康的商業組織內部,應該是“熱鬧而又團結”的,什麼時候熱鬧呢?對某件事、某場戰役、某次決策等的探討時,是熱鬧的,大家可以各抒己見、甚至是各執己見,爭得面紅耳赤都無妨。但會後必須是團結的,一旦在會上達成一致後,會後則要忘記會上的針鋒相對,全力執行會上的一致決定。如果團隊內部是這樣的,則無往而不勝。

那麼,袁紹集團內部的組織中,這一塊或多或少還是比曹操內部差很多,單就郭圖提醒袁紹沮授是否權力過大這一事即可感受到。

袁紹失官渡原因總結

因此,我們做一個總結,即“官渡之戰”,袁紹戰敗的原因有:

1. 稍顯急躁,未在一開始就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2. 白馬-延津戰役指揮不當,致使大將顏良、文丑被殺;

3. 對敵情估計不足,丟失烏巢,致使軍心奔潰;

4. 組織把控不力,內部不團結;

以上四點,是袁紹失敗的四個原因,然而,刨除袁紹個人性格的原因,我認為有兩點也是非常重要,這兩點後來人無論是沒在意,還是有意忽略,就不得而知。這兩點分別是:“堅持”與“運氣”。

“官渡之戰”袁紹戰敗原因分析

軍帳中的袁紹

這場戰役,雙方都打得非常疲勞,尤其是曹操。在官渡之戰相持階段,曹操一度想到放棄,據《資治通鑑》記載,曹操一日見運糧士兵穿著破草鞋,面色土黃,疲於奔命,於心不忍,脫口而出:“再給我十五天的時間,如果這十五天攻打不下來,我們就回去”(卻十五日為汝破紹,不復勞汝矣!)。

然後寫信給後方的荀彧,商議要退守許都,荀彧見狀,趕忙回信說:“袁紹將主力集結於官渡,想要的就是與明公你決一勝負啊。明公你以至弱當至強,如果這個時候沒抵擋住,必為所乘,這是決定天下大勢的關鍵所在。然後就是明公你如何如何偉大,袁紹如何如何差等鼓勵曹操的話。

另外,荀彧還在信中舉到當年楚漢之爭時的故事,荀彧說:想當年,楚、漢在滎陽、成皋之間,劉邦、項羽沒有人肯先退一步,以為先退則勢屈。現在明公你是以一當十,扼守要衝而使袁紹不能前進已有半年了。情勢已然明朗,絕無迴旋的餘地,不久就會發生重大的轉變。這正是出奇制勝的時機,千萬不可坐失。”

“官渡之戰”袁紹戰敗原因分析

荀彧 字文若

曹操因此才又決心繼續堅守待機,同時加強防守。設法提高了己方的補給效率,同時,想盡辦法去搗毀袁紹的運輸線路。然而,對於曹操來講,依舊還是很困難。如果袁紹能夠繼續堅持下去,曹操也可能被拖垮。但是,許攸的叛逃是這場戰役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如果許攸沒有叛逃,沒有告訴曹操烏巢為何處,烏巢被燒的關鍵也並不在於死傷多少人,也不是馬上就斷糧了,在於長期緊繃的絃斷了,士兵們的心散了,這場戰就再也打不下去了。

“官渡之戰”袁紹戰敗原因分析

曹操 字孟德

於是,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場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爭範例,留下了“勢弱只因多算勝,兵強卻為寡謀亡”的歷史評價。興衰誰人定,勝敗豈無憑?古今多少事,多付笑談中!歷史如滾滾東逝的流水,一去不復返,歷史的片段在岸邊的石案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多姿又多情。然而,寫歷史的筆卻又是無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